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原因简论——从社会学角度对马加爵现象的反思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社会转型;原因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缺乏,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受性格原因和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影响。心理障碍问题日渐突出。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引发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意义。医学论文发表网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制造的恶性事件可谓家喻户晓,社会各界对此事都表现出极大的震撼。但是,悲痛之后,为何不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即将大学毕业,正要开始人生之路的大学生走上这条道路?据有关报道,马家爵自幼家境贫寒,自小成绩优异,是父母眼中的孝子,是家乡第一代大学生。然而,这也造成了他孤僻,敏感,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性格。这些问题一直伴随他到大学,环境的巨大变化更使心智发展不健全的他难以适应,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其实,这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在当代的贫困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描述
在我国,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90年代中期。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由此看来,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其综合心理素质的发展,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落后状况,以及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般地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逆反等方面,贫困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贫困生心理间题最为严重的方面。其次,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自卑和消极。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间题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娜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二)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间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间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暇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贫困生心理间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间题,当多种因索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三)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四)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如卫生、生活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 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其实,他们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各方面的贫困让他们更难使自身和这个社会相融合,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问题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学论文发表网
二、从社会学角度浅析造成当今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其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的。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常被用来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尤其是特指对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转型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社会阶层,逐步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体制。但从80年代中期至今,农民阶层在这个社会大变迁中得到的实惠并不多,相反社会地位更低了。无疑,这个阶层和处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阶层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相当暇乏,而这种暇乏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下一代子女的成长,以致于他们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权,无法平等地取得就业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平衡、不幸福感。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加上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过度焦虑发生率逐年上升。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同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而形成。他们正处在思想、身心定性的年龄阶段,许多变化让他们不知所措,而我们的社会本身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浪中,在内部与外部环境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引发心理困惑的凸现是必然的。这些间题主要是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家。尤其是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使得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这里面不仅包含个人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对他们来说大学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地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遇到的困难实质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当前社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随着他们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就越高,因此不平衡感越强烈,让他们变得焦虑重重,急功近利,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这些都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第二,社会经济资源的暇乏导致学生“个人资本”暇乏。个人资本包括个人资源和个人能力。个人资源指个人所拥有的网络关系以及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个人能力则包括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干、技能和资历等。但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唯一可以证明他们能力的便是“学历资本”,而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他们所处的这个农民阶层无法提供给他们充足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使得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和其他阶层的大学生相比,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经济、社会资源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升学机会的获取上就开始存在不平等,他们占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能力素质的缺乏反而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在校内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平等则明显出来。从现实情况看,市场经济对于人力资本的回报有明显的体现。因此个人择业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许多用人单位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成绩的办法,提出要复合型人才,把焦点更多的放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上面,除了学业成绩还有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管理、组织能力等方面。但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除了先天没有培育之外,还有大学期间的缺乏锻炼,难免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医学论文发表网
