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管类专业本科生 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及优化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邓丽红 宋艳 徐涵蕾 龚新 孟璐
热度0票 浏览140次
时间:2015年6月13日 14:03
我国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分析及优化
邓丽红 宋艳 徐涵蕾 龚新 孟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本文在对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内涵分析及中美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
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一、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
按大类培养是由“按专业招生”改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
招生”的一种高校本科教育模式。学校分为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
培养:前一阶段是按大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相同,
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一阶段学生通过对学科
以及专业的深一步掌握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
主选择专业,在此基础上,分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课程体系是一个以各学科的课程为单位,课程相关安排为脉
络, 统筹整合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课程体系的每一个组成科目,
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有独立的相关的评判标准及理
论区域。
二、中美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比较
从培养目标看,我国在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提出了通
识教育、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但两方面结合不太紧密。而对于
通才教育理念明确、特点明显的美国而言,倾向于培养思维方式
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教育,并仍然计划对通识教育进行更深层
次的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使其适应多元社会
的发展需求。
从课程结构看,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结
构是由全校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以及大类平台课程三部分构
成,而美国大学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
课以及自由选修课组成;中国的高校教育主要突出专才,美国高
校则是通才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课程选择自由度而言,美国学
生对课程选择自由度较高,我国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程度相对
较低。
从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看,我国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是按
照前两年开设通识类课程,而剩下的学年进行专业课学习,并且
教师课堂讲授部分占很大比例。而美国高校的经管类课程是按照
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在四年内交叉排列的安排方式进行的,
并且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提出自学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课
堂讲授部分比例小。
三、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高校经管类大类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出各
自特色,学校不能根据各自在社会和地域发展中的地位合理确定
经管类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经管类本科生各自的不
同个性特点、综合素质及对知识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我国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普遍
存在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的状况,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课
程结构不灵活依然会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明显漏洞,最终依旧会导
致培养人才格式化的产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各课程孤立重复。高校经管类本科大类培养各门课程各自为
政,没有倾向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过分地强调各
领域之间的界限,教师之间缺乏学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互通,没
有把课程之间关联串通起来。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绝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
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的论证和调研,并没有视教育的
需求而定,从而未能形成适用性广、系统性强的有特色的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轻视培养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经管类专业课程
理论内容较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
践环节较少,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实践教学都没有充分重视,
仅仅流于形式。
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过度静态现象。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成
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大类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越来
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静态的课程内容是指只讲教科书里提到
的内容,过度静态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教师课程管理权力缺失。我国高校的课程管理决策权而言,
长期实行集权管理,对于课程管理的机构设置、岗位权限、课程
决策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高校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充当重要角
色,忽视了教师对课程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没有参与课
程决策和设计的权力。
课程评价缺失。在实践管理中过多的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
形成性,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主体缺乏多样化。
四、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培养目标要因地域经济与学校特色而异
目前国内各高校往往围绕高等教育大纲制定培养目标,随着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更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
与学校的特色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可以将学校特色学科与经管
专业结合,形成集科技研发、创造、统筹、应用、管理五位一体
的特色培养目标。 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 制定出满足地方政治、
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特色明显,具有宽厚
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知识和能力各异的人才,学生的知
识和能力培养直接受到课程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要根据经管大类
培养目标的变化,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并满足多行业转换所需的
知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整合经管类大类培养课程,将联系紧
