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法指导 夯实学科基础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三大目标,即知识是基础,思想教育是灵魂和导向
教育论文发表
,能力培养是关键。这说明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而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育论文发表
则是前提和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对历史知识的扎实地掌握,能力培养只能是空谈。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基础知识的
记忆是一个不可预约的环节。教育论文发表
然而众所周知,中学历史中基础知识本身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易学难记是学生远离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
知识记忆虽无捷径可走,但有法可循。中学历史教师在精心传授知识,研习“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指导学
生有效地记忆历史基本知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基本脉络清楚了,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渗透历史
知识记忆的方法,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积累。
一 、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记忆。历史知识以其过去性,远离现实而难为今人理解。一味记忆孤立的事件、时间当然很
枯燥,事倍功半。而课本中历史情境的描述加上教师对相关史实的阐释补充,会给学生打开生动的历史画面,使得特定的历史事
件归于特定的背景之中。其本身的连贯性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其趣味生动性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对于近代一些著名清军爱国
将领与之相对应的战役,学生常张冠李戴。对此可引领学生进入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关天培以近七旬之
龄率军虎门抗英血战牺牲;镇南关大捷中,大喝一声跃出战壕身先杀敌的老将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舍弃生还机会
与船同沉的邓世昌……他们的壮举与他们的名字如何能不感动我们的心灵并深深印入脑际呢?
二 、联想记忆法 。历史事件并非无序零散的,大量的事件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对古今、中外及同类不用类的事
物可根据其间的联系进行联想记忆。如由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而联想到这一年还发生的大事:俄国彼得一世上台并开
始改革;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由世界史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于476年联想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由1640年是世界近
代史的开联系到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另外对历史年代可进行组合排列式的联想记忆。
如相隔10年的: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武昌起义,1921年中共诞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通过此类的联系,扩展了
思维空间,历史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零散的,而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及面,收举一反三之效。
三 、对比记忆法。对于相似的易混淆的同类事物可用对比法来记忆。如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条约的内容,对于“
赔款、割地、开放口岸”这几项学生容易混淆,可将这三个分项列出,在对比中记忆。如赔款;《南京条约》2100万元,《马关
条约》2亿两,《辛丑条约》4.5亿两。对于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从爆发原因、开始的标志、重要战役、领导人姓名、革
命结果等方面进行分项对比。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四 、找“关键词”。对于难记、不通俗易懂的会议或文件内容、意义、性质等,可找其关键词来记忆。如过渡时期总
路线归总为“一化三改造”。戊戌变法的意义简化为“三个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还可以运用关
键词编成口诀。如《南京条约》“香港两千一百万,广厦福宁上(商)税款”。《马关条约》“台辽澎湖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
厂”等。
五 、把握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发展线索,而一个具体的历史事物也有纵贯几
代的线索。掌握了历史阶段特征和线索,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辩,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如中国古代史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其阶段特征为:上承秦
汉强盛,下为隋唐全面繁荣奠定基础。历史特征为: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
历史时期等等。教学实践表明,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清楚了,学习热情和信心自然大大增强。
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学生的归纳、综合、比较等初步学科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抛砖引玉,学生克服了记
忆难关,就迈出了步入历史长河的关键一步。
教育论文发表
,能力培养是关键。这说明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而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育论文发表
则是前提和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对历史知识的扎实地掌握,能力培养只能是空谈。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基础知识的
记忆是一个不可预约的环节。教育论文发表
然而众所周知,中学历史中基础知识本身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易学难记是学生远离历史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
知识记忆虽无捷径可走,但有法可循。中学历史教师在精心传授知识,研习“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指导学
生有效地记忆历史基本知识,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基本脉络清楚了,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坚持渗透历史
知识记忆的方法,以下就是我的几点积累。
一 、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记忆。历史知识以其过去性,远离现实而难为今人理解。一味记忆孤立的事件、时间当然很
枯燥,事倍功半。而课本中历史情境的描述加上教师对相关史实的阐释补充,会给学生打开生动的历史画面,使得特定的历史事
件归于特定的背景之中。其本身的连贯性会加深学生的理解,其趣味生动性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比如对于近代一些著名清军爱国
将领与之相对应的战役,学生常张冠李戴。对此可引领学生进入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关天培以近七旬之
龄率军虎门抗英血战牺牲;镇南关大捷中,大喝一声跃出战壕身先杀敌的老将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舍弃生还机会
与船同沉的邓世昌……他们的壮举与他们的名字如何能不感动我们的心灵并深深印入脑际呢?
二 、联想记忆法 。历史事件并非无序零散的,大量的事件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对古今、中外及同类不用类的事
物可根据其间的联系进行联想记忆。如由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而联想到这一年还发生的大事:俄国彼得一世上台并开
始改革;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由世界史西欧封建社会开始于476年联想到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结束。由1640年是世界近
代史的开联系到1840年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另外对历史年代可进行组合排列式的联想记忆。
如相隔10年的: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武昌起义,1921年中共诞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通过此类的联系,扩展了
思维空间,历史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不再是零散的,而可以由此及彼,由点及面,收举一反三之效。
三 、对比记忆法。对于相似的易混淆的同类事物可用对比法来记忆。如中国近代史上三个重要的条约的内容,对于“
赔款、割地、开放口岸”这几项学生容易混淆,可将这三个分项列出,在对比中记忆。如赔款;《南京条约》2100万元,《马关
条约》2亿两,《辛丑条约》4.5亿两。对于英法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从爆发原因、开始的标志、重要战役、领导人姓名、革
命结果等方面进行分项对比。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效果。
四 、找“关键词”。对于难记、不通俗易懂的会议或文件内容、意义、性质等,可找其关键词来记忆。如过渡时期总
路线归总为“一化三改造”。戊戌变法的意义简化为“三个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还可以运用关
键词编成口诀。如《南京条约》“香港两千一百万,广厦福宁上(商)税款”。《马关条约》“台辽澎湖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
厂”等。
五 、把握阶段特征和发展线索。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发展线索,而一个具体的历史事物也有纵贯几
代的线索。掌握了历史阶段特征和线索,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梳理成辩,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知识网络。
如中国古代史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例,其阶段特征为:上承秦
汉强盛,下为隋唐全面繁荣奠定基础。历史特征为: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
历史时期等等。教学实践表明,给学生以切实有效的学法指导,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清楚了,学习热情和信心自然大大增强。
在夯实学科基础的同时,学生的归纳、综合、比较等初步学科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抛砖引玉,学生克服了记
忆难关,就迈出了步入历史长河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