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透析学校体育现状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107次
时间:2010年9月09日 14:36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体质 健康 下降 学校体育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权威报告阐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运用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全面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现状,旨在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确保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体能素质、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儿童大幅增加。伴随着这些“硬件”衰退而来的是中老年病低龄化和青少年学生“软件”问题层出不穷,怕苦怕累图安逸,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每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专门开设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直接担负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责任,为何学生的体质却在持续下降,我们的学校体育究竟怎么了?
1学校体育的困境
毛泽东在1917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确定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然而,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病”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引导着学校、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以至“分数是学生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些观念应运而生。体育被推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这种“体育是副课”错误教育观念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都臣服于考试的魔力,千方百计的挤出一切课外时间,搞“题海战术”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事实上,我国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和《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睡眠时间、课业负担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在高考这支魔棒的指挥下,这些法规却都成了“一纸空文”。全国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 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小学一至三年级中67. 2%的城市学生和45. 6%的农村学生、小学四至六年级中36. 8%的城市学生和26. 3%的农村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我国7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够。试想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在这样的睡眠状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其功效呢?
2体育课的且不足质不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学时;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它的法定地位。许多学校受“升学第一”的影响,不仅人为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的课次,还常常“挤占挪用”体育课。部分小学1 -6年级课表上排3节体育课,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只上2节;部分中学7一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根本就不能够保证;部分高中特别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即使有课程安排,往往形同虚设,不时被其他“主课”挤占。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严重“缩水”。另有调查显示,全国有54. 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执行的,还有45. 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在初三和高三,体育课还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通过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价值所在。同时体育也是一项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由于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一旦伤害事故出现,不管何种原因造成,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要承担极大的压力,基本上是出钱买“教训”。因此,一些学校及体育教师无形中形成了“课无事故就是财富”、“宁愿坐死,害怕跑死”的观念,有意识缩减甚至取消了攀爬、越野跑、体操等风险较大的但对学生的体能、意志品质有着深远意义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选择运动项目时避“重”就“轻”,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耐力性、力量性、对抗性、冒险性强的体育项目。体育课渐渐演变成了“安全课”“休闲课”,体育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弱化,导致体育课“空壳化”。
3课外体育活动的流失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精神、毅力、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仅仅通过体育课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必须通过增加多种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教学上,致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随意性、无序性、不系统性、无科学性的状态,对学生也没有约束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被各种课程或综合活动所挤占,学生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10分钟以下的学生居然高达65.4% ,60分钟以上的只有4. 9%,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也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 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大多得不到保证。
4场地器材的匾乏,体育经费缺失
2005年山西省沁源县二中90(〕名师生在公路上跑操时,一辆疾驰而来的载重卡车碾压过来,有21人死于非命。其实,在全国,何止一个沁源县二中由于体育场地小,而在公路上跑操!据调查显示,印%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 ,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人严重不足,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人更是少得可怜,就连中国统计的资料也没有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的数据,只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模糊指标:学校体育经费要从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解决。大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对学校体育投人不足,学校领导划拨体育经费则更少,致使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没有经济能力达购置各种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儒要。再加上教学优质资源的吸引,学生都涌向升学率高的学校,致使学校场地器材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更加无法演足现有学生每人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空间和器材需要。拒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携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杖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3]这样的教学环境,我们如何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5师资力里的短缺,继续教育的滞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体育科学知识与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者。由于受当前“重智轻体”、“升学第一”思潮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率较高,而各校在教师引进时对体育教师的增编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有意压编。造成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师资队伍面临着优秀人才“留不住也进不来”的困局,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重短缺”的严峻形势,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如湖南省农村学校96.4%的村小没有专职体育教师,85. 6%的乡级初级中学只有1个专职体育教师。[a)原国家教育委员会(86)教体字002文《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小学每七至八个教学班、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小学为1;400、中学为1;300。由于体育师资短缺,导致全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班数、人数比严重失调,体育教师工作量超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山西省村级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874,专职体育教师与班级比为1;25.8,而村教学点的情况更为严重,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及班级之比都为。。[s]
