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概念大赛”走出的“80后”写手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56次
时间:2020年2月14日 13:04
胡荻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80后”一词最早出现在诗歌界,在2000年7月《诗参考》推出一个“80年代出生的少年诗人力作展”,首次提出“80年代”这一概念。随后在2002年,《诗刊》《星星》等诗歌核心刊物开始发表“80后”的诗歌创作,“80后”概念被正式提出和接受。
关键词:“80后”作家;新概念作文大赛;写手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推出,催生了“80后”的写作,80后代表作家中有相当一批出自“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是1999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郭敬明是新概念第三、四届一等奖得主。周嘉宁、张悦然、蒋峰、小饭等都是新概念一、二等奖的得主。自1999年以来,80后文学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最终引起文坛关注。“80后”文学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焦点。近二十年来,“80后”文学并没有成为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反而一直在争议中坎坷前行。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与作家成长
200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韩寒的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迄今为止销量超过190万册,17岁的韩寒被全中国所熟知。从第一部小说《三重门》起,韩寒在之后的十年中,先后创作出《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多部小说,并且每部小说都是当年的畅销文学。
不仅是韩寒,“80后”写手们,例如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知名作家,他们的作品同样有着不俗的销量,包括韩寒在内的“80后”写手们,他们的作品几乎占据了青春文学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80后”整体创作中,既有“偶像派”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孙睿,也有代表“实力派”的李傻傻、胡坚、蒋峰、小饭、张佳玮。具体到小说创作中,体现在“青春体验”,“历史书写”和“玄幻武侠”这三大题材。以“青春体验”为主题的小说,如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张悦然的《葵花走失在1890》,春树的《北京娃娃》,李傻傻的《红X》等作品。“历史书写”主要是以张悦然的《誓鸟》为主。而“玄幻武侠”首推韩寒的《长安乱》和郭敬明的《幻城》。这些畅销作品占领了青春文学市场,也影响着今后图书市场的出版方向。
二、“80后”作家生存图景
然而“80后”写手们,之所以不能完全定义为作家,而是称呼他们为写手,有他们自身的因素和时代的特点。“80后”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较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其他作家,在“80后”的创作过程中,自说自话是他们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究其原因,与“80后”特殊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1978年,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中,计划生育被写进宪法,由此衍生出的“独生子女”成为“80后”一代的共同特点。在被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包围着的家庭中,独生子女被当做宝贝一样包在手心,家长在物质条件上竭尽所能的满足他们。加之改革开放所到来的经济浪潮的冲击,物质资源的丰富和家庭的关爱集中的体现在“80后”一代的身上,在他们的童年时代,过着如同“小王子”、“小公主”般的生活。
然而,在被赋予家庭与社会的关爱的同时,“80后”所要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压力。背负着长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的“80后”们,所要勉励的是考试与升学的巨大压力,考试成绩成为了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于是面对压力之下,“80后”总体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正如张悦然所说:“虽然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可是会时常感到压迫感,总是对自己不够满意,觉得自己理应更好,因为有着非常好的父母,他们让我觉得我必须更加的好,所以会一直处于一种焦灼中……”
所以在“80后”的创作中,反叛成为了创作的主题,《三重门》中辍学的林雨翔,《悲伤逆流成河》中堕胎的易遥,《北京娃娃》中放纵的林嘉芙,《红X》中逃亡的沈生铁等,从众多“80后”的小说中不难看出,压力之下的叛逆,贯穿在整个“80后”的成长时期。
三、“80后”作家崛起原因
“80后”写手们的崛起,有着这个时代特有的原因。一方面是网络的传播,另一方面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影响。可以说,“80后”的创作与互联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春树、李傻傻等人都是通过互联网发表作品成名的,他们通过发表诗歌,与读者进行互动,慢慢被广大读者熟知与认可。据第十五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达9400万,计算机总数达4160万。网民按年龄分,18岁以下占16.4%,
18-24岁占35.2%,是上网的主体。按职业分,学生占32.4%,远远领先于居于第二位占12.6%的技术人员。
作为年青一代的“80后”,对新鲜事物接受快,而且网络的自由和开放的特点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具体到网络对文学的影响而言,它颠覆了文学的等级制度--原有的文学制度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顶端是由一批文化精英主持,他们制造文学时尚,鉴定文学趣味,修订文学传统,控制大部分重要的刊物版面--对于只有文学冲动而不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来说,要突破文学体制的防线而自由发表自己的作品是一个遥远的梦。但是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世界,带来了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话语权被重新分配的新天地。于是,这个虚拟空间吸引了大量80年代人的参与、互动、写作、互评,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无需任何编审的鉴定。
参考文献:
[1]韩寒,何员外:那么红.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页178
[2]张彩荣.青春.迷惘.忧伤--论”8O后”写作中的青春情结.硕士学位论文.河南:郑州大学.2007.
[3]详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学(CNNIC)网站统计结果<http://www.cnnic.net.cn/>
[4]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页246.
作者简介:
胡荻,女,1986年2月,硕士研究生学历,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邮编750001,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校级课题:《黄土地上的童心与童趣--宁夏作家儿童文学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