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比较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34次
时间:2010年9月03日 16:41
【论文关键词】美国;日本;高校;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分析比较美、日两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框架和就业指导模式的异同,可以看出,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业指导被正式列人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定义为职业定向教育,并列人教育教学计划。分析比较美国、日本这两个经济、教育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的异同,汲取其精华,借鉴其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对于正处于开创、摸索阶段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美、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框架的趋同性
1、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
美国和日本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美国高校均设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称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就业发展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大学生安置办公室),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国高校对该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经费的5%拨给(约占中心总经费的60%)和社会捐赠(约占中心经费总经费的40%)。例如南加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经费42万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经费150万美元,在这些经费中,除去工作人员工资,直接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年经费约为50%左右,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指导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先进的办公手段。
日本高校中毕业生职业指导(介绍)机构有3种类型:职安依存型(以职业安定所为中心进行)、两者协力型(学校承担职业安定所一部分业务)、学校主导型(学校作为独立的职业指导、介绍机关)。大学中除个别学校外,其他全部是学校主导型。在日本,90%以上的大学设有校级职业指导机构,40%以上的大学设有院(系)级职业指导机构。但国立大学设有全校一级机构的仅为三分之一,多数是在院(系)里设指导机构。私立大学则相反,大多数设有校一级就业机构(就职科、就业部、就职指导部等)。
2、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等。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大都在1:200左右,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就业指导。
日本的就业指导队伍与美国相比略有欠缺,而且国内各大学的重视程度和开展情况也有明显差别。一般来讲,私立大学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配备较多,如京都外国语大学在校生4000多人,2003年毕业571人,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l0名,还有一个由28人组成的就业委员会来帮助指导。而国立和公立大学由于办学水平一般比较高,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学校只在学生事务部设有就职科来负责学生就业工作,如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学只有2至3名专职人员,大量的工作由院系的兼职教师负责。
3、法制上的保障
美、日两国就业指导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两国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确保了就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两国在法规中都把就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调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就业指导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所有学生都应有均等地接受就业指导的机会。法规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对保障就业指导开展所必需的各种经费、人员待遇、行业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另外,在对待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上,美日两国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美国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上的歧视。日本1972年颁布实施的《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以及1986年颁布实施的《男女雇用机会法》都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给予了法律的保护。通过一系列法规的制定,美日两国从立法的角度来充分保障就业,也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与保障。
二、美、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差异性
美国和日本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就业形势的转变,指导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都已呈现为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主体内容涵盖了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管理等,注重全程服务,但在就业指导模式核心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美国以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这种模式把就业指导定位为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通过咨询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和接受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美国的大学很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他们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还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对个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并学会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择业的行动计划和措施;二是重视职业生涯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务设计、角色转换、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等,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工作分析反馈、经营理念、组织的发展战略等;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让大学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如自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等。
(2)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这在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是最常用和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他们通过设计一些标准化的、客观的和以正确的常模为依据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意向、职业期望的形式和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正确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以求事业获得成功。
