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性路径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性路径研究
杨 广
(淮南市第四中学,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在高中课程之中,数学以其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成为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数学又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成绩的高低,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路径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这门课程。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性的路径进行研究,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境界和方法、小组学习优势的发挥和完善、学习评价和反馈方式上的完善和创新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探寻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的路径,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创新;路径
在高中的课程之中,语数外被称为三大主干课程,在这三大主干课程之中,数学以其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成为较难学习和掌握的课程,许多高中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着畏难的心理,往往越是感觉到难度大,担心学不会,就越是发现自己是真的难以学会。更有甚者,有的干脆放弃,作为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放弃数学意味着在千军万马争着过独木桥的高考之中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不能放弃,学习的过程之中又有着相当的难度,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寻出科学合理的路径和方法,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数学这门课程。
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师,从教师的视角而言,如何将有着一定难度的数学课程中相关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应当成为高中数学教师着力研究的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随着相关情势的变化,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变化。基于此,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性的路径进行研究,探寻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的路径,实现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进步。
一、学习境界和方法的关注,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方法的创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予以明确的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求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的层次上升到“我要学”层次,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和提高。
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好的学习方法非常的关键。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断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学习成绩就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在思想上也就会对该门课程产生厌恶的心理,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笔者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发现,当前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方面,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一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比较喜欢享受安逸。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习的自觉性比较低。尤其是一些需要进行思考的事项,更是不愿意动脑进行思考,而数学又恰恰是需要进行频繁的思维的学科。基于此,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其中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没有积极进行课前的准备工作,对预习这一有效的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预习是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在教师课堂教授之前进行对将要讲授内容进行熟悉,然后才能在教师讲授的时候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而现实之中,有的学生不重视课前预习,坐等上课,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听课的方法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创新和改变。有的学生未能掌握听课的有效方法,不会听课,只是机械的听和记,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听课的方法上进行改变,要使他们学会在听课的过程中思考。
二、积极采取创新措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优势的发挥和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在各地很多学校都有着大量的实践,但通过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的手段和形式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进。
(一)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仅是一些表面上的简单的协作,缺乏实质的合作
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人员的搭配方面,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一些学生的“搭车”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学生基本的交际能力欠缺,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更进一步的交流
众所周知,沟通和交流成为互相之间进行合作的关键所在,沟通和交流的不畅或者不能够顺利进行,对于合作的效率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此一来,小组合作的预期目的也就难以达到。
三、在评价和反馈方式上的完善和创新
在高中数学平时的教学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做习题和考试来实现的。试卷考完试和习题做完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总结,这就是通常所采取的对试卷和习题的评讲。
参考文献:
[1]黄秦安.关于数学文化的若干重要相关研究领域——兼论如何进一步开展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2).
[2]王宪昌.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J].数学通报,2006,(6).
[3]黄秦安.对数学教育研究文化视角的若干透视[J].数学教育学报,2006,(2).
[4]裴娣娜.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5]郭思乐.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J].教育研究,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