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407次
时间:2019年9月18日 09:41
杨 松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张维中学)
! ! ! !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素质在人才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
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才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面对压力、遭受挫折而出现心理障碍时,很少想到通过运动来改善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更不知道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是预防一些心理疾病、保证心理健康的最佳方法。 实际上,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 因此中小学生要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那么,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人身心愉快,并能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感的满足。
体育运动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对中小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智力功能
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通过体育运动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分析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可使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能开发具有促进作用。智力功能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等。
在运动环境中, 有助于中小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 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 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生活的袖珍模式,是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在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因素(如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身体素质与能力的限制或者意外等)和主观困难(如紧张、畏惧、失意、疲劳等),这当中包含了来自生理、心理、体内、体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和磨炼后,不仅能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可以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协调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常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乐趣,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那些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无精打采、郁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
然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四、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 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五、治疗心理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 名心理医生中有 80%的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六、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中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中小学生。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 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
七、指导中小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改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体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应重视对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的精神,完善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八、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运动要取得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就必须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因为体育运动引起人体构造和功能方面的显著变化,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系统的锻炼,才能促进中小学生体质和心理水平的增强。 因此,体育教师一要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因为兴趣是习惯养成的前提;二要强化监督,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已形成运动心理定势,这是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保证。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在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2]俞国良.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线装与发展[J].教育科学院.
2001.9
[3]王启明.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