(3)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人才的供求情况,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求职者趋之若骛,反之,则门庭冷落。职业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一是由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有用性资源所决定,即这个职业被社会需求的弹性。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社会需求量大,这个职业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前途看好;反之则前途暗淡;二是由职业的投入成本决定。即科技含量高的职业需要投入的成本高(教育投入也是其中之一),其前景将风光无限,反之就会风光不再。因此,开展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大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并选择工作岗位。
(4)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还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也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必然面对的一大课题。美国明确提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创业者的熔炉”。他们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培育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此外,他们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作为“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的重要内容。
2.日本以服务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择业技巧、就业咨询等,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用人单位,其效果主要通过就业率来衡量。
(1)制作与提供就业信息资料。日本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将就业日程、规则、惯行、做法、经验等情况编成就业要览(手册),发给学生以供参考。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指导篇,包括日程、指导机构利用方法、就业活动流程、就业协议的内容等;第二是资料篇,包括历届毕业生就业体验记、需求情况等资料;第三是数据篇,包括录用状况,按行业、地区、院系等分别统计就业去向的结果。日本高校还为学生收集和提供职业指导资料。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学部)均设有就业资料室,备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例如: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期刊、书籍),家乡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各个企业、团体的介绍资料和需求情况档案资料(每年更新一次),行业、企业研究的参考图书资料和职业描述的音像资料,历界毕业生的名录,前几届已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撰写的就职活动体验记等等。
(2)开设就职讲座。就职讲座就是由学校主管学生就业的担当者或从校外请来的专家以讲座的形式面向所有毕业生,就毕业生就业的进展方法、所需手续、注意事项、心理准备、应对措施、行业分析、景气动向、就业环境、市场行情、雇用惯行等进行一般性介绍的活动。讲座对学生提高就业意识,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就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日本的高校从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设就职讲座,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般问题的讲座;面向企业就业的讲座;面向公务员考试的讲座;女毕业生就业的讲座;面向教员考试的讲座;留学生就业的讲座等等。
(3)进行就业咨询、个性测试等方面的个别指导。日本大学生中有70%的学部都设有就业咨询室,接待学生的个别咨询,内容大致是关于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能力、职业种类、企业信息、就业工作流程和规程、男女雇佣机会,等等。日本高校还进行用人单位访问的指导及适应性检查、模拟考试实施。用人单位访问的指导,不仅包括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而且对大学和用人单位商定达成的规则等方面也要进行个别指导。适应性检查是对照智能、言语、数理等的检查,根据得分判断其职业适应性类型,断定其所适应的职业领域。模拟考试则是指大学对学生实施与用人单位录用考试形式相同的模拟测试,使学生积累应对考试经验,掌握应对技巧,针对暴露的问题加强准备。学校还通过组织校友恳谈会、行业和企业研究会人士与毕业生座谈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性、人才需求、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日本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大学逐渐增加。有1/3左右的国立大学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且承认学分,课程主要有三类:就职的课程、企业实习相关课程和就业意识形成的相关课程。
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启示
美国、日本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十分具有代表性。而反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美、日高校的情况相比差距更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上述分析,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地方,以求改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分层设立职责明确的就业指导机构或组织,保障经费落实
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外部硬件保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与美、日两国相比较,指导机构的设置还不太完善,“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仍然是一些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基本上设立了学生就业工作机构,但唯一的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必须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分层设立职责明确的就业指导机构或组织,针对不同的功能导向,从宏观到微观,层层落实,并充分明确就业指导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切实保障就业指导经费的落实,除专项经费的拨给外,要像美国那样尽力争取社会特别是与学校有长期联系或合作意向的企业的各项捐赠,使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更广,工作的内容更加细致,以求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美、日高校一方面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亦应视就业指导工作为教育工作,而不是看成行政事务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定,使得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为此,我国不仅要从数量上配足工作人员,充实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
