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尼系数高低之争:经济学家称童话都不敢这么写
南报网讯 2月1日,统计局发表署名为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的文章,阐述了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和依据。
半个月前,1月18日,国家统计局数据发布现场,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公布了2003-2012年的基尼系数。在官方口径中已经消失了十多年的基尼系数,一次性补上了十年数据。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12年间,中国的基尼系数值多在0.47-0.49之间,在2008年达到顶峰0.491,近几年逐步下行,2012年为0.474。根据联合国[微博]的定义,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完全平等;0.2-0.3表示相对平等,处于0.3-0.4时表示收入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严重收入差距。因此,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
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富差距仍处于危险的高水平上。
这一数据引发了广泛争议。为什么2008年以来基尼系数下降与实际感受不符?为什么民间披露的数据更高?
“大锅饭”到超越警戒线
单从基尼系数看,中国从吃“大锅饭”到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0.4,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
1982年6月,经济学家杨小凯在武汉大学[微博]学报发表了一篇基尼系数的文章。现有可查的数据中,这是国内第一篇全面介绍基尼系数的文章。
杨小凯在论文中描述了一个正方形上坐标内的两条曲线,一条斜线代表收入绝对平等,一条折线则代表收入集中在一个人手中的“绝对不平等”,而实际的收入曲线介于两者之间。
基尼系数描述的是实际收入曲线和收入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占比。贫富差距越大,这一部分的面积越大。在杨小凯发表论文的1982年,贫富分化并不是个问题。
呈现于学者论文的中国基尼系数显示,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317,到了198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降低到0.24,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
农村土地政策变动、乡镇企业的红利使得农村在经济增长方面短暂超过城市,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这种红利的相对优势迅速消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2002年之后,有学者根据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基尼系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上升,在2000年首次超过0.4,2006年首次超过0.45。
学者何娅在2007年分析说,基尼系数的历史变动经历了四个阶段:1978年到1984年是改革起步,重农增收的阶段;1985-1994年是改革推进、城镇加速的阶段;1995年是改革渐进,农业抬头的阶段;2000年到2005年是改革深化,差距拉大的阶段。其间,基尼系数犹如股市K线,出现四拨以小幅回调结束的升浪,基尼系数的绝对值则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