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
王 梅
(沭阳县随园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苏教版的高中数学教材,在最新的改革中依旧保持着创新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特点,其中对模块融合应用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模块教学其实是第三级分化,由学科领域至科目的下一级分化,但是模块教学是由每一个课时组成的,课时教学是达成是模块教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过程设置都很重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教学中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以期能够更好地达成高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策略
一、问题导入,启动思维
在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新知识的启动十分重要,教师在导入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的应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很难启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达不到新课程标准下苏教版数学的设计本位达成目标,教师应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时间,科学的将新旧知识结合,给学生以指导。我们以苏教版的教材,必修1中的三角函数周期性的课时学习为例: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周期性是广泛存在的,对现实生活有着影响意义。2、了解函数的概念、学会简单函数的判定及求解。3、培养数型结合的数学思想,奠定唯物主义数型观。
第一步,教师要创设情境并且引入:今天是周五,一个星期有七天,再过七天依旧是周五,再过十四天呢?物理中的质点运动是有着其自身规律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周期呢?我们学习函数就,除了数学上解题的应用外,就是为了分析这种周而复始的自然定律,请同学们想一想,现实的生活中,有什么自然现象是体现规律性和周期性的?第二步,进行这节课的理论建构,教师可以配合ppt或者图形,讲解正玄函数及余弦函数的不同特性,由单位圆的三角函数可知,正玄函数及余弦函数的变化时呈现其规律性的,每当其角度增加或减少2π,所得的终边,与最开始的原终边是一致的。第三步,既是在学生的讨论中进行问题总结,反馈的信息中进行有用信息提取,导入课程的第二个主题,sin(2π+x)=sinx;cos(2π+x)=cosx。
二、主动探究,思维启发
有些课时的进行,教师的教学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采用了启发式阅读—独立性思考—理论知识提升的教学过程。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推理能力,培养了积极学习的态度及遇到问题顽强学习不轻言放弃的意志与毅力。由于高中数学的难度较大,知识点的设计严密,主动探究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那样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教学的引导者,以苏教版专修4为例,进行函数性质复习的课时教学:
这节课的教育设计思想是复习课的效果最佳化,学生要对所学知识有着深化的认识,要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复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通过体会成功而加强能动性。教学过程如下,教师要先告诉学生这节课的整体构思,让学生回顾知识前后发生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函数引出抽象的函数问题,可以使用幻灯片的帮助,节约时间,形象具体。如:y=cosx ;要学生来回答,y=cosx是什么周期的函数,对称轴是什么;关于对称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y=cosx的对称轴图象x=kπ的原因。在引出以上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就已经带人了课时教学目标中,教师提出关于f(x)的抽象函数问题,可以预设以下几个问题,1、函数f(x)为偶函数,且t(t大于0)为周期,则直线关于——对称。2函数f(x)为偶函数,且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周期为;这样的问题结合了前面的知识点,又给学生新的拓展,给了学生探索的机会。
三、自行总结,思维提升
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完成了一系列的例题分析及习题练习教学后,教师要学生总结出解决当堂问题的思维方法,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直线与圆的课时教学中,有的学生说,关于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最重要的是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这决定了之后解问题的难易程度;但是有的学生认为,解决直线问题和圆的方程的应用,其实关键是将实际圆和直线的问题,转化为圆的方程问题来解决。奠定数学思想很重要,教师教会学生的,在很大意义上不只是问题解决的问题,而是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建立起知识体系的固有方法,就是知识的内化。
以三角函数(苏教版)必修教材算法初步为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3个,算法具体含义是需要学生的理解和内化的;能够用自然的语言叙述算法;内化出自己对算法的数学意识。重点是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判断一个数为质数的算法设计。 难点是把自然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算法语言。算法是非常原始的方法,最为繁琐,步骤较多,当加数较大时,再用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这是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数学思维,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进行例题的判定。再以苏教版教材客观性题型为例,其重点也是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内化。如以下题目:
作图验证 − ( a + b )= − a − b(苏教版第 69页练习题第 3 题)已知函数x y=2sin(x+y ),首先学生自己画出函数图像的简图;然后指出,它可由函数y=sinx 的图像经过哪些变换而得到,并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变换流程图;最后学生写出函数的单调减区间。(苏教版第 40 页练习第 6 题),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单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思维总结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自己的数学思维理念,就像一个思维的树形模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主干下,将自我的思维开枝散叶。
参考文献:
[1]彭上观.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4).
[2]丁际龙.对高中数学认知领域课时教学目标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3]毛颖.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程设计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 19(6).
[4]田村艳.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教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