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历史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运用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广东,深圳 518026)
摘 要:近年来中国历史纪录片创作蓬勃发展,同时出现电影化、CG 广泛运用、短视频化的趋势,“情景再现”作为拍摄历史纪录片的常用手法,在技术手段持续更新,创作思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情景再现部分更好服务于历史纪录片创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关键词:纪录片 ; 情景再现 ; 电影化 ;CG 广泛运用 ; 短视频化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蓬勃发展,一直处于向上发展的通道,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020》显示,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 50.36亿元,同比增长 9.4%。
年生产总值约 66.6 亿元,同比增长 3.3%[1],而历史纪录片作为纪录片中重要的一种类型,也在这一轮行业发展中涌现出大量作品,如何提高这个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首先,在历史纪录片创作中,合理运用“情景再现”不仅可以再现“真实”,而且能够成为影片的特点和亮点。
“情景再现”是纪录片摄制中,以事实为基础,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手段,再现客观真实的一种创作手法。相较于其他视听艺术,纪录片所特有的一个属性是强调真实,影片内容反映的是真人真事。这其中历史纪录片则需要再现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如何通过影像化手段实现这一目标,最真实可靠的方式当然是将历史遗迹、文物、文献等实物进行加工和展示,即“以原始素材为本的纪录片可以获得一种鲜活细腻的知觉效果;从原始形态中提取的素材和故事,从哲学的意义上讲,比演员表演的结果更加完美,也更具真实感”[2]。
但历史是活的,历史的真实痕迹往往是静止的,纪录片作为一种视频产品,要想同时实现准确展现史实和生动讲好历史故事两个目标,“情景再现”是一个很有效的创作手法。
纪录片制作中是否能使用“情景再现”这种手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核心是人为再造的场景是否和纪录片追求真实的理念相冲突。我们必须看到,纪录片中的“历史真实”
本身就建立在影片讲述者的主观理解之上,而且根据讲述的侧重点不同,“历史真实”也是多层次的,对某一段历史,影片叙述重点可能是历史发生的场景细节、人物对话、故事逻辑关系等等不同方面,确保重点核心信息还原准确,相关信息技术处理合理,那么情景再现就能实现还原历史真实的目标。
例如,定位为“实验纪录片”的《历史那些事》,该片的核心特点就是用小剧场演绎历史。片中采用演员扮演的方式完成历史小剧场,故事场景大部分是根据需要杜撰,演员表演也采用符合网络传播需要的语言交流方式和表演模式,但片中核心历史信息是经过考证,来自史实。实际上,这种“陌生化”处理的手法并没有影响历史的真实性,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会明确知道哪些是虚构的演绎,同时也能判断出创作团队想要表达的事实,而这种轻松诙谐的形式,还有效提高了该片的传播效果。标签为“实验纪录片”的《历史那些事》是较为极端的案例,但这种特殊更能体现“情景再现”和真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只要合理使用,再现场景也能成为历史纪录片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在历史纪录片中使用“情景再现”,要以必要性、整体性、严谨性为基本原则。
必要性,就是使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要为完成叙事和提升表现力起到积极作用。被学界视为纪录片情景再现开山之作的美国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片中关于爱斯基摩人用鱼叉捕海象等部分,实际上和影片拍摄时期当地人已经使用步枪捕杀海象的情况并不同,但古老的鱼叉捕猎是具有表现价值的真实历史,所以该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请当地人用搬演的方式再现了这种捕猎过程,虽然该片的这一处理手法在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但在当时影视技术背景下,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纪录片创作是必要的,也是开创性的。
严谨性,则是历史纪录片摄制时,根据叙事需要,认真对场景搭设、服装、道具、化妆等细节进行考证,确保影片传递的重点信息符合历史真实,这是历史纪录片创作的基础和难点,也是最需要摄制团队下功夫的地方。例如展现从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28 年间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党史类纪录片《重生》,根据创作团队介绍,该片本着完全尊重史实的原则,在道具、场景等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工作人员在图书馆找到《新青年》第一期到最后一期,翻拍每一张图片,然后做成道具《新青年》
给演员用。道具不只是封面做到一样,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用导演的话来说,片中所有的电报文件、地图、杂志都经得起观众随时按下暂停键检验”[3]。
