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阴稚阳学说及其对儿科临床的指导意义
【摘要】 稚阴稚阳学说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高度概括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同时对儿科疾病的治疗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提出稚阴稚阳学说也是小儿喂养调护的依据。
【关键词】 稚阴稚阳学说;儿科;生理病理特点;临床;养护
1 “稚阴稚阳”的含义
“稚阴稚阳”一词首见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解儿难》,其曰:“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是指幼嫩尚未成熟,“阴”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是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阴稚阳”包括了机体柔嫩、气血未盛、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内容。吴鞠通的稚阴稚阳理论反映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是对“体属纯阳”学说的发展。
2 “稚阴稚阳”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
《灵枢》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曰:“小儿脏腑之气软弱。”《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育婴家秘》言:“小儿气血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而稚阴稚阳理论进一步说明体内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尚未发育成熟(稚阴),脏腑的各项生理功能尚未完善(稚阳),仍处于生长发育的动态过程中。“男子生于七,成于八,故八月生乳牙,少有知识。”“女子生于八,成于七,故七月生乳牙,知提携。”“男子……十六而精通,可以有子,三八二十四真牙生而精足,筋骨坚强,可以任事。盖阴气长而阳气亦足矣。女子……二七十四而天癸至,三七二十一而真牙生,阴气始足,阴足而阳充也。”指出男子十六至二十四岁、女子十四至二十一岁才能“阴气长而阳亦充”。“稚阴稚阳”说明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的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是相对的不足,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明显。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呼吸道相对狭窄,位置较低,婴幼儿黏膜柔嫩并富有血管,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胃肠道蠕动较快和消化酶的缺乏,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食物质与量较大变化的适应能力差,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易导致腹泻。婴幼儿输尿管壁及弹力纤维发育差,膀胱功能发育不成熟,常表现为不能自主排尿、原发性夜间遗尿。小儿肾脏调节功能较弱,储备能力差,所以小儿时期常可出现尿频、遗尿、水肿等病证。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愈快。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体质量、身高、头围、胸围、腹围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小儿的思维、语言、动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强。
3 “稚阴稚阳”高度概括小儿病理特点
“稚阴稚阳”既是小儿生理特点,也是病理基础。《温病条辨·解儿难》曰:“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体禀“稚阴稚阳”,阴阳均属不足,寒温不能自调,外易为六淫所侵;乳食不能自节,内易为饮食所伤。在成人不足致病的外感内伤,在小儿则易引起疾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秋季腹泻等。《温病条辨·解儿难》曰:“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于掣电。”这充分说明了小儿不仅容易罹患疾病,而且病邪易传变,感邪后邪气易于枭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邪易深入,内陷心包,邪热内蕴,引动肝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古代医家将其归纳为“心常有余”“肝常有余”。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兴奋易于扩散,高热时易惊厥。小儿得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如肺炎咳喘高热可因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迅速出现面白肤冷、大汗淋漓、唇紫,呈现正虚邪陷,心阳暴脱之虚证。又如小儿泄泻起病多因饮食不洁或湿热邪气所致,可见腹痛脘胀、发热吐泻属实热之证,若失治误治或正不敌邪,则易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之变证。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故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的易寒易热常常与易实易虚交错出现,形成寒证、热证迅速转化或兼夹。如小儿风寒外束的寒实证,易转化为外寒内热,甚至邪热入里的实热证,也易转化成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阴伤内热的虚热证等。现代医学认为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往往起病急、来势凶,因缺乏局限能力而易并发败血症;常伴有呼吸、循环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病程容易反复波动,变化多端。这证实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
4 “稚阴稚阳”对儿科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
《景岳全书·小儿则》曰:“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女损伤积痼痴顽者可比,余故谓其易。”这是对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的高度概括。现代医学也认为儿童患病时虽然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多端,但只要诊断治疗及时,康复亦快。儿童各脏器的修复能力较强,故后遗症较成人少见。但由于生理上稚阴稚阳的特点,在用药时必须做到治疗迅速,用药准确,剂量适宜。如大苦大寒之黄连、龙胆草清热虽强,但由于伤阳伤阴,热除则止;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易助火伤阴,久则致虚火上炎;攻伐之品如三棱、莪术、大黄用量过大或久服,伤正致使其体弱;峻补之品如人参、冬虫夏草过于温补,稚阳之体不宜常用;某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全蝎、乌头、附子应少用或不用。用药稍有疏忽,则极易损伤脏腑功能,并可使病情剧变。药物多为无情草木,其性味总有所偏。小儿患病处方用药,应掌握“阴阳不可偏伤”的原则,既要重视保护阳气,又要勿伤阴津,选方力求轻巧灵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总之泻实防伤正,补虚避余邪,对寒热错杂之证须辨明寒重热重,虚实相兼之证要分清主次,谨慎选药,适当配伍,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中病即止。
5 “稚阴稚阳”是儿科养护的依据
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大量的水谷精微滋养。当今社会食物丰富,父母娇宠,小儿不知自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以牛乳喂养渐多,相比母乳不易消化吸收。“乳多终损胃,食壅即伤脾”,积滞厌食求诊者比比皆是。因此要保证定食定量,不可顺儿所喜,任其所用。“寒无沦沦,热无灼灼,食性适中。寒凉伤稚阳,辛温损稚阴,肥甘酿痰湿。五味应协调,多样不偏嗜”,如此方能“全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
小儿稚阴稚阳,衣着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加以注意。《千金方》提出:“小儿皆勿用新帛为善,不可令衣过厚,令儿伤皮肤,害血脉。”“儿衣绵帛,物忌厚热。”“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婴儿百问》《小儿病源方论》都提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古今医论》提出“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对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家庭来说,于小儿保育仍有很大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