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共鸣通讯作者
( 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 )层次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鸣。认真探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马斯洛层次需求层次理论的共鸣之处,明确价值引领聚焦美好生活新期待,坚定目标导向激发美好生活新动力,破解主要矛盾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
论》一书,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这一理论。人的一生包含生存必需品的基本需求和物质精神发展的高级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低级过渡到高级的现实的动态需求[1]
动态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动态发展。高级需求的发展依靠基本需求的夯实基础,基本需求得到充分满足,高级需求才会显现出来并逐渐独立于基本需求。马斯洛也曾说过:“高级需求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低级需求的基础上,但[2]
最后一旦牢固建立,就可能相对的独立于低级需求。” 越是高级需求主导,人类个体对基本生存需求越是松懈,高级需求也就越加独立于低级需求。
马斯洛认为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个人的发展过程都包含这五种需求,只是这些需求在不同个体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急切程度不同。生理需求是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需求,包括维持自身及家人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须具备的吃、穿、用和住、行医等,如若这些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他需求就无法受到人类个体的关注。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较高一级的安全需求。人作为个体存在追求安全的潜意识,追求工作稳定、健康保障、家庭和谐。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会需求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一种需求,包括对爱情、友情和两性关系的需求。当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与人交往就会建立温馨和谐的关系,人们学习与工作氛围就会十分融洽,做事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尊重需求既包括人对自己成就和自我价值的认可,也包括得到他人对自己的高度认可和评价。人们希望别人能够认可自己,赏识自己,赞成它们有能力胜任工作。他们通过别人赏识自己、尊重自己,得到名声、荣誉、地位等成就。当得到这些成就,不仅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更能使自己内心的满足感更加充实,从而更加自信。自我实现需求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人生理想、个人志向,把自身能力发挥到极致,达到自我实现境界。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达到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的人,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能够接受别人;不仅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更能够独立自主处理日常事务。但是,达到自我实现需求的人,容易在更加关注这种最高层次需求的同时,忽略低层次需求的满足。在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过程中,要求必须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待的美好的人。
由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个体的需求呈现出一个由“生理”到“心理”、由“自身”到“他人”、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阶梯型分布图。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属于“身体”“上的需求,依次递增的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属于“心理”上的需求。虽然这五个层次是由低级到高级递增排列,但是缺一不可,不是说满足了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就消失不见了。人生中存在这五种需求,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显现出来的需求层次不同。
1.终极追求一致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作为单独个体的人,在低级需求得到满足后,相对高级的需求就显现出来,从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物质精神需要,再到最终的自我实现需要,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人民需求已经从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到动态的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物质资料生产充分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高度发展状态下,人民对其生活条件和环境产生更高要求的大势所趋。人民的需求不再仅仅是“量”
的积累,更是“质”的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特点,。人们不再单纯追求物质拥有多少,对物质造型设计、质量功能和精致包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民主自由、法治教育、生态文明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也产生了新的需求。美好生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阶段,只有人民生活美好,才能有更充足的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需要层次对应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即其本性。人的需求也可以分为三种需求,生存需求、物质需求和发展需求。这三种需求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断从低层次进化为高层次的,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紧密联系,不谋而合的。首先,人民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包含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生理需求中。从贫穷社会主义的凭借票据满足生活供给制度开始,中国历经将近半个世纪的粮食物品严重短缺的苦难时期,那时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人民连最基本得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二,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经济发展也逐渐恢复元气,人民基本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随之产生的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这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心理”层面的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回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并快速发展与进步,经济发展随之水涨船高,最重要的是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基本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在生活与工作中,一定程度上有着基本的安全保障,情感上也逐渐丰富,受到他人一定程度上的尊重,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第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需求层次进一步升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更是自我实现需求得以发展实现的必经路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日俱增,不仅是对物质文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增长。在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民将会全面发展,社会将会全面进步,自我实现需求将得以满足。
1.明确价值引领,聚焦美好生活新期待。
能够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全世界人民历久弥坚的生活愿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类个体理想的、健康的、全方位的自我发展状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广大个体共同的内部诉求,更显社会性和历史性。自我实现需求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共通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担当,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部元素之一,人类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不断发展与完善自己。广大个体的自我实现追求,构成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追求,最终过上优质的生活,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从“理想国”到“乌托邦”,从“伊甸园”到“桃花源”,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期待着更加全面、具体、详细的美好生活。人们期待拥有更充裕、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条件,想要通过更透明、更民主的政治环境进行生活诉求,需要更公平、更全面的教育资源提高文化修养,利用更基础、更稳定的社会服务保障自身权益,在更平衡、更美丽的生态环境中健康发展。由此,人民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结构、效益、层次上均发生变化,包含物质在内的多方位需求。强化“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引领,实现对美好生活新的向往是广大人民群众之所向,将发展重点聚焦于人们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上,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心之所往,着重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就要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入手,“撸起袖子加油干”。第一,通过全面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推进各项工作协调进行,让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物质”上强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起来,同心协力创造美好生活。只有将人民需要为价值追求,工作依靠人民,成果共享于人民,才能实现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向往。第二,处理好群众综合新期待和群众个体新期待的关系。“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每一个群众个体都是国家大家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坚定维护党中央的领导,发挥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为着共同的新期待不懈奋斗。
2.坚定目标导向,激发美好生活新动力。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需求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的描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规定了人类自我实现过程的属性与发展方向,反过来,自我实现过程也促进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进程。简言之,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进程中蕴含着自我实现需要的本质规定和目标要求。
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人的自我实现也离不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进步程度。当生产力高度发展时,人们从事的活动和自身的发展才能丰富和充裕,为自我实现建立现实基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是如此。美好生活不仅包含物质范畴,还包括精神范畴。物质范畴不仅包括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生存需求,还包括因基本物质生存资料衍生的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设施、便利交通工具、健康绿色食品等。
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真善美都属于精神范畴。物质的满足感和精神的幸福感是美好生活的两大基本要素。自我实现是人的发展目标,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作为主体的人才能实现自我,人民群众才能生活的美好,社会才能“以每个人的全[3]
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屹立于历史。
[4]
生产力的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 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时刻谨记“物质是一切的基础”,要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受科学技术、物质资料、人工力量、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干扰。推动生产力大力发展,最主要的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首先,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训的潜在作用。准确把握人民美好生活的两大范畴,克服扩大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阻碍,鼓励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增新兴企业、实体经济产业、旅游服务产业数量。要注重人力资源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扩大教育范围,加强农民工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率,提升人才使用率,推动科技创新运用于生产力发展。其次,加强经济发展制度管理。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要对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适应生产力动态发展。企业内部要不断调整管理机制,注重吸收外部组织管理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稳步提升管理水平。最后,合理利用、囤积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进行资源置换,挖掘置换资源优势,依托创新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破解主要矛盾,书写美好生活新答卷。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指导着国家新时代一切工作的部署与开展。十九大报告提出新目标:
“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5]
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要深入贯彻这一重大论断,坚持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将政策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并将工作成果与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