密的课程进行合并;对必修课程采取数量上减少、质量上提高的
方式,选修课则要达到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增加选修课程
的比例和门类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设置问题中心课程,
即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各科之间的讨论和学习。
另外,增加非正式课程比例能很好提高课程结构的灵活度,
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也可专门开设一些教
授学生基本科研方法的针对性讲座。
(三)制定实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课程内容
由学科单一分离走向实用性。将课程内容由分散割裂的模式
向实际应用、 关联性的方向过渡, 模式上可借鉴成功的平台模式,
如资源共享搜索平台,将各学科的相关数据统一整合,并把学科
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制定教育与岗位零距离的课程内容。从分析现行经管类专业
职业岗位着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并对未来三年的经管类
专业人员供需趋势进行预测,从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
加大隐性课程的比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
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高校
应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校风、
学风、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方面。
课程内容的合理制定实际上也反映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等方面上,教师应该通读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理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及具备的能力,挖掘教材表象下的隐形
内容,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进行梯度设计。
(四)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机构设置及其权限的组织制度。依据培养目标,在课程
相关管理层级方面应根据我国各高校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规模形
成校院系三级管理层级,其管理层级的领导主要职责是指导课程
管理,没有决定权;可以考虑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课程管理委
员会的职责是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
完善各工作岗位具体工作制度。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平行机
构间的关系、与下级机构的关系、机构内部关系;根据社会发展
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任务与目标,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充分
听取利益关系者对本科课程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按既定程序制定
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以促进工作更有效开展为目的激励制度。制定相应的诱
导激励制度,形成适度的竞争机制,夯实课程管理中心地位,推
动课程体系优化;制定相应的行为归化制度,行为归化是对成员
进行组织同化的过程,对不符合要求的成员进行物质处罚或精神
教育。
实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制度。领导方面,树立新型的人才
观念,强化领导方式的人性化,尊重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坚信每
个人都有发展潜力;教师方面,强化教师课程开发和决策权力,
给予教师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力,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
需要富有创造力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
动,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建立课程评价小组,在课程开发前要对
课程进行系统的评估论证,保证课程的科学性;监控课程实施过
程中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评估和总结阶段性效果,加
深对整个课程方案的再开发。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关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M].学
位与研究教育,2007,8.
[2]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郝庆威,刘建.教育院校应用型
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2.
注释:
①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丽红,女,1976年5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哈尔滨
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教师。
邓丽红 宋艳 徐涵蕾 龚新 孟璐 哈尔滨工程大学
摘要:本文在对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内涵分析及中美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
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大类培养;课程体系
一、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
按大类培养是由“按专业招生”改为“按学科大类或按院系
招生”的一种高校本科教育模式。学校分为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
培养:前一阶段是按大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相同,
主要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一阶段学生通过对学科
以及专业的深一步掌握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
主选择专业,在此基础上,分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课程体系是一个以各学科的课程为单位,课程相关安排为脉
络, 统筹整合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课程体系的每一个组成科目,
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有独立的相关的评判标准及理
论区域。
二、中美高校经管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比较
从培养目标看,我国在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也提出了通
识教育、创新能力方面的目标,但两方面结合不太紧密。而对于
通才教育理念明确、特点明显的美国而言,倾向于培养思维方式
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教育,并仍然计划对通识教育进行更深层
次的强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使其适应多元社会
的发展需求。
从课程结构看,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结
构是由全校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以及大类平台课程三部分构
成,而美国大学经管类专业的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文理基础
课以及自由选修课组成;中国的高校教育主要突出专才,美国高
校则是通才教育占主导地位;对于课程选择自由度而言,美国学
生对课程选择自由度较高,我国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程度相对
较低。
从课程内容和讲授方式看,我国高校经管类课程基本上是按
照前两年开设通识类课程,而剩下的学年进行专业课学习,并且
教师课堂讲授部分占很大比例。而美国高校的经管类课程是按照
通识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在四年内交叉排列的安排方式进行的,
并且美国的大部分高校都提出自学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课
堂讲授部分比例小。
三、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国高校经管类大类培养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出各
自特色,学校不能根据各自在社会和地域发展中的地位合理确定
经管类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不能根据经管类本科生各自的不
同个性特点、综合素质及对知识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我国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普遍
