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盛唐送别诗的时代性风格特征探究
初盛唐送别诗的时代性风格特征探究
张慧中
(泰山医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6 )
摘要:送别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初盛唐送别诗具有数量大、质量高、多样化等特点,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初盛唐送人及第落第别诗和送人赴边别诗在语言、用典等方面展现出了浓厚的建功立业的时代性风格特征。
关键词:时代性风格特征 语言 用典
送别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中国有着绵长而丰厚的送别传统,唐代送别诗的创作更是蔚为大观,《全唐诗》中送别之作几乎占十分之三四,在历代送别诗中,初盛唐送别诗具有数量大、质量高、多样化等特点,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刘勰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在此道出了文学随时代变化的发展规律。同样,初盛唐送别诗展现出了浓厚的建功立业的时代性风格特征。
其一,先来看有关科举考试的送别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这一时代性风格特征。来看两组送别诗。先看第一组:
岑参《送蒲秀才擢第归蜀》:“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新登郄诜第,更着老莱衣。汉水行人少,巴山客舍稀。向南风候暖,腊月见春辉。”
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十年自勤学,一鼓游上京。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英。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楚云引归帆,淮水浮客程。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闲眺北顾楼,醉眠湖上亭。月从海门出,照见茅山青。昔为帝王州,今幸天地平。五朝变人世,千载空江声。玄元告灵符,丹洞获其铭。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喜气薄太阳,祥光彻窅冥。奔走朝万国,崩腾集百灵。王兄尚谪宦,屡见秋云生。孤城带后湖,心与湖水清。一县无诤辞,有时开道经。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鸣。相思不可见,空望牛女星。”
这一组诗作都是送人及第别诗。从诗歌语言来看,显然是非常畅快的,其中尤其“去马疾如飞,看君战胜归”、“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和“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通过中第后名声的提升以及家族荣耀等方面反映出对中第者的赞美,语调显然很是畅快。这与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很大关系。由此可看出,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十分紧密。唐代士族势力渐衰而中央集权日渐成熟,科举制度便是此变化的反映。贞观之治从精神上激发了下层士人建功立业的斗志,武则天改革则提供给下层士人进入政权的现实条件。而文学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于是便在诗歌中有所反映。
再看第二组送别诗:
岑参《送魏四落第还乡》:“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魏侯池馆今尚在,犹有太师歌舞台。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王维《送丘为落第归江东》:“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尔不能荐,羞称献纳臣。”
在第一首诗中,最后两句“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通过阮籍的典故(《晋书•阮籍传》:“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饮,醉便卧其侧。” )说明正是由于身处盛世,加之科举制度所提供给士人建功立业的机会,委婉地劝友人虽然面临暂时性地失利,但是别后应多写诗,不要只是纵酒,应继续抓住机会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在第二首诗中,前四句“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通过“东山客”和“采薇”的典故(用晋代谢安曾隐居东山泛指高人隐士,用殷伯夷、叔齐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事来泛指一般隐逸生活。)委婉地反映出初盛唐政治开明、英才辈出,致使隐士们也顾不得隐居了的事实,即劝友人应该重新振作精神、努力建功立业,极具时代性风格特征。在第三首诗中,反映了当时科举有荐贤的习俗。诗中反映了诗人将友人科举落第归因于自己的不善荐贤上,通过用典使诗歌整体风格委婉曲折。本诗运用了有关祢衡的典故。(祢衡,少有才辨,他和孔融很要好,孔融也很器重他,曾上疏极力推荐过他。)诗人在这里用弥衡来比喻丘为,并且自愧不如孔融那样能荐贤。整首诗充满单纯深厚的离别之情,诗人发出仅仅只是我们的谋略没能够得到实施罢了,可不能说没有知心朋友的感慨。沈德潜评论它:“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仔细分析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送人落第别诗,并且都通过用典流露出委婉曲折的风格。由上分析,可以看出,士人们热衷于科举考试这一时代性风格特征主要通过语言特色和用典手法反映在送人及第落第别诗中。送人及第别诗的语言风格以畅快为主基调,而送人落第别诗则通过用典流露出委婉曲折的风格。
其二,在唐代,从军边塞也是建功立业的一种途径。我们抽取几首送人从军别诗来解读一下。如孟浩然《送告八从军》:“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其中“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通过“五车书”的典故(《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后称博学之人为学富五车。)委婉地表明“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的建功立业的心态。送人从军别诗多通过用典含蓄地表达出男儿想建功立业绝非仅科举一条路,出入边塞也未必不是一条好途径的时代信息,极具时代性风格特征。在送人赴边别诗中,除此之外,其它诗句也多用典故。如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此处是用典手法:古代以太白为西方之星,也是西方之神,即金星,史书中多有所记载。如据《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太白,兵象也。” 具体来讲,“出则兵出,入则兵入,象太白吉,反之凶。”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拥兵象太白,太白行疾,” 太白星引领官军前进,是一种吉兆。又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诗句“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也运用了典故。这句话是指汉武帝派李广利攻伐大宛国后取得名马,苜蓿也随之传入中国这件事情。
再从语言角度来考察一下送别诗的风格。试看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热海亘铁门,火山赫金方。白草磨天涯,湖沙莽茫茫。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望君仰青冥,短翮难可翔。苍然西郊道,握手何慨慷。”
综观整首诗,尤其“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不难看出,诗人在送别刘判官时很直接地说明了既然“学兵符”而且“不能守文章”,那么功业就应当“须及时”。可见,诗歌在语言上有《诗品》中“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的实境风格。即诗人语言并不婉转,而是很质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具有实境的风格。又如王维《送张判官赴河西》:“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同样使人感到诗人语言的质直和意思的畅达。由此可见,初盛唐送人赴边别诗中多具实境风格。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盛唐送别诗尤其是初盛唐送人及第落第别诗和送人赴边别诗在语言、用典方面具有浓厚的建功立业的时代性风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罗仲鼎.〈诗品〉今析[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