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医学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76次
时间:2010年9月09日 14:37
[论文关键词]体育课程建设 医学院校 体质健康 肺功能
[论文摘要]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肺功能状况)的现状,是各医学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提出了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多年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通过连续多年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因此如何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是加强医学院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所面临的问题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决定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随着每次监测结果的公布,呈现给我们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我们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的测试,以及连续多年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呈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体能部分指标中,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下降明显,形态、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呈下降趋势,同时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医学事业的栋梁,分析找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我们改进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 W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际工作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2>由于医学院校对现代体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决乐体育”的理解片面,从而使“终身体育”仅成为一个口号而未得到深人发展。(3)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且不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从而疏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4)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得不够紧密、不甚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锻炼。(5)学生参加锻炼不能持之以恒,锻炼的方法及选择锻炼的项目不够科学合理。(6)由于现行《标准》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比先前执行的K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所降低,使得学生整体的合格率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过关,从而降低了对自己锻炼标准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设置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体育课程是由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蔽课程两部分组成的。首先要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建设,但由于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是有限的,所以对体育课程的建设还要通过发展体育隐蔽课程来不断完善。通过体育隐蔽课程的进一步渗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1.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设置的内容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肺功能的锻炼项目。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其开设的体育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目的。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呈下降的趋势,而这两项是反映学生肺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肺功能水平的锻炼项目。增强肺功能通常采用的手段是进行有氧耐力的锻炼,增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在体育显性课程设置中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增加中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它以有氧供能为主,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肺功能水平。此外,有氧运动的方法很多,除了中长距离的耐力跑,还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爬山、韵律操、太极拳、步行等项目的锻炼。总之,加强体育显性课程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使他们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加强医学院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促进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各医学院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正逐步提高,但相比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学校体育设施的投人应达到学校总体经费支出的1%一1.5%)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各医学院校应继续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资源,以求创建更加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优良的体育健身设施,来促进体育课程的建设。(2)加强舆论宣传,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各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建立和完善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板报、墙报、广播等方式向学生传输体育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更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内涵;通过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逐步使“终身体育”从一个口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促使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得以实现。(3)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体育教师,因其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近距离地直接接触学生的特点,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与深刻。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品德修养、业务水平、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因素。(4)合理安排课余锻炼,深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人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配合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早操是医学院校学生一天中唯一的、固定的、可长期利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协调配合,达成共识,严格执行早操制度,督促学生进行早操锻炼,使之逐渐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同时,体育部门应做好组织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认真做好工作,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与方法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佳效果。
(二)正确理解《标i}),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是目前医学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它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个体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个体差异与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有利于通过测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健康”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还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对于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评分标准的降低,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过关,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自己锻炼标准的要求的问题,我们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解决办法如下:(1)各医学院校的体育部门在实施《标准》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实施《标准》的意义及目的;(2)逐步完善医学院校学校体育考试和评价体系,在将《标准》成绩纳人学生期末考评成绩的同时,适当加大其所占比例;(3)通过《标准》的测试与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对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或自身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指导其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从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
综上所述,认真贯彻执行《标准》,有利于促进医学院校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的建设,能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形态、机能的全面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论文摘要]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特别是肺功能状况)的现状,是各医学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提出了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多年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通过连续多年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因此如何改善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是加强医学院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所面临的问题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决定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随着每次监测结果的公布,呈现给我们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我们通过对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的测试,以及连续多年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呈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体能部分指标中,耐力素质(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下降明显,形态、机能指标中肺活量呈下降趋势,同时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二、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医学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医学事业的栋梁,分析找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我们改进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 W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多数医学院校的实际工作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2>由于医学院校对现代体育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力度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对“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决乐体育”的理解片面,从而使“终身体育”仅成为一个口号而未得到深人发展。(3)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且不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从而疏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4)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内容与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得不够紧密、不甚合理,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体育锻炼。(5)学生参加锻炼不能持之以恒,锻炼的方法及选择锻炼的项目不够科学合理。(6)由于现行《标准》中部分项目的评分标准比先前执行的K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所降低,使得学生整体的合格率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过关,从而降低了对自己锻炼标准的要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一)设置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体育课程是由体育显性课程和体育隐蔽课程两部分组成的。首先要加强体育显性课程的建设,但由于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是有限的,所以对体育课程的建设还要通过发展体育隐蔽课程来不断完善。通过体育隐蔽课程的进一步渗透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自发、自主、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达到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1.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设置的内容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肺功能的锻炼项目。医学院校体育显性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其开设的体育项目,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改善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日益下降的目的。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指标呈下降的趋势,而这两项是反映学生肺功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增加一些可以提高学生肺功能水平的锻炼项目。增强肺功能通常采用的手段是进行有氧耐力的锻炼,增加以有氧代谢为主的练习。在体育显性课程设置中最实际有效的办法是增加中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它以有氧供能为主,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肺功能水平。此外,有氧运动的方法很多,除了中长距离的耐力跑,还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爬山、韵律操、太极拳、步行等项目的锻炼。总之,加强体育显性课程建设,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制定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教会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使他们养成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从而改善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加强医学院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建设,促进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重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目前各医学院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正逐步提高,但相比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学校体育设施的投人应达到学校总体经费支出的1%一1.5%)还有不小差距。因此,各医学院校应继续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人,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资源,以求创建更加良好的体育活动场所和优良的体育健身设施,来促进体育课程的建设。(2)加强舆论宣传,完善体育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各医学院校应加强对体育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建立和完善体育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板报、墙报、广播等方式向学生传输体育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更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内涵;通过学生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知识竞赛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比赛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其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逐步使“终身体育”从一个口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也促使医学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得以实现。(3)注重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体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有赖于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体育教师,因其有比其他学科教师更近距离地直接接触学生的特点,所以他们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持久与深刻。因此,必须加强对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品德修养、业务水平、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这也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因素。(4)合理安排课余锻炼,深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人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标准》为基础,配合体育课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早操是医学院校学生一天中唯一的、固定的、可长期利用的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所以,学校各部门之间应协调配合,达成共识,严格执行早操制度,督促学生进行早操锻炼,使之逐渐养成自觉参加锻炼的习惯。同时,体育部门应做好组织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认真做好工作,指导和帮助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锻炼方式与方法达到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佳效果。
(二)正确理解《标i}),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善医学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是目前医学院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标准》作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它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个体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个体差异与自身某些方面的不足,有利于通过测试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标准》也明确了“健康”不仅是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追求的目标,还是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根本理由。对于在《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由于评分标准的降低,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过关,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自己锻炼标准的要求的问题,我们也应给予高度重视。具体解决办法如下:(1)各医学院校的体育部门在实施《标准》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实施《标准》的意义及目的;(2)逐步完善医学院校学校体育考试和评价体系,在将《标准》成绩纳人学生期末考评成绩的同时,适当加大其所占比例;(3)通过《标准》的测试与评价,对每个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并及时反馈,对存在个体差异较大或自身某些方面不足的学生,为其制订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指导其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从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改善。
综上所述,认真贯彻执行《标准》,有利于促进医学院校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的建设,能激励学生自觉自愿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形态、机能的全面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