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课,技巧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热度0票 浏览67486次
时间:2015年6月15日 16:05
沟通课,技巧之外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
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周乔木,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医学与文学。
——略论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周乔木 谷昕 车志远 吴海燕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2012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文学阅读在医学生沟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面对日益复杂紧张的医患关系,国内医药院校普遍加强了沟通课程的建设力度。然而,另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即过分强
调沟通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文学阅读在这方面或许能发挥独到的优势。
关键词:文学阅读;沟通课程;医患沟通
近年来,社会上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促使国内许多医药院校
都开设了针对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也陆续出版了结合临床实际的
沟通教材,其中多数偏于讲授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处理患者
投诉的技巧,应对媒体质询的技巧,与各类特殊病人的沟通技巧
等。 在近期卫生部批准的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 (本科) “十
二五”规划教材中,提到沟通,列出的题目仍然是《医患沟通技
巧》。但强调技巧就足够了吗?
一、教学中的挑战
自 2006 年至今,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医药院校中较早地开出
了《沟通艺术》、《商务沟通》、《跨文化沟通》等公选课和专
业限选课。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科研的深入,我们越来越
认识到片面强调沟通技巧的肤浅和局限性。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显然,稍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沟通是我们与他人共同经历的
过程,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相互信任。而比起一般强调技巧,
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如果我们只是教会
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伦理原则和法律条款来进行自我保护,或者
仅仅实现了“对病人和颜悦色”,那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具体
的技巧总是有局限的,而临床的工作情境又往往是复杂而多变
的。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出现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黑龙江
“哈医大一院血案”到浙江“温岭杀医案”,每一幕惨剧的发生
过程中,都暗藏着种种医患沟通的深层次问题,绝非简单的“技
巧”二字能够涵盖的。因此,我们认为,医学生的沟通课程还是
应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基本要义。这就是要切实培养学生
“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地理解病人的处境和痛苦,尊重病人
(及家属)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所作出的决定。
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挑战是:多数年轻健康、没有经历过
巨大的病痛折磨、更没有经受人生重大挫折、乃至至亲好友死亡
的医学生,如何能体会这些人类原始而神秘的感情和身体经历
呢?在对未来职业生涯尚处于朦胧想象的过程中,他们如何能体
会做医生的艰难险阻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借助优
秀的涉医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达到学习一般沟通技巧
所难以企及的深度。
二、文学阅读的优势
当我们从简单地在课堂上举一些像《扁鹊见蔡桓公》这样的
小案例,到指定学生课下阅读部分文学作品来讨论“性别与沟
通”、“语言与沟通”等议题时,发现许多学生逐步有了对沟通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人生、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中不同程
度地获得了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的能力。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被国外医学院校列
入医学伦理学参考书目,也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一部纪实文学作
品。一位学生在上交的读书报告中写道“死神并没有停下凶残的
脚步,妞妞终于还是死了。我仍记得她死前挣扎那一瞬,自己仿
佛也感同身受。那是生命最后的谢幕,永远没有所谓的完美,也
没有所谓的遗憾,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在尽头,你只能认
输。于是,我不禁开始叹惋每一个人,每一个终会成为‘妞妞’
的人。
活在当下,每个人都不得不随波逐流,然而,我们的一生究
