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100例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病例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对照组口服小儿急支糖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 %,对照组总有效率82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 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自拟荆防柴芩汤;外感咳嗽;小儿
小儿外感咳嗽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为多,与外界气候冷暖变化有关。吾师张成秀副主任医师根据30余年行医经验,自拟荆防柴芩汤治疗外感咳嗽,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的200例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我院门诊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100例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最小者6月,最大者13岁;病程最短者1 d,最长者15 d。对照组100例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最小者6月,最大者12岁;病程最短者1.5 d,最长者14 d。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诊断。症状:以咳嗽、咯痰为主症,外感症状可伴有咽痛、恶寒、发热、流涕等表证。舌苔白或黄,脉浮紧或浮数。体征:两肺听诊可闻呼吸音增粗,或伴有散在干湿性啰音。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选用自拟荆防柴芩汤加减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基本方:荆芥4~10 g、防风3~10 g、黄芩3~12 g、柴胡3~10 g、半夏2~6 g、细辛0.5~3 g、桔梗3~10 g、前胡5~12 g、枳壳3~9 g、陈皮3~9 g、茯苓4~10 g、川贝母4~10 g、甘草3~6 g。偏风寒恶寒身痛者加羌活3~10 g、桂枝3~9 g以祛散风寒;偏风热咽痛者加玄参3~12 g、牛蒡子3~9 g、连翘4~12 g以清热利咽;偏风燥者加桑叶3~6 g、瓜蒌5~12 g以清肺润燥;鼻塞不通甚者加入薄荷3~8 g、白芷4~10 g以疏风通窍;若咯痰不爽加僵蚕4~10 g化痰利咽;久咳伤阴液者加沙参4~12 g、芦根5~9 g养阴生津;夜间咳甚者加乌梅3~9 g、五味子9 g以敛阴止咳;纳呆有积食者加神曲5~8 g、炒麦芽5~10 g以消食并解表。每日1剂,分少量多次温服。
3.2 对照组
口服小儿急支糖浆(太极集团生产,规格100 mL),每次0.5~10 mL。发热痰多者加服阿奇霉素,20~30 mg/(kg·d),根据不同年龄掌握剂量,1日3次,3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儿大部分连续服药在1个疗程以上。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拟定。治愈: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有效:症状有所减轻,一部分病人体征与胸透有所改善,但遇天气变化又复发作,服用本方仍然有效。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胸透检查无改变,而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治疗者。
4.2 治疗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5 讨论
自拟荆防柴芩汤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全方由荆芥、防风、黄芩、柴胡、半夏、细辛、桔梗、前胡、枳壳、陈皮、茯苓、川贝母、甘草13味药组成。治疗上以解表宣肺止咳为主,因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邪气侵袭首先犯肺。张老师认为无论何种外感证型之咳嗽,解表为先,表邪不解,一味止咳化痰无异于闭门留寇。本方用意小柴胡汤截表邪于半表半里,防邪入内。荆芥、防风为辛温解表之平剂,发表祛风,透邪于外,无论风热风寒具可用之。偏风寒者加用辛温解表药,偏风热者加用辛凉解表药,重在配伍。细辛疏散风寒,因其辛香而烈,祛风散寒、通窍走窜之力甚强,为防止其燥热过盛,黄芩可反佐之;桔梗既开提肺气,又宣散风邪;陈皮、半夏、茯苓合二陈汤健脾理气化痰;枳壳调畅气机;前胡性平,止咳稀释痰涎,与川贝母、沙参、桑叶相配,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与款冬花、紫菀相配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今年甲型H1N1流行期间,张老师运用此方化裁去细辛、半夏、前胡,加金银花、连翘、玄参、牛蒡子治疗疑似病例,亦收到良好疗效,值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