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陈花兰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 湖南 长沙 410137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高铁在全国越来越普及,技术与越来越完善。高铁的发展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对我国的民航运输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高铁运输不仅速度快,而且更安全,更便宜。本文详细分析了高铁和民航运输的优势,并分析了民航运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铁;民航运输;应对措施
一、高铁对民航运输的优势分析
1、票价更低
相较于民航运输来说,高铁的票价更低。相同距离的运输项目,例如从南京到武汉,最便宜的票价也要400元起步。而从南京到武汉的高铁,票价仅需200多元,是民航运输最低票价的一半。因为高铁的运行成本相比于民航运输来说更低,他的票价中不包含机场建设费,因此更为便宜。所以,由于价格因素,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高铁出行。
2、在短距离运输中更有优势
人们在考虑出行工具时,首先纳入考虑因素的就是时间问题。民航运输在较远的旅程时更占优势,速度更快,但在中短程距离运输中,高铁比民航运输更快。因此在国际市场中,民航运输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在国内市场中,高铁在旅行时间上的优势比民航运输更大。
3、更加安全
就安全问题来说,高铁比民航运输更加安全。飞机在运行前,要检查很多项目,例如自身设备,天气,航线等等,常常因为上述原因再乘晚点现象,而且一旦在空中发生事故,生还率十分低。只要一个小零件的故障,飞机上的乘客就会受到严重的生命威胁。而高铁则不同,首先,影响高铁安全的因素较少,而且高铁在陆地上运行,遇到危险或故障也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即使避险,旅客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保障。而且,高铁也不会因为天气等外在因素晚点,旅客出行很方便。
4、客源更加广泛
高铁由于其价格低廉,出行方便,比较适合大众的需求,是老百姓的首选。一般只有在路途较远或者时间相对紧急的情况才会使用民航运输。因此,高铁的客源更加广泛,这点是民航运输不具备的。
二、民航应对高铁发展的应对措施
1.提高机场地面处理流程,节约地面花费时间。
在民航运输中,旅客在登机前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手续,例如换登机牌,行李托运,过安检等。因此,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旅客排队等待的时间,航空公司可以设置更多的窗口让旅客办理相关业务,减少旅客排队等候的时间;增加安检通道的数量,让旅客排队等待的时间减少,安检的效率也能得到提高;增加行李处理的效率,使托运的行李能更快的从候机楼到转运的飞机上,这样,机场换登机牌的速度也加快了。这样,航空公司的效率提高了,旅客等待的时间也减少了,会吸引更多的客源。
2.优化空域结构,合理编排航班。
在目前的民航运输市场上,旅客在出行前要提前安排好行程,购买机票,如果是临时有事的旅客,预订不到航班,只能选择其他运输方式。所以航空公司可以与机场合作,增加航班数量和密度。旅客不需要提前安排日程,在有旅行需要时,随时直接前往机场搭乘最近时刻的航班前往目的地。这种形式的航班编排就是被称为“空中快车”。南方航空公司为应对武广高铁就在武汉和广州的竞争,就在武广之间建立了高密度的“空中快车”,加之与机场方面的密切配合,旅客前往机场、候机、飞行所有时间在 3个半小时以内,这也和武广高铁实际行驶时间相同。因此在2010 年春运期间,南航航空公司实际的上座率到达 80%,虽然折扣较低,但实现了盈利。
3.构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提高运行保障能力。
民航运输不被旅客所选择的原因之一就是经常会因为天气原因而造成韩版晚点,旅客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等候,即加大了工作难度,也不利于航空公司的口碑。并且,在低能见度天气时,飞机的运行能力也会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民航运输行业要构建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提高运行保障能力。而国际民航组织(ICAO)早在 20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一代通信导航监视与空管系统(CNS/ATM)建设。通过这种先进的导航系统,飞机在负载条件下的运行能力将会大大增加,既保障了旅客安全也有利于飞行效率的提升。如果出现恶劣天气,通过机场防冰设施,增强了机场在恶劣天气下的保障能力,大大减少了旅客的等待时间。并且通过先进的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大大减少了飞机间的距离,可以建立更多的航道,城市之间的航班也变得更加密集。
4.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民航运输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客源。在去年,民航运输的客户投诉量不增反减,说明其服务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航空公司可以加强与机场之间的协调工作,实现信息共享,各部门之间能够即使交换信息,在航班延误时,做好对旅客的服工作,提高旅客的满意程度,从而优化民航运输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旅客。
参考文献:
[1].黄晋.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9):144
[2].周悦.高铁发展对民航运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