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派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惠安县掌中木偶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福建,泉州 362100)摘 要:凝聚着民族智慧的木偶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具有两千多年历史。 南派掌中木偶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自身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地域特征明显,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底蕴,并且有着优秀的传承和发展价值。但是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以及快餐文化的冲击,现代南派掌中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已经进入瓶颈,如果无法找出创新发展之路,作为传统文化的南派掌中木偶戏难免会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渐消亡。因此本文研究了当前时代下的南派掌中木偶戏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能够推动南派掌中木偶艺术的持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南派掌中木偶戏;传统艺术;创新发展
一、南派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起源及发展
南派掌中木偶戏起源于福建泉州地区,进而在晋江地区和惠安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南派掌中木偶戏历史上最早能追溯到嘉靖年间,表演形式为街头说书。根据《台湾通志》“风俗志”记载:“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逐渐产生了多样的表演形式,最终形成了通过掌控布袋木偶完成故事演绎的戏曲形式。
在曲目种类上,一开始以道白为主,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演变创造了多样的曲目,其中的主要戏文脱胎于傀儡戏和梨园戏,唱腔上有浓烈的地域特色,多以本地的方言为主,突出南曲特征。在表演形式上,演员动作相对多变敏捷,突出对形象动作的模仿表达,高质量的掌中木偶戏能够达到人偶合一、文武兼备的艺术效果,是当地较为流行以及受众广泛的娱乐形式 [1]。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戏曲表演形式,其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其也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东方艺术珍品”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复苏,相关的木偶戏表演艺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南派掌中木偶戏的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国家也对该项艺术有充分的重视和扶持,在此背景下,多数的南派掌中木偶戏戏曲形式得到了良好传承,在不少地区陆续都出现了新的掌中木偶剧团,并取得了不少荣誉。
但是,到现代社会,南派掌中木偶戏的发展遭遇了瓶颈。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人们的审美方式和艺术接受习惯也在不断改变。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大众逐渐接受和沉溺于短频快的娱乐活动中,对于掌中木偶戏之类传统文化已是逐渐无人问津,即使是与影视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创新型木偶戏表演形式,受众范围也是越来越小。有限的掌中木偶戏传统剧目仍然是非遗展示、学术演出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市场占比小,经济收益低,从而形成人才流失的现象,导致恶性循环。此外,掌中木偶戏的主要受众 -- 儿童,对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戏曲创作逐渐模式化,内容缺少创新,舞台表演吸引力减弱,资金缺乏等,这些都是现在南派掌中木偶戏发展路程中面临的问题 [2]。因此,在现阶段,想要实现南派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就必须清楚和正视这些问题及困难,综合分析多重因素,提出改革方案,促进该项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南派掌中木偶传统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受新媒体冲击,受众减少,缺乏资金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经济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都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在此背景下掌中木偶这种传统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少。作为掌中木偶戏表演的主力军,各类剧团组织而言,生存空间被压迫,演出剧目及演出场地也受到了一些限制。目前,大部分的掌中木偶戏表演多以经典传统剧目为主,演出场地也是限制于学校或者剧院。但是在当前上述的背景下,人们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很少有人愿意花钱专门去剧院看一场木偶表演,再加上现在剧院创新力不足,很少有新的创作剧目,很难产生回头客,对受众产生吸引力,扩大受众范围,因此多数观众在第一次观看后,没有后续再想观看的欲望,因此演出市场逐渐越来越小,这也带来了其他的负面影响。一般的剧团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国家资金支持和门票收入,而现在受众数量越来越少,因此门票收入也随之下降,除此之外很少有其他收入来源,剧团的总体收入也越来越少,陷入入不敷出的局面。导致的后果是演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无法保证,演员的生活难以维持,这就造成了人才流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优秀木偶戏表演艺人离开剧团,另谋出路。而演员的出走,带来的是木偶戏传承的危机,这项传统艺术的未来发展也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此外,人才流失的加剧,剧院的演出剧目也会受到影响,不仅演出的场次减少,同时也没有新鲜血液带来创新力来创造新的剧目,这就导致老剧目一演再演,观众审美疲劳,同时新剧目的产出也无法保证,这样的恶性循环正一步步使得掌中木偶这项传统艺术滑向深渊。
2、剧本内容薄弱,自身特色流失
