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规律, 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对520例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8.08 %,年龄越大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以情感障碍发生率最高,多发生于起病1年之内,春夏季明显多于秋冬季,自杀方式以自缢、服毒、投河、投井、触电多见。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为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特征
精神分裂症,在重性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1 %,对病人、家庭及社会危害大,有20 %以上的病人最终自杀死亡。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疾病病人的自杀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我们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520 例,应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凡病史中或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者,视为阳性病例,病人的其他特征查阅病案获得。
2 结果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2.1 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及特征
520例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生自杀行为者42例,发生率为8.08 %。
性别分布:520例患者中,男392例,发生自杀行为者27例,发生率为6.89 %;女128 例,发生自杀行为者15例,发生率为11.72 %。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 0.05)。
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1,各年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2, P<0.05),提示年龄越大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略)
职业分布:不同职业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2,发生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农民、教师、干部、工人、学生,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6,P>0.05)。表2 不同职业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婚姻状况:自杀行为以离婚发生率最高,未婚者次之,已婚者少,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 P >0.05)(见表3)。表3 不同婚姻状况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病史分布:520例患者中有阳性家族史者124例,发生自杀行为者13例,发生率10.48 % ,家族史阴性者396例,发生自杀行为者29例,发生率7.32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520例患者中伴发躯体疾病42例,发生自杀行为者3例,发生率7.14 % ;不伴躯体疾病者478例,发生自杀行为者39例,发生率8.16 %,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 P>0.05)。
病种分布:各病种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4,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性障碍、嗜酒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 51,P< 0. 01) 。表4 各病种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2.2 自杀者特征
42例自杀时年龄21~58岁,平均32.75岁。自杀距起病时间2天~20年,其中发生在起病1月以内者9例、占21.42 % , 1月~1年者14例、占33.33 % , 1年~5年者8例、占19. 05 % , 5年以上者11例、占26. 19 % ,多发生在起病1年之内。
自杀季节:发生于春季者15例(占35. 71 %),夏季13 例(占30. 95 %), 秋季者6例(占14. 29 %), 冬季者8 例(占19.05 %),春夏季发生率显著高于秋冬季(χ2=15.32,P<0.01)。
自杀原因:受精神症状支配31例(占73.81 %),其中幻觉妄想等症状支配者19例、焦虑抑郁者12例;因生活事件、心理负担所致7例(占16.67 %),疾病恢复期、对治疗缺乏信心、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各4例(占9.52 %)。
自杀方式:自缢15例(35.71 %), 服毒6例(14.29 %),投河投井6例(14.29 %),触电4例(9.52 %),割腕3例(7.14 %),跳楼3例(7.14 %),跳崖1例(2.38 %),撞墙2例(4.76 %),撞车1例(2.38 %),绝食1例(2. 38) 。
自杀结果:自杀未遂者28例(66.67 %),轻伤者5例(11.90 %),受伤致残者3例(7.14 %),自杀身亡者6例(14.26 % )。
3 讨论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调查发现,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08 %。年龄越大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各病种中,以情感性障碍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最高,但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而且还发现,自杀者多为青壮年,自杀行为多发生在起病1年之内,春夏季发生率明显高于秋冬季,自杀方式以自缢、服毒、投河投井、触电多见,自杀原因以受精神症状支配为主。
为预防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护理措施:(1)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方式复杂多样,究其原因是由于自杀工具易于取得有关。因此,安全检查至关重要。入院时,严格检查随身物品如剪刀、刀片、腰带、鞋带、钥匙等;住院期间,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病房内物品及办公用品,如刀、剪、防护带、床单、被罩、窗户、电路等。同时还应加强探视者的管理,因为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常常向家属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 当家属又缺乏安全性意识时,往往会满足其要求。另外,服药时应严格检查口腔,证实咽下方可离开,防止积集大量药物,一次服下而自杀。(2)自杀行为多由精神症状支配所致,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做好症状护理,及时治疗,尽快控制病情。(3)自杀患者多为青壮年,可能因为青壮年者情感丰富、社会角色多,压力大, 当他们有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命令性幻听时,自杀极易发生,医护人员应针对此年龄段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重点监护。(4)情感性障碍患者中,多焦虑、悲观、对前途绝望,如无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往往会采取自杀的方式逃避。精神分裂症多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支配而自杀,医护人员应针对其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自杀先兆,及早预防。(5)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存在社会偏见, 心理负担重,为逃避痛苦而自杀,此时,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健康心理,同时广泛宣传,消除偏见。(6)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自杀发生的时间以午夜多见,此时值班人员又处于疲劳状态,患者便乘机自杀,因此工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巡视病房。(7)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使之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置。(8)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诱因、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复发的措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心态,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社会。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患者行为异常的能力,特别应注意观察起病1年之内的患者,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患者家属、单位领导的卫生宣教,正确对待患者, 不歧视患者,并帮助患者妥善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解除心理压力。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特征