3、树立以服务为功能、以发展为目标的全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就业工作理念是就业整体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就业指导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由“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以往以教育管理、谋职指导为模式的就业指导理念相比美国以发展为导向和日本以服务为手段的理念而言,显然已不适当。我国高校应以服务作为功能,以发展作为目标,树立全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也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在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开展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业,鼓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4、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所以,在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我国的现状来看,仅仅是毕业班就业指导以及零散的讲座、咨询,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就业指导的系统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亟待强化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既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复杂的持续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单凭个人经验和努力很难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更何况大学生一般都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也仅仅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加强职业发展咨询非常必要,这一点也是美、日两国所共同强调的。只有通过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咨询,让学生借助于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而少走弯路,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
5、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高效共享的就业信息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基础。日本尤为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共享利用,其中包括就业日程、规则、惯行、做法、经验等极为详细的信息资料。我国高校近几年虽然也越来越强调就业信息的广泛收集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但信息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高校必须开拓信息收集的渠道,积极寻求社会上的有效支持,如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午餐会,从网上和新闻媒体的招聘广告上收集就业信息,依托校友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发动并利用各院系教师的学术影响拓展就业领域和有效信息,借助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等手法,使学校尽可能从不同层次充分地占有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资源,并通过畅通的信息传播路径、交互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服务于学生。
【论文摘要】分析比较美、日两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框架和就业指导模式的异同,可以看出,无论在就业指导的理念、内容、方法,还是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上,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同时考虑社会需要,选择最佳职业的过程。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就业指导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业指导被正式列人教学计划,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定义为职业定向教育,并列人教育教学计划。分析比较美国、日本这两个经济、教育发达国家就业指导工作的异同,汲取其精华,借鉴其成功经验和科学方法,对于正处于开创、摸索阶段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美、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整体框架的趋同性
1、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
美国和日本都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美国高校均设有给大学生提供专门服务和实施必要管理的机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称毕业生就业规划安置中心、就业发展中心、职业规划介绍中心、大学生安置办公室),它是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直接由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领导。就业指导中心的重要地位使得美国高校对该机构的经费投入较多,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按学生经费的5%拨给(约占中心总经费的60%)和社会捐赠(约占中心经费总经费的40%)。例如南加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经费42万美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经费150万美元,在这些经费中,除去工作人员工资,直接用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年经费约为50%左右,充足的经费保证了指导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先进的办公手段。
日本高校中毕业生职业指导(介绍)机构有3种类型:职安依存型(以职业安定所为中心进行)、两者协力型(学校承担职业安定所一部分业务)、学校主导型(学校作为独立的职业指导、介绍机关)。大学中除个别学校外,其他全部是学校主导型。在日本,90%以上的大学设有校级职业指导机构,40%以上的大学设有院(系)级职业指导机构。但国立大学设有全校一级机构的仅为三分之一,多数是在院(系)里设指导机构。私立大学则相反,大多数设有校一级就业机构(就职科、就业部、就职指导部等)。
2、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呈现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的特点。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负责学生心理测试、能力评估、求职咨询等工作的顾问,一般也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其他人员也需获得学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要有培训资格证书,并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就业指导人员有明确的岗位分工,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等。就业指导队伍配有足量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一般根据学生规模有10—40多人,就业专职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大都在1:200左右,使每个毕业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就业指导。
日本的就业指导队伍与美国相比略有欠缺,而且国内各大学的重视程度和开展情况也有明显差别。一般来讲,私立大学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配备较多,如京都外国语大学在校生4000多人,2003年毕业571人,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l0名,还有一个由28人组成的就业委员会来帮助指导。而国立和公立大学由于办学水平一般比较高,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学校只在学生事务部设有就职科来负责学生就业工作,如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学只有2至3名专职人员,大量的工作由院系的兼职教师负责。
3、法制上的保障
