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工作者与基层的情怀
(曲靖市广播电视台麒麟报道新闻中心,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基层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新闻媒体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社会与公众的主阵地。新闻工作者唯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用专业的眼光和火热的身心贴近真实的生活,真正感受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洞悉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才能写出鲜活有力、血肉丰满的报道,从而不断激发新闻工作强大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基层;新闻工作者;群众;情怀
基层作为党和国家最基层的社会形态,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基层虽小,但涉及方方面面。
基层有鲜活的实践,有生动的故事,有新闻最丰富、最鲜活的源泉。新闻媒体作为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服务社会与公众的主阵地,毋庸置疑,在基层实现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上,必须发挥积极的舆论角色,胸怀与群众“鱼水情深”
的基层情怀。
基层有鲜活生动的报道素材,回顾以往的新闻实践,凡是产生广泛影响、深受群众喜爱的新闻佳作,大都来自一线、源于群众。凡是深深扎根群众、潜心体察生活写出的新闻作品,总是充满着活力,饱含着灵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深刻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才能够让新闻作品更具灵气,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受人民欢迎的记者,无不用事实说话,具有强烈的基层情怀。斯诺为了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情况,只身深入大西北,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西行漫记》;为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渴望技术指导的农民“抢财神”、植树模范潘从正、“情系人民”的县委书郑永,二十年间穆青六访兰考、四去宁陵、两上红旗渠……写就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情系人民》等新闻传世之作。 [2]
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俯下身、弯下腰,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挖掘和报道好来自基层、来自一线、来自实践的好新闻;只有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之中,用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才能用群众的语言,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用群众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语言来改进文风,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新闻报道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用心在基层探出来的。《人民日报》记者刘晓鹏直言,不到基层去,总隔着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层去,从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够深入;不到基层去,通篇干巴话,表达就不够到位;不到基层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够投入。
[3]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唯有深入基层,及时把握基层的思想脉搏,养成回应基层、关注基层的创作风格,第一时间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方能挖出重大典型和群众焦点,也才能找到创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把握好四个关键,才能正确处理好与基层的“鱼水”
情怀。
一要明白,“走基层”的落脚点是什么。一方面,“关注基层”是为了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主要任务。“关注基层”的目的,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借以鼓舞群众,发动群众,在党和群众中架起一道下情上达的桥梁;另一方面,“关注基层”也是为了自己。新闻工作者只有“走基层”,才能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真正把群众的创新创造反映到新闻工作中来;只有“关注基层”,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与群众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二要知道,“走基层”的关注点在哪里。现在有些“走基层”
者,热衷于走偏、走远。其实,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基层。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其实,去四个地方是最能找到有价值的新闻源的。即到生活困难的地方去,到问题多的地方去,到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去,到群众有创造性的地方去。
这些地方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
三要清楚,“走基层”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每一个“走基层”
的新闻工作者,都应该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责任“走基层”,带着感情“走基层”。 “走基层”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亲身到基层去,到一线去,与广大群众面对面互动、心贴心交流,与群众打成一片,喜他们之喜、忧他们之忧、急他们之需,为他们鼓与乎。
四要注意,“走基层”的实效性是什么。有句俗话说得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走基层”
不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如果蜻蜓点水,不走近群众,不深入群众,就听不到真话,看不到实情。“走基层”不能“居高临下”。要了解群众,就必须和群众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疾苦,体察他们的艰难,尊重他们的选择,颂扬他们的创造。
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带着感情下去,带着满意回来;带着使命下去,带着进步回来。 [4]
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都要扑下身子、扎根群众、深入生活,把关注点对准基层,把切入点贴近群众,使自己既成为改革发展的参加者、实践者,又成为火热生活的记录者、歌颂者。每一位有理想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都要坚持常走基层,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立志做一名“田坎记者”、“巷子记者”,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挖掘生动事例,汲取新鲜营养,感受时代脉动,书写出更多接地气的新闻佳作。
参考文献:
[1] 张伯涛:《记者的社会责任》,传播学论坛;[2] 李柏森:《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常走基层彻转作风善改文风》,周口日报
[3] 王利明、杨立新 《人格权与新闻侵权》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年版
[4] 杨曦: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J]. 新闻前哨 , 2006 年[5] 李柏森:《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常走基层彻转作风善改文风》,周口日报。
作者简介:陈开祥,(1980-11-),男,汉族,本科学历,云南省会泽县人,中级职称,现供职于曲靖市广播电视台麒麟报道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