存在课程结构灵活度不高的状况,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课
程结构不灵活依然会导致课程体系存在明显漏洞,最终依旧会导
致培养人才格式化的产生,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各课程孤立重复。高校经管类本科大类培养各门课程各自为
政,没有倾向于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过分地强调各
领域之间的界限,教师之间缺乏学术知识层面的交流与互通,没
有把课程之间关联串通起来。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绝大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
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的论证和调研,并没有视教育的
需求而定,从而未能形成适用性广、系统性强的有特色的通识教
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轻视培养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上,经管类专业课程
理论内容较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
践环节较少,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对实践教学都没有充分重视,
仅仅流于形式。
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和过度静态现象。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成
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大类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越来
越多的引起人们的关注;静态的课程内容是指只讲教科书里提到
的内容,过度静态不利于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课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教师课程管理权力缺失。我国高校的课程管理决策权而言,
长期实行集权管理,对于课程管理的机构设置、岗位权限、课程
决策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高校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充当重要角
色,忽视了教师对课程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没有参与课
程决策和设计的权力。
课程评价缺失。在实践管理中过多的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
形成性,评价方式单一化,评价主体缺乏多样化。
四、我国经管类专业按大类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培养目标要因地域经济与学校特色而异
目前国内各高校往往围绕高等教育大纲制定培养目标,随着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更要结合当地的特色经济
与学校的特色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可以将学校特色学科与经管
专业结合,形成集科技研发、创造、统筹、应用、管理五位一体
的特色培养目标。 并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 制定出满足地方政治、
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特色和学校特色明显,具有宽厚
的专业基础和综合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
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不同的培养目标要求培养知识和能力各异的人才,学生的知
识和能力培养直接受到课程结构的调整的影响。要根据经管大类
培养目标的变化,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并满足多行业转换所需的
知识和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地整合经管类大类培养课程,将联系紧
密的课程进行合并;对必修课程采取数量上减少、质量上提高的
方式,选修课则要达到数量的增加及质量的提高,增加选修课程
的比例和门类以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设置问题中心课程,
即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各科之间的讨论和学习。
另外,增加非正式课程比例能很好提高课程结构的灵活度,
可以采用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也可专门开设一些教
授学生基本科研方法的针对性讲座。
(三)制定实用性和整体性统一的课程内容
由学科单一分离走向实用性。将课程内容由分散割裂的模式
向实际应用、 关联性的方向过渡, 模式上可借鉴成功的平台模式,
如资源共享搜索平台,将各学科的相关数据统一整合,并把学科
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制定教育与岗位零距离的课程内容。从分析现行经管类专业
职业岗位着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并对未来三年的经管类
专业人员供需趋势进行预测,从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内容。
加大隐性课程的比例。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
识的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高校
应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基础上,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校风、
学风、课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方面。
课程内容的合理制定实际上也反映在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
段等方面上,教师应该通读经管类专业大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理解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及具备的能力,挖掘教材表象下的隐形
内容,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进行梯度设计。
(四)完善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机构设置及其权限的组织制度。依据培养目标,在课程
相关管理层级方面应根据我国各高校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规模形
成校院系三级管理层级,其管理层级的领导主要职责是指导课程
管理,没有决定权;可以考虑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课程管理委
员会的职责是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
完善各工作岗位具体工作制度。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平行机
构间的关系、与下级机构的关系、机构内部关系;根据社会发展
的需要,结合学校发展任务与目标,考虑学校的实际条件,充分
听取利益关系者对本科课程管理的意见与建议,按既定程序制定
课程管理制度。
完善以促进工作更有效开展为目的激励制度。制定相应的诱
导激励制度,形成适度的竞争机制,夯实课程管理中心地位,推
动课程体系优化;制定相应的行为归化制度,行为归化是对成员
进行组织同化的过程,对不符合要求的成员进行物质处罚或精神
教育。
实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制度。领导方面,树立新型的人才
观念,强化领导方式的人性化,尊重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坚信每
个人都有发展潜力;教师方面,强化教师课程开发和决策权力,
给予教师课程决策的参与权力,鼓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
需要富有创造力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
动,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完善课程评价制度。建立课程评价小组,在课程开发前要对
课程进行系统的评估论证,保证课程的科学性;监控课程实施过
程中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评估和总结阶段性效果,加
深对整个课程方案的再开发。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关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M].学
位与研究教育,2007,8.
[2]马艳红,李杰凯,郭亦农,郝庆威,刘建.教育院校应用型
人才培养理念下课程体系优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2.
注释:
①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丽红,女,1976年5月出生,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哈尔滨
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