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点反思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 经济与文化 文化的 民族化与世界化 文化的继承与吸收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诸如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都走过弯路,出现过独折和失误。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快速发表论文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之后,走上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其中,在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一定的文化是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由它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古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古代的自然经济形态、近代半自然经济形态,以及当前正在展开的商品经济形态。曾在当代中国一个时期内推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自然经济,那是一个特殊情况。与此相适应,在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古代文化,则是宗法型的封建文化;在近代半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近代文化,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在当前商品经济基础土产生的当代文化,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当代中国一段时期内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则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或摆脱一定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没有的。快速发表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现在谁也不会怀疑,艳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愚昧、迷信、落后状况的彻底改变。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允分体现,都必须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才能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展和繁荣。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甚至把抓阶段斗争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其结果,使我国的经济一度走上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是一片衰微的景象。这足以证明,文化建一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去搞什么“文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快速发表论文
当然,文化的发展,也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早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又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它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又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第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追求真善美,抵制似恶丑,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切实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竞争力,使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成为教育大国.、利技大国。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既要有正帅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不仅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而且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既要有代表国家形象,县有国际* .地位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的品牌,。更要有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第四,全方位.地扩大对处交流。不仅要扩大政府间的交流,而且摹扩大专业间的交流,做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第五,王要扩大民众的交流,井,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一设的骨干力量。
快速发表论文
通过社会丰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变革人们一的文化观念,使之适应经济们许多工作已经在做一,而且还的,就是要变革传统文化.中同,要继续做下去。其中最突社会主义现代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冲突的观念。哪到底,就是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世界潮流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关系理了,…不夜有利于中国特色社含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
同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具有有己的特定的民族性一 样,中华文化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林立的历史二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藻,也必须有白己的文化形象,否则,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理,一种文化要想存在和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平等交流、汇合而成的一种多样性统一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二因此,它是在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些础上,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特别是文化自身的整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各民族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和谐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既包含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又具有鲜明的整体风格,并以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面貌为宗旨。
当然,民族文化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民族文化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所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坚持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主动创新的同时,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汇合,并在竞争和汇合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和创新。.学术界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甚至还有人认为,看不到文化叮体化的趋势.是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文化心理使然;而否定文化一体化,则是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反动。西方有的学者鼓吹普世文化观,认为全球化隐含的似定就是某种主导文化—以定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所谓的普世文化,其实质就是认为,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这也就意味着将取消文化的多样性。然而,这既不是事实。也楚不可能的。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不否认世界上存在着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如果把这种文化称为世界文化,称为不具有任何民族根基和特色的全人类JE有的义化,比如说科学、技术、某些艺术、体育文化,甚至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经形成和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的国际化的共同的经济语言和规范,等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已经或者将要取代、消灭民族文化,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因为这些超越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只是新生的共同文化,它可以在民族文化之上形成,也可以在民族文化之外形成、但它却不能否定原有的民族文化。即使是最新出现的网络文化,在其交流的内容本身也不能不带有各种民族文化的痕迹和印记石
当然,将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未来的义化,必须会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世界文化的整体进步,也必须有赖于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进步,绝不是民族国家文化的衰落;世界文化的多样化,要靠各民族国家文化的特色的不断发扬和丰富。熊一力曾说过:将来世界大国,犹赖各种文化系统各自发挥其长处,以便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合。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健康有益的民族特色的发展,也是对全人类文化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愈是民族的.,便愈是全人类的。当然,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不可能是本民族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更不是中外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二咬治、化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中外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创新。不管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成分和因子,不管它在不同层面保持其民族性的程度如何不一,但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将依然保持,并更加异彩。有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定会以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形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就必须批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而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屹立于批界文化之林,就必须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会通,大胆吸收,以发展壮大自己。因此,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快速发表论文
