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学习法在新生朋辈关系适应性小组中应用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卞海成1 赵华兰 2
热度0票 浏览53次
时间:2021年8月16日 16:17
(1.深圳市龙岗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2.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摘 要:小升初对于学生来说面临着新环境新挑战,若适应不良则可能产生系列问题。本案例针对有需求的初一新生采用经验学习法进行朋辈关系适应能力介入,通过基线测量发现介入取得较好成效。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经验学习法;新生适应
1 小组背景
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加上注重读书升学,子女在小学期间与同伴互动交流机会不足,导致初中校园经常会见到班级里有学生独自坐在课桌后,或一个人呆呆在走廊旁边看着别人玩耍的现象。有些学生在学校基本不与其他学生说话,在班级里基本没有朋友,个别学生与班级学生的接触仅仅是递作业本,被叫打扫卫生等,放学后独自回家。据研究,刚升入初一的新生,如果第一年就出现适应不良,可能会导致其学业兴趣淡漠,学习参与度降低、成绩不佳,人际关系出现障碍,精神和健康状态不良,甚至中断学业,从而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业和身心发展。
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准备采取以小组服务为主,个案辅导为辅的工作形式促进新生朋辈关系适应。首先,社会工作者在学校宣传,招募此次小组组员,通过同学介绍从新生中邀请到较少与其他同学交流,交谈中表现自卑、害羞、退缩、敏感等特点的7位学生参加本次小组。
2 基本信息
小组名称: “认识你真好”新生朋辈关系适应性小组小组节数:6节
小组对象:有需求的初一新生
小组人数:7人
活动时间:每周二17:10 —— 18:05
3 小组目标
(1)参与者练习表达感受及给予回馈;
(2)参与者学会聆听,增强相互之间理解;
(3)参与者提升自信心,化解交往障碍。
4 理论基础
美国科尔博(Kolb.D.A)提出“经验学习”( 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经验学习是指学习那些从经验中获得的结果和知识,其实质是通过“做”进行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说或自己阅读来学习知识,科尔博用学习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包括四个步骤: (1)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 (2)观察和反思。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 (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通过观察与思考,抽象出合乎逻辑的概念和理论; (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运用这些理论去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并在实际工作中验证自己新形成的概念和理论。
6.1 小组初期
由于组员在新环境未有交往习惯,通过在做自我介绍及“我的自画像”等环节组员表现多比较胆怯,说话比较含糊和低声,其中一个男组员因为太紧张,在第一节只说出自己名字,但组员在聆听方面都比较专注。随着组员互动的增加,组员越来越能够冲破限制,有自信大声表达发生过的一些事以及自己的感受。虽然组员给与的回馈较为简单,但回馈已经能够引发表达者继续表达(含社会工作者给予的示范和回馈),组员给予的回馈也为其他组员学习回馈提供了素材。在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下,小组建立基本关系,组员开始关注组内其他成员,小组形成较为温馨的氛围。
6.2 小组中期
随着小组进行,组员相互之间信任加深,沟通障碍减少,组员能够逐渐理解其他组员的感受和含义。通过他人的反馈,组员了解了自己优点等特质,主动沟通的积极性提高,并学习和总结出了例如大声、热情、微笑、真诚、倾听、说话要婉转、鼓励对方、帮助和感谢对方等表达和反馈技巧,避免猜疑、逃避、指责、用语负面、以偏概全等交往陷阱。
至此将小组凝聚力推动高端,小组动力推动组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谈论的内容延展到自己班级生活,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只扮演“设计者”和“协助者”角色,为小组及组员制造环境,鼓励组员改变。
6.3 小组后期
在深化了组员之间的信任和交往后,社会工作者让组员表达从对方学到的优点和知识,从别人那里收集自己从参加小组以来身上发生的变化,组员间的关系得到很好的巩固。后期,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兴趣有所下降,社会工作者重新回到小组主导者角色,针对不同需求的组员有重点的开展辅导。社会工作者与组员协商小组结束时间和仪式,鼓励组员表达离别的感受,动员他们把自信心和经验带回到平常生活中去应用。最后,社会工作者采取问卷基线测量法和观察访谈法评估了组员的改变及。
7 小组评估
7.1 评估方法
(1)采用问卷法组员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采用基线测量法及满意度测量法对组员改变及满意度进行评估。
(2)采用观察访谈法对组员及其班级同学对组员反馈进行评估:
观察访谈社会工作者就小组内组员改变情况。
7.2 评估结果
基线测量法结果显示,组员在参加小组后“表达出我的感受很安全”提高了 1.3分, “我能理解同伴的感受”提高了1.1分, “对于别人的表达,我可以做出较好的回应”提高了0.7分, “我知道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提高了1.0分, “我与别人说话的自信心较高”提高了1.1分。
通过观察访谈法了解到,组员能够大声表达曾经发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感受;组员能够给出多种回馈,并在其中表达出同感和关心,达成沟通。组员与他人沟通时戒备心理下降,能够较具体及专注聆听、理解别人的感受,自信心有较正面的提升;组员可以总结出沟通中基本技巧例如音量适中、热情、微笑、真诚、说话要婉转、倾听别人、鼓励对方、帮助和感谢对方等表达和反馈技巧。组员都结识了新朋友,并建立了较紧密的关系。小组中第一节未说话男组员,小组结束时能够大声说话;两名女组员表现出较重的羞怯心理,社会工作者给予更多机会让其与组员表达和反馈,内心表露较多。从小组结束一周后与组员所在班级同学的交流来看,同学称组员较参加小组前“敢说话”, “主动与同桌同学互动沟通交流” , “别人对他说话时都能有问有答”, “主动帮同学打扫卫生”, “和其他学生一起回家”等等。
5 小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