精神分裂症,在重性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终生患病率为1 %,对病人、家庭及社会危害大,有20 %以上的病人最终自杀死亡。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疾病病人的自杀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现将我们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疾病患者520 例,应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凡病史中或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者,视为阳性病例,病人的其他特征查阅病案获得。
2 结果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2.1 自杀行为的发生率及特征
520例精神疾病患者中,发生自杀行为者42例,发生率为8.08 %。
性别分布:520例患者中,男392例,发生自杀行为者27例,发生率为6.89 %;女128 例,发生自杀行为者15例,发生率为11.72 %。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P< 0.05)。
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1,各年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2, P<0.05),提示年龄越大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表1 不同年龄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略)
职业分布:不同职业的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2,发生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农民、教师、干部、工人、学生,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66,P>0.05)。表2 不同职业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婚姻状况:自杀行为以离婚发生率最高,未婚者次之,已婚者少,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4, P >0.05)(见表3)。表3 不同婚姻状况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病史分布:520例患者中有阳性家族史者124例,发生自杀行为者13例,发生率10.48 % ,家族史阴性者396例,发生自杀行为者29例,发生率7.32 %,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520例患者中伴发躯体疾病42例,发生自杀行为者3例,发生率7.14 % ;不伴躯体疾病者478例,发生自杀行为者39例,发生率8.16 %,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 P>0.05)。
病种分布:各病种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见表4,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性障碍、嗜酒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各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 51,P< 0. 01) 。表4 各病种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略)
2.2 自杀者特征
42例自杀时年龄21~58岁,平均32.75岁。自杀距起病时间2天~20年,其中发生在起病1月以内者9例、占21.42 % , 1月~1年者14例、占33.33 % , 1年~5年者8例、占19. 05 % , 5年以上者11例、占26. 19 % ,多发生在起病1年之内。
自杀季节:发生于春季者15例(占35. 71 %),夏季13 例(占30. 95 %), 秋季者6例(占14. 29 %), 冬季者8 例(占19.05 %),春夏季发生率显著高于秋冬季(χ2=15.32,P<0.01)。
自杀原因:受精神症状支配31例(占73.81 %),其中幻觉妄想等症状支配者19例、焦虑抑郁者12例;因生活事件、心理负担所致7例(占16.67 %),疾病恢复期、对治疗缺乏信心、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各4例(占9.52 %)。
自杀方式:自缢15例(35.71 %), 服毒6例(14.29 %),投河投井6例(14.29 %),触电4例(9.52 %),割腕3例(7.14 %),跳楼3例(7.14 %),跳崖1例(2.38 %),撞墙2例(4.76 %),撞车1例(2.38 %),绝食1例(2. 38) 。
自杀结果:自杀未遂者28例(66.67 %),轻伤者5例(11.90 %),受伤致残者3例(7.14 %),自杀身亡者6例(14.26 % )。
3 讨论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调查发现,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为8.08 %。年龄越大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越大;各病种中,以情感性障碍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最高,但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病程长,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而且还发现,自杀者多为青壮年,自杀行为多发生在起病1年之内,春夏季发生率明显高于秋冬季,自杀方式以自缢、服毒、投河投井、触电多见,自杀原因以受精神症状支配为主。
为预防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护理措施:(1)精神疾病患者自杀方式复杂多样,究其原因是由于自杀工具易于取得有关。因此,安全检查至关重要。入院时,严格检查随身物品如剪刀、刀片、腰带、鞋带、钥匙等;住院期间,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病房内物品及办公用品,如刀、剪、防护带、床单、被罩、窗户、电路等。同时还应加强探视者的管理,因为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常常向家属提出一些近乎合理的要求, 当家属又缺乏安全性意识时,往往会满足其要求。另外,服药时应严格检查口腔,证实咽下方可离开,防止积集大量药物,一次服下而自杀。(2)自杀行为多由精神症状支配所致,因此,对这类患者应做好症状护理,及时治疗,尽快控制病情。(3)自杀患者多为青壮年,可能因为青壮年者情感丰富、社会角色多,压力大, 当他们有被害妄想、罪恶妄想、命令性幻听时,自杀极易发生,医护人员应针对此年龄段的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重点监护。(4)情感性障碍患者中,多焦虑、悲观、对前途绝望,如无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往往会采取自杀的方式逃避。精神分裂症多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支配而自杀,医护人员应针对其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自杀先兆,及早预防。(5)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存在社会偏见, 心理负担重,为逃避痛苦而自杀,此时,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健康心理,同时广泛宣传,消除偏见。(6)掌握自杀发生的规律。自杀发生的时间以午夜多见,此时值班人员又处于疲劳状态,患者便乘机自杀,因此工作人员应加强责任心,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巡视病房。(7)提高护理人员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使之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细微变化,给予适当的处置。(8)健康教育。帮助患者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诱因、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复发的措施,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其不良心态,教会他们如何去面对现实社会。指导患者家属如何观察病情变化,提高识别患者行为异常的能力,特别应注意观察起病1年之内的患者,争取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患者家属、单位领导的卫生宣教,正确对待患者, 不歧视患者,并帮助患者妥善处理好学习、工作、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解除心理压力。教师职称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