对传统文化,庄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醒的,而且在有些人那里,至今仍固执己见。主要有两种倾向:“断裂论”和“传统论”。“断裂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不可救药。因此坚持与传统一刀两断,对传统文化充满了义愤。“传统论”者则相反,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它包含了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智慧和出路,因此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来光复中国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惟一根基,弘扬光大其基本精神,就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正确的文化导向。
对待传统文化的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酥而言,传统岂能“断裂”!事实上,一个民放的历史不能割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不能“断裂”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超越自己涵泳其内的文化传统,随意地断传统,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甚至连自己能否生存都成问题。世界上已经现代化的民族充分证,只有在保持本民族义化特色,实现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荃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囚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的源泉,它可以激发民族活力,可以造成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世界.许多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今天仍把本民放的文化传统视为瑰宝的根本原因。日木是这样,欧美各国莫不如此。
就后者而论,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主要看古代文化传统中“有all什么”.特别是看有什么“好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扬长避短,重铸辉煌。应该说,这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就整体来看,它又明显地包含有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成分,显然是错误的。它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种复古主义的保守句,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固然,传统文化不可一否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可以更新改造为今夭所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文化,就其整体而言,它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一与现代化所需要的民主法制精神、科学创造精神:平等竞.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是精华部分,也要经过批判改造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揉进.时代的内涵!活力.会具有生命力。忘记老祖宗要不得,但仍然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去裁剪现实,更要不得。毛泽东说得好:“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石.但是这种尊重,一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他:们向前看。
对外来文化,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也没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而且有些观点至今仍被某些人所坚持着。也有两倾向:一是一概否定.、拒绝,另一个则是“西化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前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十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被当作腐朽没落的动文化而被一概否定和拒绝,很少有人再愿政治需要发表的批判文章以及为批判的目的而出版少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外,西方文化基本上被拒之囚门之外。一直到“文革”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步得到了改变。 “西化论”则是另一种极端。这里所谓的“西化论”,是指一种理性的文化思考,即主张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和观点。在“西化论”者看来,西方文化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文化。因此,应以“西化”为导向,定影计和建设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者而言,际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域文化不发生任何关系不仅是错误的,而是有害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向域文化相二妾往、:吸收、二冲突和融合,就不可.能得到更新和发展。人类文明史卓已证明;凡是注童并善子写外域文记特别是与发展处手较高阶段的外域文化女流的民族,本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日本就是最好例一证,一欧洲国家和东亚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本人在古代一直以中国为师;接妾中化的恩惠;在近代以西方为师,大量地普遍地吸引西方文化,终于使自己早于亚洲各国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同样,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除了经济、政治因素外,凡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流频繁的时期,也是本土.义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汉代文化的全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继承木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吸引外来文化精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广泛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条件。快速发表论文
但是,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不等于“ ‘西化”。“‘西化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文化发展的历史尺度与民族的差异混为一谈,·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起点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不懂得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和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忘记了中国现代化是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进行的。要知道,试图完全以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模仿别人来实现,只有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其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辩证否定,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替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而不是可能随意搁置的东西、更不是可能随意抛弃的东西。中国文化在模式、环境和个性上,都与西方文化不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建设主体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其发展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机械地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也应该将其与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中国现了.吧化的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苹命开玩笑对中国的现代化开玩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开玩笑。
论文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在诸如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都走过弯路,出现过独折和失误。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快速发表论文