竟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背负了莫名的责任,踏
上了莫名的人生旅程。我们在父母的催促下学习,在不断的竞争
中渡过漫漫岁月,而到头来呢?唯有面对同一归宿。或许你可能
会说诸如实现人生目标之类的话,但请看一看妞妞,这个可怜的
小女孩,在她的生命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她
的一生都在与病魔斗争,抒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而我们呢?是
否在父母、学校亦或是社会的鼓励下丢掉了快乐,反倒背上了不
必要的负担。若是那样,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也许还不如妞妞,
在临终前,或许会后悔,而不是像妞妞一样毫无牵挂地走完这一
生。”
美国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则教给医学生们关于
“宽容”的一课。一位女生在讨论课上反思说“我时常陷入到沟
通苦恼的陷阱。原因很简单,因为性格问题,制造出许多烦恼。
内向的秉性,长此以往的纠缠在身边,最终形成一种特殊标志,
融入到自我意识当中。我不知道该去关心别人还是该关心自己的
内心世界。所以当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时候,我只能去对着一台
冷冰冰的电脑发泄情绪。生活中应该有许多的拥抱、交谈、欢笑
和道别, 可我们的话语却越来越少, 整天面对着一堆堆的书发呆。
因此,我记下来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些话: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学生问。与生命讲和。一个平
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
并去接受爱。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
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
就会美好得多。’”
而陈蔚文的报告文学《阴性之痛》,则引发了医学生们对妇
科诊疗环境和来自医患双方不同立场的争论。多数学生表示了对
女性患者弱势处境的同情,特别是一些女生认为“文章揭示的真
相让人不堪忍受”、“医生的冷漠刺的人难受”,确应改善妇科
的就诊环境和加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一些参加了学校教学实
习的学生也怀疑文章的表述有所夸张,个别同学甚至认为,病人
是过分敏感了,来医院治病不应计较过多其他的东西。
应该说,在沟通课堂上听到这些热烈的讨论是令人欣慰的,
因为正是阅读的过程,使学生们受到了文学作品“熏、浸、刺、
提”不同审美功能刺激,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技巧”层面,进
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而我们相信,这些源自主动思考和积
极感悟获得的、对病人和医者自身真诚的人文关怀的种子,会被
他们带到将来长久的临床实践中,在合适的时机下,会萌芽、生
根、生长、开花和结果。
三、文学教育之补充
将文学阅读引入医学生的沟通课程,实际上是文学教育在医
学院校课程建设中的一种具体应用。“文学与医学”结缘在国外
并不是一件新鲜事,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就开始
多方面探讨文学与医学的关系。国内学者郭丽萍在《美国医学院
的“文学与医学课程”》 一文中介绍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
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以及移情
能力;通过阅读病人叙事,可以增加对病人的理解,理解病人感
受的‘illness’(对疾病的主观感受)和医生所认识的‘disease’
(作为独立客体存在的疾病)是不一样的。病人对疾病的感受与
其经历有关,受其文化、经济、宗教和种族背景影响。未来的医
生因此可以对医疗界、病人的态度、疾病的治疗等进行反思;文
学和文学技巧可以让医生学会对医学中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如
关于医生辅助死亡、使用医学技术延长生命、稀缺医疗资源的分
配等伦理问题。使这些未来的医生在面对真实的病人、需要做决
定时,能够做出人道的、尊重病人价值观的决定,能够把病人看
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仅对疾病或患病部位进行治疗。”
在西方,文学越来越被认为是医学生职业教育中一门重要的
学科。有学者指出,目前美国有超过 1/3 的医学院开设了文学课,
主要用来深度研究医患关系、女性、艾滋病、衰老、死亡和濒死
等内容。在我国,尽管一些学者已开始关注文学与医学的密切关
系,但当前医学院校对学生所进行的文学教育主要局限在部分专
业之中。如医古文、大学语文等课程主要针对语言文字等方面,
在医学课程中加入文学艺术知识仍仅限于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赋
予授课以“优雅的气息”的功用。国内医药院校尚未形成对“文
学与医学”这个医学人文学科群中非常有特点的学科的广泛关注
与深入研究。
在医学生的沟通课程中适度引入文学阅读,是我们试图超越
传统“技巧”讲授的一种尝试,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尚需每位
从业教师深入思考、精心设计和积极实践,本文不过是抛砖引玉
之论了。
参考文献:
[1]郭丽萍.美国医学院的“文学与医学课程”[A].见:张大庆.
中国医学人文评论(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0-86.
[2][美]罗纳德•阿德勒, 拉塞尔•普罗克特.沟通的艺术[M].北
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3]申逸彬.医学院校中的文学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
册),1996.
作者简介:
周乔木,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医学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