由于掌中木偶戏表演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上述提到的人才流失现象,因此新剧本创作力不从心。但是如果在外聘请专业的编剧人员进行剧本创作,虽然在故事性和内容上会有提升,但是外来的编剧对于掌中木偶戏本身并无深刻的了解,有些剧情虽然精彩,但是无法通过布袋木偶准确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也可能有的设计在人戏的舞台上会非常亮眼,但是木偶做起来就失去了它的美感,无法将布袋木偶的特色发挥到最大 [3]。这都使得当前的掌中木偶戏剧本内容缺少吸引力和创新性,自身定位不精确,并没有将掌中木偶戏的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与当下的审美传统巧妙结合起来,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有的掌中木偶戏为了迎合受众审美,摒弃了自身的特色,有的人偶设计成类似儿童的布偶,活灵活现,生动可爱,深受儿童喜爱,虽然能够吸引特定年龄段的观众,但是却失去的掌中木偶原有的灵活绝妙、模形仿意的特色。这样的设计只是简单地将儿童喜爱的动漫角色或卡通人物用木偶的形式展现出来,并没有创新的因素,孩子刚开始可能感到有所新奇,但和电视及动漫中的角色并无区别,时间久了之后新鲜感逐渐失去,还是会回归原样。因此这种改变并不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长久之计,并且会造成传统布袋木偶戏的流失和对下一代的误导,因此也是不可取的。
3、依赖特技特效,不宜反复排演
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一些掌中木偶戏剧院迫于社会形势必须做出创新。如上文所述,内容上的创新较为困难,因此一些剧院剑走偏锋,在表演形式上做出创新,认为“大”
就是好戏。因此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布袋木偶戏的舞台表演场面十分宏达,特效十足,再加上现代的舞台技术,灯光、声音、布景等方面的配合,使得舞台看起来美轮美奂,声势浩大。
诚然,这种措施确实有效,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并留下深刻印象 [4]。但是一旦把它作为主导因素而过分依赖,就会失去布袋木偶本身的美学价值,观众只会记住现代技术所营造的场面感和效果,忽略了掌中木偶戏本身的特色及剧目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其背后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无暇顾及。同时,对于舞台技术和现代特效的过分依赖,长久以往会使从业人员产生懒惰情绪,认为剧本内容和表达的意义并不重要,可以通过现场的灯光和特效进行弥补。这样一来,创作人员缺少创作新剧本的热情,表演人员对于磨炼技艺也不再热忱,这样对于掌中木偶戏的持续发展并不是好事。
不仅如此,在表演中掺杂过多的特效和现代技术,会导致舞台表演成本过高,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只限于本地的表演,如果去外地巡演或出国则较为繁琐。因此许多剧目在被创作出来之后,几轮演出下来或者获奖过后就被永久的沉于箱底,不再拿出来进行演出,造成了大量的木偶资源被浪费。同时也使得木偶的演出及创造更具功利性和目的性,失去了以艺术为本位的创造意义。此外,失去了文化价值仅靠特效支撑的李磊剧目失去了宣传价值,真正能够走出国门对外宣传的依然是传统的掌中木偶戏,那么这样的技术改革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三、南派掌中木偶戏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1、坚守戏剧核心价值,回归戏曲传统艺术根本
在南派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从业人员需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南派掌中木偶戏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认识到自身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将坚守戏剧核心价值和艺术特色作为中心思想,确保能在回归南派布袋戏戏曲艺术根本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方向。在基本训练中,对于传统的曲目加强训练,例如《金挺玉》《苏有白》《破火轮牌》等经典戏中念白、唱腔和身段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的标准性和规范性,确保能提高艺术文化传承的综合效果。另外,对于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掌中木偶曲目,在传承和教育上要注意言传身教,将前人总结的经验融入其中,坚守戏剧核心价值,在传承和教育中,让演员认识到这项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回归戏曲传统艺术根本 [5]。
2、在现代舞台技术基础上,凸显掌中木偶表演艺术主体
在新媒体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传统的掌中木偶艺术于舞台技术相结合是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此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落下风。在舞台表现上,运用灯光设计、舞台陈设、空间设计等增强节目的表演效果,拓展表演空间 , 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舞台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下提高适应性,延长了生命力,并且设备可以重复使用,在不同类型的剧目中都有不同的使用效果和价值。
但是,如上文所述,舞台技术虽然对于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过度易拉,缺乏创新性,依然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从业人员需要清除一点,现代科技只是传播和辅助表演的工具,而舞台中的内核在于和主体是 , 掌中木偶表演。工具只能起到辅助和烘托作用,其是为舞台中的主体服务的。如果舞台技术和灯光、视听效果等喧宾夺主,只会对掌中木偶的发展起到相反的作用。高科技的运用可以为舞台艺术增光添彩 , 但过分依赖高科技将导致舞台艺术主体的衰退与消亡。因此,在实际表演中,表演者和舞台的设计者需要把握好表演的艺术主体,牢记掌中木偶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以及剧目的个性所在,从掌中木偶这项传统艺术的特色和个性出发,重点在于艺术价值的传播和文化价值的表达,以木偶表演艺术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发挥南派掌中木偶细腻传神的艺术特长。
参考文献:
[1] 管婧 .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履约实践调研报告——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 [J]. 遗产与保护研究 . 2018(09)
[2] 陈美娜 . 南派布袋戏的操控技巧与行当表演 -- 传统小戏《小闷》《番婆弄》的启示 [J]. 中国戏剧 ,2020(02):83-84.
[3] 尤天相 . 南派布袋戏回归传统与改革创新的路径——恩师李伯芬逝世三载随想 [J]. 福建艺术 ,2015(04):73-74.
[4] 曾金亮 . 地方戏曲剧种的兼容与固守——复排南派布袋戏折子《迫父归家》随想 [J]. 艺苑 ,2015(06):87-88.
[5] 由海月 . 闽南戏曲的产业发展及其意义研究——以布袋戏的观演空间的开拓为例 [J]. 南方论刊 ,2014(04):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