美、日两国就业指导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两国从一开始就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确保了就业指导的社会和法律地位,两国在法规中都把就业指导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强调就业指导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接受就业指导是每个学生的权利,所有学生都应有均等地接受就业指导的机会。法规还要求每所学校都要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对保障就业指导开展所必需的各种经费、人员待遇、行业标准等做出明确规定。
另外,在对待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上,美日两国都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体现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美国1976年通过的《均等就业法案》规定,公民(包括毕业生)有均等的就业机会,用人单位招聘录用时,不得有性别和种族上的歧视。日本1972年颁布实施的《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以及1986年颁布实施的《男女雇用机会法》都对女大学生的就业给予了法律的保护。通过一系列法规的制定,美日两国从立法的角度来充分保障就业,也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与保障。
二、美、日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差异性
美国和日本高校就业指导模式,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就业形势的转变,指导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都已呈现为全方位、立体化的模式,主体内容涵盖了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就业管理等,注重全程服务,但在就业指导模式核心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1.美国以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这种模式把就业指导定位为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通过咨询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和接受自我形象,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满足社会需要来展示自我,求得自我的发展与完善。
(1)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美国的大学很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他们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履历表和求职信,教给学生如何自荐、面试等求职技巧,还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对个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明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目标,并学会职业选择的策略,制定择业的行动计划和措施;二是重视职业生涯管理。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适应性评价、未来职务设计、角色转换、自我启发和自我成长等,同时让大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工作分析反馈、经营理念、组织的发展战略等;三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职业生涯危机。让大学生了解影响职业生涯成功和失败的因素,如自信心、人际关系、应变能力等,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策略等。
(2)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这在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是最常用和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他们通过设计一些标准化的、客观的和以正确的常模为依据的问卷调查及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职业适应等方面的资料,了解大学生的职业意向、职业期望的形式和发展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优良的个性品质,正确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以求事业获得成功。
(3)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前景。职业的发展前景直接影响到人才的供求情况,发展前景好的职业,求职者趋之若骛,反之,则门庭冷落。职业发展前景的决定因素:一是由这个职业所带来的有用性资源所决定,即这个职业被社会需求的弹性。凡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社会需求量大,这个职业就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前途看好;反之则前途暗淡;二是由职业的投入成本决定。即科技含量高的职业需要投入的成本高(教育投入也是其中之一),其前景将风光无限,反之就会风光不再。因此,开展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测和分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中,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前瞻预测,帮助大学生分析和预测职业发展的前景,从而使大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职业定向并选择工作岗位。
(4)引导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还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也成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必然面对的一大课题。美国明确提出要把高等学校办成“创业者的熔炉”。他们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各种方法“永远追求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他们还经常邀请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设讲座,与大学生开展联谊活动,培育学生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此外,他们还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作为“职业指导”课或讲座的重要内容。
2.日本以服务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用人信息、择业技巧、就业咨询等,着眼点是直接帮助学生找到用人单位,其效果主要通过就业率来衡量。
(1)制作与提供就业信息资料。日本高校的职业指导机构将就业日程、规则、惯行、做法、经验等情况编成就业要览(手册),发给学生以供参考。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指导篇,包括日程、指导机构利用方法、就业活动流程、就业协议的内容等;第二是资料篇,包括历届毕业生就业体验记、需求情况等资料;第三是数据篇,包括录用状况,按行业、地区、院系等分别统计就业去向的结果。日本高校还为学生收集和提供职业指导资料。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学(学部)均设有就业资料室,备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例如: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期刊、书籍),家乡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各个企业、团体的介绍资料和需求情况档案资料(每年更新一次),行业、企业研究的参考图书资料和职业描述的音像资料,历界毕业生的名录,前几届已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撰写的就职活动体验记等等。
(2)开设就职讲座。就职讲座就是由学校主管学生就业的担当者或从校外请来的专家以讲座的形式面向所有毕业生,就毕业生就业的进展方法、所需手续、注意事项、心理准备、应对措施、行业分析、景气动向、就业环境、市场行情、雇用惯行等进行一般性介绍的活动。讲座对学生提高就业意识,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就业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日本的高校从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开始设就职讲座,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般问题的讲座;面向企业就业的讲座;面向公务员考试的讲座;女毕业生就业的讲座;面向教员考试的讲座;留学生就业的讲座等等。