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性质变化,衍生了许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次性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由于缺乏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辐射,更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就连相对较好的湖南省侗族地区近3年来,也只有31.9%的体育教师参加过在岗培训,没有人离岗进修过,还有68.1%的教师在3年中未能进行任何形式的继续学习。]b)以我国目前的体育师资队伍状况,如何能顺应素质教育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6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的中小学进行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体育课的价值观由单纯的“生物健康观”向“三维健康观”转化,确定了5个学习领域目标,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由单一的运动技能传授拓展为传统的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三大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学生成绩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5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调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再硬性规定学生运动量。由于有些体育教师对现行“课标”精髓认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走进误区。首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区:在体育教学中遗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过于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味地追求其他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认识误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有些体育教师忽视了传统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体操等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多米诺骨牌、魔术表演等。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文化,缺乏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对课程评价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忽视了体能效益,对学生的运动量要求不高,并取消了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评价,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图安逸的思想,体育课演变成了“休闲娱乐课”,达不到锻炼效果。
结束语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之重任,因此,学校需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保证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效。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权威报告阐明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运用调查法、访问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全面分析了学校体育的现状,旨在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确保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2006年9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本次监测结果显示: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超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自1985年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持续下降趋势,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硬件”水平即体能素质、心肺功能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儿童大幅增加。伴随着这些“硬件”衰退而来的是中老年病低龄化和青少年学生“软件”问题层出不穷,怕苦怕累图安逸,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每位适龄儿童、少年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要专门开设体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直接担负着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责任,为何学生的体质却在持续下降,我们的学校体育究竟怎么了?
1学校体育的困境
毛泽东在1917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学校教育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确定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然而,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病”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以“升学第一”代替“健康第一”,以“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升学考试内容和选拔标准引导着学校、学生行为的价值取向,以至“分数是学生的生命,教师的命脉,学校的命运”、“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些观念应运而生。体育被推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在这种“体育是副课”错误教育观念的引导下,老师和学生都臣服于考试的魔力,千方百计的挤出一切课外时间,搞“题海战术”求得尽可能高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事实上,我国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和《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睡眠时间、课业负担都有明确规定。然而在高考这支魔棒的指挥下,这些法规却都成了“一纸空文”。全国有67%的城市小学生和64. 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小学一至三年级中67. 2%的城市学生和45. 6%的农村学生、小学四至六年级中36. 8%的城市学生和26. 3%的农村学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我国7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够。试想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在这样的睡眠状况下,又如何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其功效呢?
2体育课的且不足质不优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手段。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学时;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每周2学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低于它的法定地位。许多学校受“升学第一”的影响,不仅人为减少学生的体育课的课次,还常常“挤占挪用”体育课。部分小学1 -6年级课表上排3节体育课,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只上2节;部分中学7一9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的时间根本就不能够保证;部分高中特别是毕业班的体育课,即使有课程安排,往往形同虚设,不时被其他“主课”挤占。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校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体育课严重“缩水”。另有调查显示,全国有54. 1%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校体育课程是按国家规定执行的,还有45. 9%的省尚未认真执行,在初三和高三,体育课还常常被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占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通过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课程的价值所在。同时体育也是一项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在运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意外事故。由于学生体育活动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位,一旦伤害事故出现,不管何种原因造成,学校和体育教师都要承担极大的压力,基本上是出钱买“教训”。因此,一些学校及体育教师无形中形成了“课无事故就是财富”、“宁愿坐死,害怕跑死”的观念,有意识缩减甚至取消了攀爬、越野跑、体操等风险较大的但对学生的体能、意志品质有着深远意义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和选择运动项目时避“重”就“轻”,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耐力性、力量性、对抗性、冒险性强的体育项目。体育课渐渐演变成了“安全课”“休闲课”,体育的育人功能不断被弱化,导致体育课“空壳化”。