整体性,是“情景再现”部分的风格要和全篇画面风格统一。历史文献纪录片《江河岁月》,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 100 个关键场景、高光时刻、典型人物,展示党对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起的关键作用及党带领国家和人民创造的光辉成就。作为文献纪录片,该片对历史画面的准确性、严谨性要求高于普通纪录片,但根据制作需要,该片依然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用演员扮演完成的历史画面再现,对于这些画面的处理,该片运用了虚实结合、景别处理、光线处理等多种拍摄手法,最终呈现在影片中的多是局部特写、大全景、逆光等画面,为数不多的服、化、道则尽可能精确还原历史,这样的处理让画面重点凸显故事场景,贴合影片叙事,避免观众注意力聚焦在道具布置、演员表演水平等问题上,因此,虽然是演员扮演,但全篇再现内容能很自然融入叙述,符合文献纪录片的定位。纪录片《往事如歌》讲述了清华老校友合唱团的故事,这群清华学子用歌声讲述着自己的青春、理想、爱情与生命,片中老校友们回忆起充满家国情怀的悠悠往事,深情款款,娓娓道来,历史再现的部分主要使用了彩色手绘画的方式,这些画面多从线条开始再到着色,逐步晕染开,虽然绘图较为简单,画面的场景细节并不丰富,但很贴合个人回忆这种主观性强的叙述类型。
第三,技术手段的更迭,创作思想的发展,让当前历史纪录片中“情景再现”出现了电影化、CG 广泛运用、短视频化的趋势。
电影化是当前历史纪录片创作的一大趋势。用情景式叙述完成历史纪录片中情景还原部分的手法,就被运用到很多项目中,例如诠释中国历史上有代表性 5位帝王的纪录片《朕本凡人》,就是以历史为基底,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展开故事,剧中的皇帝既是故事的讲述人、也是故事的主角,“导演胡婷婷表示,《朕本凡人》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传统纪录片最重要的三个表现形式就是解说、专家和主持人,而在《朕本凡人》这部影片当中这三个传统表现形式都不存在了,我们用了全新的表现手法更生动的传达了影片内容,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4]
另外,正如前文所述,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发展总体处于上升通道,相关项目投资金额提升,大投入让历史纪录片拍摄用得起电影拍摄的配置,大制作为打造高水准、电影级的历史纪录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历史纪录片里通过演员扮演实现再现的部分,以往大多对参演演员的名气不做要求,再现的主要关注点是演员演技和服化道的历史还原度上,但近年来不少纪录片开始邀请知名演员扮演情景中的角色。比如通过探访、扮演等各种形式,展示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传奇人生的纪录片《王阳明》,就邀请了知名演员辛柏青作为主演扮演王阳明。展现战国时代七雄争霸的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更是邀请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林永健等数位知名演员出演相关角色。资金的充足,让以往仅仅用在电影拍摄上的摄影设备、后期技术也广泛用于纪录片制作上。
当前,包括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等在内的CG 技术的发展运用,深刻影响和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增加了情景再现的可能性和丰富性。例如大型系列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大量内容都是基于文物实物或者相关照片,通过后期制作二次加工处理的画面,这些片段脱胎于历史实物,通过技术手段完善了表现形式,有效提升了纪录片的观赏性,也解决了一件文物能够提供的视频素材有限的问题。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短视频化趋势也影响了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随着当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移动端观看视频的普及,纪录片的时长也变得越来越短,从传统纪录片的一小时左右,到缩短为半小时,再到 5 分钟,甚至是方便手机观看的 2 分钟版本,也就是观众等上菜的时间就可以看完一个视频。这种短视频趋势也要求情景再现部分要有限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叙事,上文提到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就是用每集 5 分钟的时间讲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
历史纪录片中关于“情景再现”的讨论是一个老话题,但随着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创作思路的不断发展,如何让历史再现部分能够更好服务于历史纪录片创作依然有很多探讨空间,特别是当前纪录片发展正处于上升通道时期,抓住行业发展的良好势态,不断精进创作手法,推出更多优秀历史纪录片作品,既是从业人员的责任,又是一件幸事。
参考文献:
[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020》,张同道 胡智锋,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ISBN:9787504384560
[2]《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蔡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46 页,第 444 页。
[3]《重生》: 一部像电影的纪录片 174 位演员情景再现,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629/c40606-28508918.html
[4] 纪录片《朕本凡人》:以第一人称剖析“有趣的灵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105616680457719&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