当代中国文化在经历两次重大转变之后,走上了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其中,在关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等问题上,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对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正确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已充分证明:一定的文化是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由它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从古至今,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古代的自然经济形态、近代半自然经济形态,以及当前正在展开的商品经济形态。曾在当代中国一个时期内推行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自然经济,那是一个特殊情况。与此相适应,在古代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古代文化,则是宗法型的封建文化;在近代半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近代文化,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在当前商品经济基础土产生的当代文化,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当代中国一段时期内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则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文化。每一种文化形态,都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离开或摆脱一定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没有的。快速发表论文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的局面。现在谁也不会怀疑,艳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愚昧、迷信、落后状况的彻底改变。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允分体现,都必须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文化观念才能更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发展和繁荣。
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醒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而是抓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甚至把抓阶段斗争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上。其结果,使我国的经济一度走上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领域也是一片衰微的景象。这足以证明,文化建一设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去搞什么“文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推向更高的阶段,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快速发表论文
当然,文化的发展,也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被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早已证明了的真理。因此,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这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又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它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又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它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最基本的,第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追求真善美,抵制似恶丑,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第二,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切实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科技竞争力,使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成为教育大国.、利技大国。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全面繁荣文化事业。既要有正帅的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不仅要发展科技,发展教育,而且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既要有代表国家形象,县有国际* .地位的高层次、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的品牌,。更要有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质量。第四,全方位.地扩大对处交流。不仅要扩大政府间的交流,而且摹扩大专业间的交流,做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第五,王要扩大民众的交流,井,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一设的骨干力量。
快速发表论文
通过社会丰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变革人们一的文化观念,使之适应经济们许多工作已经在做一,而且还的,就是要变革传统文化.中同,要继续做下去。其中最突社会主义现代化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冲突的观念。哪到底,就是要解决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与人的现代化,世界潮流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关系理了,…不夜有利于中国特色社含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且.反过来,又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二、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民族化和世界化
同世界上各种文化都具有有己的特定的民族性一 样,中华文化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林立的历史二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藻,也必须有白己的文化形象,否则,就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理,一种文化要想存在和发展,也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根基和民族形象,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平等交流、汇合而成的一种多样性统一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二因此,它是在各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些础上,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特别是文化自身的整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各民族的文化,就没有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整合,也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和谐一致的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既包含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又具有鲜明的整体风格,并以体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和面貌为宗旨。
当然,民族文化也是要不断发展的,并在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这是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文化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潜力,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任何民族文化都不会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所以,坚持文化的民族性,不是把民族文化封闭起来,与世隔绝,而是在坚持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主动创新的同时,面对全球化的竞争和汇合,并在竞争和汇合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超越和创新。.学术界有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的一体化是必然趋势,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甚至还有人认为,看不到文化叮体化的趋势.是因循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落后文化心理使然;而否定文化一体化,则是对世界文化浪潮的反动。西方有的学者鼓吹普世文化观,认为全球化隐含的似定就是某种主导文化—以定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将征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所谓的普世文化,其实质就是认为,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这也就意味着将取消文化的多样性。然而,这既不是事实。也楚不可能的。快速发表论文
我们不否认世界上存在着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同享有的文化。如果把这种文化称为世界文化,称为不具有任何民族根基和特色的全人类JE有的义化,比如说科学、技术、某些艺术、体育文化,甚至包括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经形成和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的国际化的共同的经济语言和规范,等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已经或者将要取代、消灭民族文化,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这样。因为这些超越了民族文化的文化.,只是新生的共同文化,它可以在民族文化之上形成,也可以在民族文化之外形成、但它却不能否定原有的民族文化。即使是最新出现的网络文化,在其交流的内容本身也不能不带有各种民族文化的痕迹和印记石
