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阈下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文化的全球化使得我国高中教育中的英语教学面临着日渐严峻的挑战,其所呈现出的种种不足极易被忽视但又亟待探讨解决。各学校需要在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摒弃“经院式”授课模式,借鉴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成果,通过英美文学素材的注入,帮助高中学生自我构建外国文学知识系统,培养其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突破性改革,最大化体现高中英语文学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国际化;高中英语教学;英美文学;改革
作者简介:梁帼(1979---)、女、江苏徐州第一中学英语教师。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因而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西方文学注重对人的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1]。西方文学处于比较前沿的学科领域中,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全面理解世界文化有着独特的功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英美文学经典纳入教学计划,培育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中英语教学以及研究的工作者都应该当积极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西方国家文学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1.1重视文学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何谓文学?“Literature从14世纪起出现在英文里,其意为‘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最接近的词源为法文literature、拉丁文litteratura,词义大致相同。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lit-tera———意指letter(字母)”[2]。这就意味着,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文学教学就注重文化的融入程度。因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表现人们内心情感以及再现一定时期与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化折射”理论——由皮尔·布狄厄在其《文化生产场》一书中最先提出。他认为“社会现象在文学中的反映不可能直接发生,而必须通过文学场的折射。文学以它的历史、特点以及默认成规等构成了一个文学生产场,场外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折射才能在场内得到反映,而在这一反映过程中场外的现象又必定因为文学场的作用而转换变形,因此,被反映的和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最终不可能是全然一样的。”[3]因此,如果在中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忽略了文学这样一个重要的场域和素养因子,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教授英语这一西洋文字,或者完全放弃了对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介绍和引入,那么,我国的英语教育,尤其在高中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必定是以失败而告终。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化研究热开始遍及整个世界,影响力辐射至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学教学研究也在其中。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4]八十年代后期,英国的文化研究思路与文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到了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与丰富,随后对西方各国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教学,就把文学看作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去理解,不是只把文化当作背景或者是一般性前提,而是在系统论的原则启示下,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把握文学教学,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1.2理性认识文学教学中的翻译因素
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即,将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是名著的节选或者是名家的短篇小说,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内容之一,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认为的外国文学教学可以看成是翻译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一般阅读到的以及教师讲授出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都是翻译为中文的外国文学作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意大利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终点文学范畴的,所以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是自然语言非常特殊的研究对象,并且还应是比较文学的优先研究对象。”[5]意大利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一方面将外国文学看作翻译
文学教学绝非翻译,当然,我们必须得承认,在介绍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把文学教学演变成一堂堂纯粹的英译汉教学实践,那么,这与将英美文学作品引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以新闻、商业报道、评论等为主要载体的。换言之,如果仅仅是接触一些类似于上述的非文学类题材的文本是学不好语言的。一个国家的语言的精髓都孕育在该国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中。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人在学语文的时候,从小学开始,就必须要背诵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这就是中文的经典。可以说,我们国人的中文底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这些经典名作的学习和背诵。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应该以欣赏、感悟英语语言的美为主要出发点,在近距离接触英语语言精髓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作家的写作动机、创作思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文学欣赏中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素养,真正实现语言感知的提高。
2.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当前的国内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来看,英美文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纳入高中英语教学计划,虽然有一些学校尝试过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阅读任务。这其中就包括阅读一些英美文学的经典作品。但是,这个任务没有得到有效地监控和管理,效果甚微也是情理之中的。究其缘由,一方面,对语言技能的过分关注导致国内英语教学界忽视对高中生英语文教学素养的培育。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大潮与西方快餐文化的冲击,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人文素养弱化,综合能力下降。高中毕业生也许是应试的高手,却无法背诵出一句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名句。更不要说,在写作的时候引经据典,创作出颇具原汁原味的文章来。
对于上述的种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其原因。首先,目前我国高中教学主要是为了迎接高考的检测,一切以高考为导向,一切都要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因此,在高中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实用”性,即,如何在四个选择中选中答案项,如何在作文中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模板句子。毫无疑问,这种重“语言”轻“文学”的大气候无疑将英美文学学习边缘化;其次,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文学功底匮乏,视野不够广阔,主动学习能力较弱。在一些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阅读英美文学经典具有相当难度;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接触英美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不清,或者未能较好地掌握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学习有较大的盲目性。当然,更多的学生认为经典文学作品离现实太远,与考试不挂钩,也就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文学素养是确保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是语言和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以及创新的能力。其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但由于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长期实行传统的“经院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国际文学教学发展的变化趋势,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多年来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也是长期困扰学生的难题。
3.2文学经典作品是体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