3课外体育活动的流失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精神、毅力、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仅仅通过体育课远远满足不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必须通过增加多种课外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教育部在1999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并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视不够,对学校体育的理念仍然仅仅停留在体育教学上,致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基本处于随意性、无序性、不系统性、无科学性的状态,对学生也没有约束力,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在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被各种课程或综合活动所挤占,学生普遍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时间,与己无关,根本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平均每天锻炼时间在10分钟以下的学生居然高达65.4% ,60分钟以上的只有4. 9%,随着年级增高,达到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的学生逐渐减少。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也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 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大多得不到保证。
4场地器材的匾乏,体育经费缺失
2005年山西省沁源县二中90(〕名师生在公路上跑操时,一辆疾驰而来的载重卡车碾压过来,有21人死于非命。其实,在全国,何止一个沁源县二中由于体育场地小,而在公路上跑操!据调查显示,印%左右的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数量没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从地区来看,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尤为严重。一项对农村学校的调查显示:“九五”、“十五”期间分别只有12.44% ,25.7%的学校能够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器材配备目录的最低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人严重不足,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人更是少得可怜,就连中国统计的资料也没有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的数据,只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模糊指标:学校体育经费要从教育经费中统筹安排解决。大多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本没有把体育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对学校体育投人不足,学校领导划拨体育经费则更少,致使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没有经济能力达购置各种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儒要。再加上教学优质资源的吸引,学生都涌向升学率高的学校,致使学校场地器材与学生人数比重严重失调,更加无法演足现有学生每人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空间和器材需要。拒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携为1-3元,北部某省15个贫困县的401所初中,平均年体育经费为5109元,其中400(〕余元用于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杖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3]这样的教学环境,我们如何能保证学校体育正常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5师资力里的短缺,继续教育的滞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体育科学知识与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者。由于受当前“重智轻体”、“升学第一”思潮的影响,导致体育教师流失率较高,而各校在教师引进时对体育教师的增编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有意压编。造成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师资队伍面临着优秀人才“留不住也进不来”的困局,在数量和质量上“双重短缺”的严峻形势,难以适应当前学校体育的发展要求。调查显示全国农村学校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如湖南省农村学校96.4%的村小没有专职体育教师,85. 6%的乡级初级中学只有1个专职体育教师。[a)原国家教育委员会(86)教体字002文《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小学每七至八个教学班、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专职体育教师,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小学为1;400、中学为1;300。由于体育师资短缺,导致全国中小学普遍存在专职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班数、人数比严重失调,体育教师工作量超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山西省村级小学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比为1;874,专职体育教师与班级比为1;25.8,而村教学点的情况更为严重,专职体育教师与学生及班级之比都为。。[s]
与传统体育教学大纲相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性质变化,衍生了许多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次性学历教育已难以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需要。体育教师尤其是农村体育教师由于缺乏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的辐射,更需要进行继续教育。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后。就连相对较好的湖南省侗族地区近3年来,也只有31.9%的体育教师参加过在岗培训,没有人离岗进修过,还有68.1%的教师在3年中未能进行任何形式的继续学习。]b)以我国目前的体育师资队伍状况,如何能顺应素质教育发展,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6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误区”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同时颁发了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国的中小学进行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体育课的价值观由单纯的“生物健康观”向“三维健康观”转化,确定了5个学习领域目标,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由单一的运动技能传授拓展为传统的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三大类,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及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对学生成绩从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5个方面进行评价,突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调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再硬性规定学生运动量。由于有些体育教师对现行“课标”精髓认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走进误区。首先,对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区:在体育教学中遗忘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功能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发展,过于淡化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味地追求其他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认识误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具体的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有些体育教师忽视了传统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体操等的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多米诺骨牌、魔术表演等。教学内容脱离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文化,缺乏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最后,对课程评价的认识误区:课堂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体育的心理、社会效益,忽视了体能效益,对学生的运动量要求不高,并取消了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的评价,助长了学生怕苦怕累,图安逸的思想,体育课演变成了“休闲娱乐课”,达不到锻炼效果。
结束语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学校体育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之重任,因此,学校需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保证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