第三,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调适期,经济正逐步回升,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百般“挑剔”,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方面的要求相应提高,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还面临着另一层面的压力:由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两种利益群体格局即“城市人”和“农村人”依然存在,两者在就业、低价物质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补贴等方面都有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也受到这种不平等制度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大的努力。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了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轨”,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这种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现实。1993年以来,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生活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和学杂费减免,从而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然而,我国是个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贫困地区约占全国国土的60 %以上,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办高等教育,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涨幅不足 6 % 0 2000年,全国高校大学学费平均达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这“制造”了现在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人群以及其中30%的特困生。这种改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引起他们尤其是贫困生心理上的反应和波动。据有些高校调查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很成问题,而且往往为老师所忽略,一般都以为帮助解决经济间题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些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讲,自我理想与社会经济现实的矛盾,由于经济上不堪重负、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学生间的相互攀比是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心理落差严重、心里失衡的主要因素。
第四,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有如下特点:外表朴实内心自卑;易激怒易冲动;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理想自我与现实冲突严重;不善与人交往;攻击性倾向;缺乏应对挫折方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马加爵的悲剧最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格扭曲”。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格的完善与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反思这一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存在严重错位。其一,重才轻德。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直至大学的专才教育,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重要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独立判断力、以及相对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缺乏一定的道德选择能力,思维的依赖性和变动性强。其二、我国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心理、人文放在应有地位,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手段。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从1982年北师大成立心理测量和咨询服务中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但同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从业人员看,美国平均每1500名学生配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毕业的心理辅导学硕士、博士达1500人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现有心理工作者的总数却不超过4万人,况且其中也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在如此悬殊的质与量的差距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学论文发表网
小结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二十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然而,无论是从学业成绩、社会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来说,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由于起点的不同和整体素质的差异,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中都存在诸多不平等。而由此导致学生中出现的大量的心理障碍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积极关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当今一个亚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论文摘要]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贫困大学生由于社会、经济资源的缺乏,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及受性格原因和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影响。心理障碍问题日渐突出。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引发其心理障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有重大意义。医学论文发表网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制造的恶性事件可谓家喻户晓,社会各界对此事都表现出极大的震撼。但是,悲痛之后,为何不反思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即将大学毕业,正要开始人生之路的大学生走上这条道路?据有关报道,马家爵自幼家境贫寒,自小成绩优异,是父母眼中的孝子,是家乡第一代大学生。然而,这也造成了他孤僻,敏感,不善与人打交道的性格。这些问题一直伴随他到大学,环境的巨大变化更使心智发展不健全的他难以适应,从而引发心理危机。其实,这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在当代的贫困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描述
在我国,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出现于90年代中期。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近30 %,特困生比例为10%-15%,贫困生人数将近300万,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由此看来,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是高校贫困生的主体,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其综合心理素质的发展,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落后状况,以及维护整个社会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一般地讲,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在校大学生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以及逆反等方面,贫困生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但相同之中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两者之间抑郁症状差异大,这是贫困生心理间题最为严重的方面。其次,贫困生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自卑和消极。自卑是贫困生心理间题较严重的方面,并由此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娜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对他们心理造成了重大的挫折,面对挫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对待人生,消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使整个人生带有浓重的灰色调。(二)心身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成才才能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因此,他们能够为此而努力,但现实间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难以解决的间题使他们长时期处于心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无法保证,饮食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生理的要求。心理上的紧张和焦虑,物质生活暇乏,两方面的因素使他们的身心受损。贫困生心理间题往往表现为综合性间题,当多种因索发生作用时,情况就更为复杂和严重。(三)人际交往困难。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性是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作为一个自我意识已经成熟的个体,又有强烈的自尊要求,因此,对涉及自己的事情较为敏感,容易形成情绪和情感上的强烈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四)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叫“文化自我中心论”,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如卫生、生活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格格不入; 心理不适应,很多贫困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其实,他们作为大学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各方面的贫困让他们更难使自身和这个社会相融合,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心理问题障碍发生率逐年上升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学论文发表网
