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境的重要性——从教育视角看创设优质情境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摘 要:本篇文章介绍了情境的概念,文章以情境的两部分内容为线索,讲述情境的重要性,及其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启示。综合情境从who、where、when、why四个角度论述情境对个体的重要性。具体的情境则从任务、社会、物理三个方面解释其意义。教师和家长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责任人,注重情境的重要性,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情境;学生;教育
1 情境的概念
情境,按照Johns (2006)的定义,将情境定义为可以影响组织行为和变量之间关系的机会和约束。情境可以作为影响组织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可以与个人变量相互作用来影响组织行为。情境,包括综合情境和具体情境因素。综合情境是指包含许多特征或细节,它指的是广泛考虑的情境。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情境指的是塑造行为或态度的特定情境。具体来说,综合情境就是Who、Where、When、Why。而具体情境因素,则是任务情境(Task Context)、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物理环境(Psychical Context)。
2 综合情境
2.1 从Who角度论
一项追踪研究中调查了7千多被试,在控制学历、是否为党员、自信心后,研究发现:在中国职场上,自评长相好看的个体工资比长相平平的个体工资要高,颜值对收入有正向影响,而男性在颜值上比女性更有优势,回归系数显著(曾湘泉 & 胡文馨, 2019)。研究结论认为颜值在职场上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对较高的薪资。
同样,在学校环境中,颜值较好的学生会可能受到更多的帮助,人际交往中也更容易受到欢迎。因此,从教师的视角,教师应当克服颜值对教师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其的内在世界,针对相貌平平的学生,也应当一视同仁。作为家长,也同样需要引导自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注重兴趣和爱好的契合,而非关注外在的容貌。
2.2 从Where角度论
在控制光照、分贝等额外变量情况下,在自助餐厅和图书馆学习,哪一个效果会更好?也许你会回答一样好。但是一项脑电的研究中表明,物理环境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具体来说,通过脑电记录被试的大脑节律,发现在自助餐厅中的β节率不同,并且学习者在完成相同任务时,在图书馆的效果会更好。研究得出结论,在严格控制实验存在的其他变量后,物理环境会影响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因此,即使都是在安静的环境中,不同的学习地点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where角度说,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应尽事宜。不少家长喜欢带孩子在上班或者店面里学习,虽然这样表面上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但是,嘈杂的环境容易让学生注意分散。而一个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避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地点,至关重要。
2.3 从When角度论
从生命的长河中,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工作记忆也有显著不同。从微观角度的记忆与学习的关系来说,学习一项新知识,是分散学习还是集中学习对记忆的效果也是不同。在学校教学实践以及各类培训教育中,学习者经常需要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某一内容,例如考前复习、外语培训中的所谓“浸入式”学习,即所谓的“临时抱佛脚”。而分散学习效应则认为,在相同学习时间下,将某一给定的学习时间拆分或间隔为多个学习节段的学习效果好于集中学习的效果。类似的结果在Roediger2006年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也就是说,即使是学习总时间相同,但是学习间隔的时间不同,也会导致记忆的不同效果。
所以,要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例如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复习,都有其策略和方法。看似的临时抱佛脚好似是拼命努力、把之前浪费的时间补回来,但是用过即忘的方法无法帮助学生迁移到生活中、也难以在记忆中保持更久。注重学习策略,学会何时学习、定时复习,是教师和家长需要教会学生的学习策略。
2.4 从Why角度论
情境具有启动效应,情境有可能很微妙,也可能很显著。从教学设计角度来说,根据多媒体教学原则,使用对话式语言(个性特征Personalization principle)、在屏幕上使用人形手势来教学(形象在屏Embodiment principle)、用友好的人声说话(原音呈现Voice principle)的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生成认知加工,有利于促进学习。具体来说,在实验中用“您”代替生硬的“被试”可以让学习者更加投入学习。
唐璐玢 (2020)认为,在线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投入进而提高课程的完成率十分必要。
从上述可看到,一个小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学习者的认知加工、投入程度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针对学校教师,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用亲和、友好的语言进行教学,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投入、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具体情境
具体情境分为任务情境(Task Context)、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物理环境情境(Psychical Context)。
3.1 任务情境
了解一个人所处的任务情境,有利于预测对方的行为和态度。谈到任务情境时,需要考虑到自主性。完成一项任务,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还是因为被迫完成,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根据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刘丽虹 & 张积家, 2010),社会环境会影响动机的发挥。当学生是迫于外界压力,例如教师的要求、家长的责骂下而参与某件事时,他就是处于受控动机。相反,学生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意志力而做某件事时,其就是自主动机。
学生在完成教师和家长交代的任务时,是出于自己内部动机,即兴趣、价值观,还是出于外部动机如成绩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求,这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教师和家长可以将成绩或者礼物作为鼓励和激励的一种方法,但更多地还是要帮助学生促进动机的内化,从为了分数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关注事物本质的内部动,例如通过鼓励和表扬学生、启发设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心底喜欢自己做的事情,这样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