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
龚丽
(吉安白鹭洲中学 江西 吉安 343000)
摘 要:对话教学是平等尊重的教学,是交流合作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学模式怎样创新,在文本的基础上,在学生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一直会是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
一、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效果不大的或者无意义的对话
(一)把对话理解为对了话
有些老师为问而问,问一些浅易的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简单繁琐。这种对话没有老师和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没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也没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只是对了话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对话。
(二)把对话变成单一对话
老师上课前已经预设好了问题,课堂上由老师发问,只有几个思维活跃、善于思考的学生和老师你问我答,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甚至是旁观者。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老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群体,对于文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可以有别的形式的对话,比如学生之间讨论,教师听取评价,赞同或积极引导。
(三)把对话变成唯师独尊
在课堂的对话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老师毫不客气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比如你的回答是正确的,你的回答错得太离谱了。学生在老师面前没了自信,回答问题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而新课标提倡的就是营造平等对话的和谐氛围,教师在轻松活泼的课堂里,循循善诱,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并得到某些程度的提高。
二、如何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对话
(一)充分备课
要使对话成为真正的对话,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备课。教师要把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全部了然于心,才可能有抓住课文的中心或主旨,预备好高质量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可能会怎样回答,教师此时该如何引导也做好准备。那么这样的对话会让课堂有不一样的精彩。
比如:郁达夫《故都的秋》教学片断
师:在课文的前面,作者说,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师:那他为什么不写这些著名的经典,反而写秋院、落蕊、秋蝉、秋雨、枣树呢?
生:(思考)讨论
师:如果是你,你会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故乡的特点?大家可以讨论,等一下请同学来回答。
生1:这些东西很平常,更太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感。
师:是的,著名的景点读者不一定到过,你们都去过吗?(学生摇头)作品就是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也就是同感。
生2: 这些景色更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
师:一提到北京,你会想到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等等。
师:这都是些有名的景点,既然有名,游客都自然会慕名而去。你们每次到这样的景点后的感觉是什么?
生:哪里是看风景,根本就是看人,挤得不得了。
师:是啊,而这篇文章体现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些著名景点热闹、拥挤,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所以作者怎么会选择那些不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去写呢?
(二)张扬个性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相关知识去理解文本,让他们发挥创造力,形成自己的个性解读。只有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追求,从而学会感悟体会自己的情感和理性,填补自己的精神空间。
比如戴望舒《雨巷》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己把诗朗读一遍,然后选则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告诉我们一点朗读技巧。
生:第一节。诗中有种忧愁的感觉我们应该用心去读,想象诗人写诗时的心情。
生: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这一句要读得轻而缓,把姑娘那种轻巧缓慢的脚步声读出来,而后面“像梦一样凄婉迷茫”应读出一种淡淡的忧愁。
生:第二节。这一节有三个“丁香”,要读出不一样地味道。例如“丁香一样地忧愁”,这个“丁香”读得时候音调要放低,读出忧愁的感觉。“丁香一样地颜色” 是说姑娘很美,要读出喜欢、欣赏的感觉,可以读轻快一点。“丁香一昂的芬芳”是写香味,要读出心驰神往的感觉。
(三)平等尊重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话。教师必须摒除传统教学中的师道尊严,对正确回答了问题的同学进行肯定,对回答得不很完全的同学给予补充,对回答得不正确的同学要在给予期待、肯定的评价上予以纠正,努力营造一个平等的、尊重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去思考,自信地进行对话。
比如《哈姆莱特》教学片断
师:哈姆莱特似乎做了很多,但他的复仇计划总好像不怎么顺利,他的复仇行动到底遇到了什么障碍?
生:他母亲的阻挠。
生:在于他面前的罪恶势力实在太大。
生:我认为是“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他犹豫不决的性格阻碍着他的复仇事业。
……
师:同学说的有有道理。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位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复杂人物。
(四)多维合作
多维合作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为使对话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教师要灵活地掌握课堂对话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
比如:归有光《项脊轩志》
师:在追忆母亲和大母时,你能找出作者的表现的句子吗?
生:追忆母亲,我“语未毕,余泣”;忆大母旧事,“令人长号不自禁”。
师:忆及与自己恩爱有加的妻子时,只字不提伤心,这是为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吗?
归有光八岁丧母,十二岁丧大母。较之母亲,大母对他爱得更特别,期待更深。写此文时,归有光十九岁,身负大母振兴家族之重任,面对的却是科举未就,功名未成,好在毕竟年轻,豪情还在,还能放声大哭,因为哭后还有希望。而怀念妻子那一部分,是他后来补写的。此时,他已三十多岁。一方面,科场多次失意,已使他心灰意冷;另一方面,则与民族文化传统意思有关:中国人一般不赞成表露对妻子的感情,但表露对长辈的感情却受到鼓励。
在课堂中,如果对话遭遇疑难,教师不能放任,不能敷衍,而应该采取多维对话的方式,用灵活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