经过国内教育专家的调研以及反复论证,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应当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把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贯彻到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之中,使这些课程体现并达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与情境密切相关的自主操作活动,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教师及他人帮助下,通过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结合当前的信息内容,重新构建知识的过程。据此,高中教材的编写、高中英语课堂的讲授方式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文学求知欲,更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倘若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把学生视作认知主体和意义主动建构者,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教学取代传统模式,就能够把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融入形式多样的具体任务之中,营造出近似真实的社会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把握英美文学的内涵和价值,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人文精神;同时,在主动体验、探究英美文学丰富的语言形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情节的过程中,学生将在心智上逐步成熟,逐渐具备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种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尽快地适应并服务社会。
国内英美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无论是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和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或者是涉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策略和内容,都亟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全面而系统的国际化的研究,尤其是如何通过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文学类课程加强对高校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如何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对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将对解决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较好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成果也将在推进英语各个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英语人才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发展,加强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4.我国高中英语文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在高中英语课程体系中,我们应从普通高中学生的特点出发,尽可能地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以及课时分配的合理化,将英美文学纳入“入门课程+主干课程+拓展课程”的多层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兴趣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知识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在课时布局上,针对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阶段学习时间紧,内容密度大的问题,尽量将文学经典作品阅读课程安排在低年级。譬如,在高中1-2年级开设圣经故事、西方文化入门等,旨在从入学之始便培育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文学学习的基础知识,为高年级的深入学习搭建一个为较扎实宽阔的平台。到了高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尤其是不得不接受高考的检阅,文学课程开设应当尽可能与应试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经典短篇小说作为模板来进行篇章分析。在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历年高考试卷中的文学类文本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更加充分地意识到经典文学文本阅读和欣赏的重要性。同时,提供这种比较性的阅读分析,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都可以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可以依据建构主义思想,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重点探讨如何借助启发式、体验式、交互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把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融入到一系列具体任务之中,辅之以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在主动加工、吸收和内化新信息的任务活动过程之中去探究经典文学作品所蕴涵的人类文明精髓、体验其中的深邃哲理、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建构人生目标与道德价值观念。
这种教学模式应当坚持能力与素质培养并重的原则,辨证把握语言技能训练、专业知识传授和综合素质培养三者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学科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英语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全球化意识以及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再次,国内此前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一线教师们应当从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出发、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出发点,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可以将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学习融入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具体任务之中,结合动态立体的综合多媒体手段,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并在教学进程中验证、修正、改进这一模式,从而为解决高中英美文学教学的现存问题。
创建出多元开放式的面向全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多种能力纳入到这一评价体系,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把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相结合,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开发其国际化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全球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崔少元.全球化与文学教学一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探微[J].外语教学, 2000,(3)
[2]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前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文学评论,1997,(4)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J].2006,(2)
[5]张玉霞.关于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J].文学教育,2007(1)
[6]纽曼,约翰·亨利.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Bay-Petersen, Ole. "On the
Language-Literature Rift, and the Case for Using Literature in Language
Classes."[J].Papers from the Seventh Conference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Republic of
[8]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education[C]//Brumfit C,Carter R.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ed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Widdwson HG.Practical Stylis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0]Leitch,Vincent B.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 from the 30s to the 80s.New
The Analysis of Re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Literary Classics
Liang Guo
Abstract: Literatur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in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literatur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 reform
[1] 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3.
[2]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M].北京:三联书店,2005:268.
[W illiams, Raymond.KeyWords. Trans.
Liu Jianj.i
[3]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0.
[Eagleton, Terry.The Idea ofCulture.
Trans. Fang Jie.
[4]曾艳兵.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6,(2):162.
[5]谢天振.《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台北.业强出版社,199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