当然,将文化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对立起来,也是错误的。未来的义化,必须会在民族化和世界化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多样化是必然的。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世界文化的发展,而世界文化的整体进步,也必须有赖于各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进步,绝不是民族国家文化的衰落;世界文化的多样化,要靠各民族国家文化的特色的不断发扬和丰富。熊一力曾说过:将来世界大国,犹赖各种文化系统各自发挥其长处,以便互相比较,互相观摩,互相取舍,互相融合。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健康有益的民族特色的发展,也是对全人类文化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愈是民族的.,便愈是全人类的。当然,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既不可能是本民族文化的原型推进,也不是外来文化的整体移植,更不是中外文化的简单拼凑,而是在中国社会经济二咬治、化整体发展的进程中,中外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创新。不管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成分和因子,不管它在不同层面保持其民族性的程度如何不一,但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将依然保持,并更加异彩。有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定会以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形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要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
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就必须批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使之发扬光大;而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屹立于批界文化之林,就必须走向世界,与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会通,大胆吸收,以发展壮大自己。因此,文化的继承与:吸收的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个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快速发表论文
对传统文化,庄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不是很清醒的,而且在有些人那里,至今仍固执己见。主要有两种倾向:“断裂论”和“传统论”。“断裂论”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是处,不可救药。因此坚持与传统一刀两断,对传统文化充满了义愤。“传统论”者则相反,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越的文化,它包含了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智慧和出路,因此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来光复中国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惟一根基,弘扬光大其基本精神,就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正确的文化导向。
对待传统文化的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酥而言,传统岂能“断裂”!事实上,一个民放的历史不能割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不能“断裂”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能超越自己涵泳其内的文化传统,随意地断传统,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甚至连自己能否生存都成问题。世界上已经现代化的民族充分证,只有在保持本民族义化特色,实现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荃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现代化。囚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发展动力的源泉,它可以激发民族活力,可以造成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世界.许多已经现代化的国家,今天仍把本民放的文化传统视为瑰宝的根本原因。日木是这样,欧美各国莫不如此。
就后者而论,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思维方式,主要看古代文化传统中“有all什么”.特别是看有什么“好东西”,挖掘出来,发扬光大,扬长避短,重铸辉煌。应该说,这其中包含有正确的成分,但就整体来看,它又明显地包含有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成分,显然是错误的。它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一种复古主义的保守句,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固然,传统文化不可一否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可以更新改造为今夭所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法文化,就其整体而言,它是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一与现代化所需要的民主法制精神、科学创造精神:平等竞.争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即使是精华部分,也要经过批判改造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必须与现实相结合,揉进.时代的内涵!活力.会具有生命力。忘记老祖宗要不得,但仍然按照老祖宗的那一套去裁剪现实,更要不得。毛泽东说得好:“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石.但是这种尊重,一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他:们向前看。
对外来文化,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也没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做法,而且有些观点至今仍被某些人所坚持着。也有两倾向:一是一概否定.、拒绝,另一个则是“西化论”。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文革”结束前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十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被当作腐朽没落的动文化而被一概否定和拒绝,很少有人再愿政治需要发表的批判文章以及为批判的目的而出版少量介绍西方文化的著作外,西方文化基本上被拒之囚门之外。一直到“文革”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步得到了改变。 “西化论”则是另一种极端。这里所谓的“西化论”,是指一种理性的文化思考,即主张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来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思想和观点。在“西化论”者看来,西方文化主要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我们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文化。因此,应以“西化”为导向,定影计和建设我们的文化。
毫无疑问,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就前者而言,际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域文化不发生任何关系不仅是错误的,而是有害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向域文化相二妾往、:吸收、二冲突和融合,就不可.能得到更新和发展。人类文明史卓已证明;凡是注童并善子写外域文记特别是与发展处手较高阶段的外域文化女流的民族,本民族的文化就能得到发展和进步日本就是最好例一证,一欧洲国家和东亚特别是日本,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本人在古代一直以中国为师;接妾中化的恩惠;在近代以西方为师,大量地普遍地吸引西方文化,终于使自己早于亚洲各国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同样,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除了经济、政治因素外,凡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流频繁的时期,也是本土.义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汉代文化的全盛时期: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在继承木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大量吸引外来文化精华而形成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广泛地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要条件。快速发表论文
但是,大胆地开放外来文化,借鉴、吸引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不等于“ ‘西化”。“‘西化论”的错误就在于:它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把文化发展的历史尺度与民族的差异混为一谈,·忽视了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起点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不懂得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现代化过程和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忘记了中国现代化是在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进行的。要知道,试图完全以外来文化取代本民族的文化,并在这个基础上来建设当代中国文化根本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都不可能通过简单地模仿别人来实现,只有找到一条适合于本国国情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其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只能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辩证否定,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替换。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活在人们现实中、头脑中的东西,而不是可能随意搁置的东西、更不是可能随意抛弃的东西。中国文化在模式、环境和个性上,都与西方文化不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建设主体是广大的中国人民,其发展动力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所以,对于外来文化,既不能机械地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也应该将其与中华民族的特点和中国现了.吧化的实践结合起来,“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苹命开玩笑对中国的现代化开玩笑,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