(3)进行就业咨询、个性测试等方面的个别指导。日本大学生中有70%的学部都设有就业咨询室,接待学生的个别咨询,内容大致是关于自己的职业适应性、能力、职业种类、企业信息、就业工作流程和规程、男女雇佣机会,等等。日本高校还进行用人单位访问的指导及适应性检查、模拟考试实施。用人单位访问的指导,不仅包括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而且对大学和用人单位商定达成的规则等方面也要进行个别指导。适应性检查是对照智能、言语、数理等的检查,根据得分判断其职业适应性类型,断定其所适应的职业领域。模拟考试则是指大学对学生实施与用人单位录用考试形式相同的模拟测试,使学生积累应对考试经验,掌握应对技巧,针对暴露的问题加强准备。学校还通过组织校友恳谈会、行业和企业研究会人士与毕业生座谈了解企业的现状、未来性、人才需求、人才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此外,日本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大学逐渐增加。有1/3左右的国立大学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且承认学分,课程主要有三类:就职的课程、企业实习相关课程和就业意识形成的相关课程。
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启示
美国、日本完备的就业指导体系和先进的就业指导理念,十分具有代表性。而反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还是工作场地与经费,乃至职业指导理论的研究等任何一个角度来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与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美、日高校的情况相比差距更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通过上述分析,从中寻找可供借鉴的地方,以求改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1、分层设立职责明确的就业指导机构或组织,保障经费落实
就业指导工作机构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外部硬件保证。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与美、日两国相比较,指导机构的设置还不太完善,“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仍然是一些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基本上设立了学生就业工作机构,但唯一的部门设置并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学校必须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分层设立职责明确的就业指导机构或组织,针对不同的功能导向,从宏观到微观,层层落实,并充分明确就业指导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高校还必须切实保障就业指导经费的落实,除专项经费的拨给外,要像美国那样尽力争取社会特别是与学校有长期联系或合作意向的企业的各项捐赠,使就业指导工作的辐射面更广,工作的内容更加细致,以求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开展。
2、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成效。美、日高校一方面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亦应视就业指导工作为教育工作,而不是看成行政事务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及政治辅导员担任,工作能力、水平、经验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且队伍不稳定,使得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为此,我国不仅要从数量上配足工作人员,充实和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仅要掌握扎实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咨询方法和技巧,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帮助。
3、树立以服务为功能、以发展为目标的全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就业工作理念是就业整体工作的核心,是决定就业指导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由“卖方市场”逐渐过渡到“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以往以教育管理、谋职指导为模式的就业指导理念相比美国以发展为导向和日本以服务为手段的理念而言,显然已不适当。我国高校应以服务作为功能,以发展作为目标,树立全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也就是说,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发挥服务功能,也要发挥教育功能;不仅体现短期价值,而且要对学生成才整个过程起到长效作用。就业指导部门在保证学生对就业政策的知晓和对就业程序的了解,开展规范化、人性化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以后能够充分展示自我,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创业,鼓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主动担负起创业的历史责任,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回报社会。
4、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展职业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事业成功的导航仪,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所以,在美国的就业指导模式中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我国的现状来看,仅仅是毕业班就业指导以及零散的讲座、咨询,缺乏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就业指导的系统工作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亟待强化的一个环节。职业生涯既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复杂的持续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的发展过程。职业生涯发展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单凭个人经验和努力很难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更何况大学生一般都缺乏社会经验,对职业世界也仅仅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加强职业发展咨询非常必要,这一点也是美、日两国所共同强调的。只有通过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职业咨询,让学生借助于职业咨询的智力和经验而少走弯路,才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和调动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
5、加强就业信息服务,积极寻求社会支持
高效共享的就业信息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基础。日本尤为注重就业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共享利用,其中包括就业日程、规则、惯行、做法、经验等极为详细的信息资料。我国高校近几年虽然也越来越强调就业信息的广泛收集和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但信息还不够全面,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高校必须开拓信息收集的渠道,积极寻求社会上的有效支持,如邀请相关用人单位参加学校专门组织的毕业生就业午餐会,从网上和新闻媒体的招聘广告上收集就业信息,依托校友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发动并利用各院系教师的学术影响拓展就业领域和有效信息,借助社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获得就业信息等手法,使学校尽可能从不同层次充分地占有就业信息,扩大就业信息资源,并通过畅通的信息传播路径、交互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