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职业精神,打造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职业精神,打造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武春平
摘要:新时期赋予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新的内涵。近年来的就业形势与高职教育培养领域显现出的问题表明,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职业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分析了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在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一些有效的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 职业精神 培养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不断深化,但这些变化和改革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技术应用能力等硬技能方面,往往忽视了对职业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职业精神缺乏已成为当前制约高职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新时期加强高职生职业精神培养与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
一、新时期职业精神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2010年9月,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1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中要求高职专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说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和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对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它包括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操守、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等要素,与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联,表现为从业过程中的热爱、严谨、细致、负责、高效的行为及风貌。新时期职业精神是对传统职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多种要素构成:一是思想意识,即职业团队的归属意识、职业岗位的热爱意识、职业理想的实践意识、职业协作的和谐意识、公平合理的竞争意识和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二是风范品格,即实现职业憧憬的执着态度、发奋图强的进取性情、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开拓创新的求异品格、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怀和诚实守信的仁义品质;三是实践动力,即昂扬激越的工作豪情、充满活力的实践风貌、坚持不懈的信念追求、紧跟时代的活泼朝气、敢于竞争的不屈斗志。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首先,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这是学生谋求生存、胜任岗位、服务社会、在职业生涯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核心要素。其次,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高职院校良性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只有向企业和社会输送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兼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最后,职业精神培养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职业精神缺乏成为制约高职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与此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却反映很难选到理想的员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精神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令人担忧:表现在择业观念上,往往挑剔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导致一些岗位趋之若鹜、一些岗位无人问津;表现在敬业精神上,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表现在创业意识上,自主自立意识淡薄,缺少吃苦和奋斗精神。此外,对工作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诚信意识淡薄,工作拈轻怕重,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在高职生中也较为普遍地存在。
2、教育主体忽视职业精神培养
(1)职业精神教育观念滞后,缺乏制度保障
社会上对于“只有高技术才有高薪水”的片面宣传,使得外部大环境对职业精神培养较为轻视,教育系统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认识也不明确,没有将职业精神培养上升到职业人才教育内涵的高度,使学生误认为只要有技术就行,片面追求实用,认为职业精神是就业之后在工作中自然养成的事情。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技能教育的实施,在财力、人力等方面都优先保障和扶持,而对职业精神培养却缺乏可靠的制度保障,甚至一些院校以学制短、职业技能要求高为借口而故意忽略。
(2)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没有开设职业精神培养的独立课程,大多仅限于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更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形式上看,片面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基本上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其他培养形式;就业指导课则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就业技巧等显性职业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职业精神这一隐性素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很多职业院校往往重视岗位技能、职业技能等易考查指标的验收考核,对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方面的考核往往不纳入测试或缺少可以量化的标准,也缺少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3)教师在职业精神教育中的示范作用不够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教科书、道德说教、奖惩制度都难以比拟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教师本人的职业精神对学生职业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德业分离、知行脱节、学术腐败、以教谋私、难于协作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教师在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中的示范性作用。
三、新时期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策略与途径
1、转变观念,加强职业精神培养的制度体系保障
高职教育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学生个人全面发展角度,都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大职业精神的教育力度,把职业精神的培养作为职业人的最基本素质来要求。要制定相应的与能力教育相配套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模式,规范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有章可循。此外,高职学院还要加强这方面的人力、财力保障。要协调学院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确保职业精神培养既有理论教育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也有结果考核环节,并拔专款进行支持,确保职业精神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精神培养
(1)切实发挥思政课、就业指导等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职业精神教学内容,创新职业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探讨有效的考试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和引导,使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职业精神核心修炼的内容,明确职业精神的特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主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又深刻理解职业精神的重要意义。
(2)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理念
专业课教育贯穿了高职生三年学习生涯的始终,且专业课程设置又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对应着相应的职业精神要求。因此,职业精神培养应融入整个专业的素质培养中去,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它是高职生成功转化为职业人的必要准备。专业教学不能只要求学生制作出有形的产品,还要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使职业精神培养融于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法,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团队协作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实训场所营造仿真的职业氛围,多开设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对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综合性课程。
3、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职业精神培养良好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首先,要把握校园文化的定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高职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坚持艺术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增加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用高雅的内容与优美的形式,建立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质与格调。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如通过专题报告、简报板报、创新创业大赛、文化艺术节、广播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最后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要积极创建各种学习型、创新型社团。
4、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与素养
社会实践一般包括实训实习类、军事训练类、社会调查类、勤工俭学类、志愿服务类、创新创业类等活动。社会实践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宽阔的渠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如通过军训可以磨练意志,增强斗志,培养组织纪律性,树立起修身立人的标准;勤工俭学则可以使学生经受劳动锻炼,明白劳动的意义,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实践证明,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强、自立意识,是培养职业精神的有效方法。
5、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
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学生和员工两者身份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企业文化讲座、赴企业进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拓展训练、开展“职业日”和“实践周”活动等方式“请进来”和“走出去”,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6、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与示范作用
很大程度上职业精神的培养是靠教师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要培养高职人才的职业精神,首先要培养一支具有职业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要为教师搭建各种平台,使教师各显其能,激励教师自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既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高职教师应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身学习的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学习、人际交往、应用开发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它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贾红. 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 唐昌珍. 职业精神之我见[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2)
[3] 王宇苓. 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4] 马斌. 高职生现代职业精神培育的方法、原则和路径[J]. 职业时空,2008(10)
[5] 陈长生. 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作者单位: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