二、从社会学角度浅析造成当今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在社会学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其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主要是通过发展生产力和确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来完成的。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常被用来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尤其是特指对当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转型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社会阶层,逐步形成新的社会分层体制。但从80年代中期至今,农民阶层在这个社会大变迁中得到的实惠并不多,相反社会地位更低了。无疑,这个阶层和处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强势阶层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相当暇乏,而这种暇乏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下一代子女的成长,以致于他们无法获得平等的教育权,无法平等地取得就业机会,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第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往往发现自己许多方面比不上别人,于是就产生了不平衡、不幸福感。他们的心理活动较之以前更为复杂,加上大量的新的社会刺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威胁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过度焦虑发生率逐年上升。据心理学家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机制始终处于变化和发展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同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而形成。他们正处在思想、身心定性的年龄阶段,许多变化让他们不知所措,而我们的社会本身目前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浪中,在内部与外部环境都不成熟的情况下引发心理困惑的凸现是必然的。这些间题主要是经济来源无法保障。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家。尤其是就业问题,大学生毕业实行双向选择使得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这里面不仅包含个人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对他们来说大学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地位。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择业遇到的困难实质是他们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在当前社会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随着他们文化层次越高,对自己期望就越高,因此不平衡感越强烈,让他们变得焦虑重重,急功近利,就越容易走极端。这个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心态,而是采取各种自虐或攻击的做法,这些都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
第二,社会经济资源的暇乏导致学生“个人资本”暇乏。个人资本包括个人资源和个人能力。个人资源指个人所拥有的网络关系以及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个人能力则包括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才干、技能和资历等。但对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唯一可以证明他们能力的便是“学历资本”,而人际交往、组织、策划管理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他们所处的这个农民阶层无法提供给他们充足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使得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和其他阶层的大学生相比,明显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为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在经济、社会资源上的缺乏使得他们在升学机会的获取上就开始存在不平等,他们占用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习上,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能力素质的缺乏反而影响到他们在大学阶段在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在校内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平等则明显出来。从现实情况看,市场经济对于人力资本的回报有明显的体现。因此个人择业更多的取决于他们的综合能力素质。许多用人单位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成绩的办法,提出要复合型人才,把焦点更多的放在个人的综合素质上面,除了学业成绩还有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管理、组织能力等方面。但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劣势,除了先天没有培育之外,还有大学期间的缺乏锻炼,难免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医学论文发表网
第三,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调适期,经济正逐步回升,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百般“挑剔”,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锻炼方面的要求相应提高,加之社会上不良风气在就业领域的渗透,大学生们愈感四年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对于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说,还面临着另一层面的压力:由于当前户籍制度改革还不完善,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两种利益群体格局即“城市人”和“农村人”依然存在,两者在就业、低价物质供应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补贴等方面都有差别。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也受到这种不平等制度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大的努力。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实行了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并轨”,大学生必须面对交费上大学这种几十年来从未有过的现实。1993年以来,国家教委先后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生活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部分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行资助和学杂费减免,从而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困难补助和学杂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然而,我国是个贫困人口较多的国家,贫困地区约占全国国土的60 %以上,在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办高等教育,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有关部门统计,1990年至1997年间,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年均增长在20%以上,但同期国内居民人均收入涨幅不足 6 % 0 2000年,全国高校大学学费平均达到了5000元以上,而1999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为2210元。这“制造”了现在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人群以及其中30%的特困生。这种改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不引起他们尤其是贫困生心理上的反应和波动。据有些高校调查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很成问题,而且往往为老师所忽略,一般都以为帮助解决经济间题就万事大吉了。对于这些农村贫困大学生来讲,自我理想与社会经济现实的矛盾,由于经济上不堪重负、囊中羞涩而贬低自己、学生间的相互攀比是造成他们情绪不稳定、心理落差严重、心里失衡的主要因素。
第四,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贫困生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他们抑郁心理的产生。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有如下特点:外表朴实内心自卑;易激怒易冲动;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理想自我与现实冲突严重;不善与人交往;攻击性倾向;缺乏应对挫折方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马加爵的悲剧最本质特征就在于“人格扭曲”。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格的完善与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反思这一问题,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存在严重错位。其一,重才轻德。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直至大学的专才教育,都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思维开启、品质引导、人格塑造、理想激发等重要方面,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独立判断力、以及相对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缺乏一定的道德选择能力,思维的依赖性和变动性强。其二、我国在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心理、人文放在应有地位,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手段。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有些高校由于缺乏专职人员或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心理辅导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从1982年北师大成立心理测量和咨询服务中心开始,心理健康教育到现在也不过二十年,虽然发展迅速,但同国外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从业人员看,美国平均每1500名学生配一名心理健康教师,每年毕业的心理辅导学硕士、博士达1500人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现有心理工作者的总数却不超过4万人,况且其中也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在如此悬殊的质与量的差距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难以在短期内提高也就不难理解了。医学论文发表网
小结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二十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然而,无论是从学业成绩、社会工作还是人际交往来说,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由于起点的不同和整体素质的差异,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中都存在诸多不平等。而由此导致学生中出现的大量的心理障碍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积极关注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当今一个亚待解决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