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后失败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切口
1996~2006年,我院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318例,失败8例,现报告如下。
发表论文期刊网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病例318例,失败8例,失败率为2.5%,其中高位肛周脓肿56例,失败5例,失败率为8.9%,低位肛周脓肿262例,失败 3例,失败率为1.1%。失败病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3个月~62岁。内口处理不当5例,切口引流不畅1例,换药不当2例。失败病例表现:再次脓肿形成2例,继发肛瘘6例。
2.治疗方法 本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失败病例均通过第二次手术治愈,一般采用骶麻或局部浸润麻醉,对再次形成脓肿者发现后应立即手术。其中2例再次形成脓肿者均通过根治手术获得治愈,1例为第一次手术切口不合理,引流不通畅,导致术后第9天再次脓肿形成,再次手术时切开脓腔,充分敞开切口,彻底清除内口感染组织,同时作对口引流,脓腔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后置纱条引流换药;1例为第一次手术时没有找准内口以致术后第22天伤口仍未愈合,并再次形成脓肿,再次手术时,找准并敞开内口,彻底清除内口周围感染组织,修剪伤口,畅通引流,置纱条引流换药。失败病例表现为肛瘘者,2例为换药不当桥形愈合而形成皮下瘘管,再次手术时,敞开瘘管,清除坏死组织,修剪伤口成倒喇叭状,术后坚持换药。4例为内口处理不正确而继发肛瘘形成,均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愈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治疗结果 本组不愈合的8例病人中,有4例在住院期间再次手术得到治愈,占50%;另有4例均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愈合,占50%。
讨 论
1.正确寻找并处理内口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肛腺感染是肛周脓肿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1],肛腺经肛腺导管开口于肛隐窝,临床上通常把受到感染的肛隐窝称之为内口。肛周脓肿能否一次性根治,寻找和正确处理内口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肛周脓肿能够一次性根治已经成为肛肠专科医生的共识,但仍有少数病人手术失败,表现为术后再次形成脓肿或肛瘘,本组发生率为2.5%。失败的原因以内口处理不当为主。脓肿急性期、脓腔的形成,使内口寻找失去了准确方向,加上内口附近充血、水肿、管道闭塞,更使常规方法寻找内口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肛周脓肿内口寻找的准确性,笔者探索并总结了 “看、挤、探”的三字方针。首先在肛镜下“看”,有红肿,有扩大的肛窦或溢脓者,为内口所在,但有这种表现者少于10%;其次是“挤”,在肛镜下“看”的基础上,用手轻轻挤压脓肿如有脓液溢出,则为内口所在,这种情况少于5%;最后一步就是“探”,无上述两种表现者,可在波动感最明显处切开脓腔,伸入食指分开脓腔,再探查内口所在方向,一般在脓腔内侧有凹陷或离肛管直肠壁最薄处即为内口方向,在食指引导下用银质探针探查能顺利穿出即说明寻找成功,99%的肛周脓肿通过此法均能找到内口。肛周脓肿手术失败,再次表现为肛周脓肿者,可再次手术治疗并按此法寻找内口,同样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失败表现为肛瘘者,再次手术最好在第一次手术3个月以后进行,理由有两个方面:①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失败形成肛瘘者,其内口的寻找一般比较困难,3个月内再次手术,再失败的概率大、且创伤大、愈合后疤痕严重,肛门功能影响大。②3个月后手术,瘘管已形成,周围组织已软化,手术时内口容易寻找,且创伤小,愈合后疤痕轻,肛门功能影响小。
2.科学的设计手术切口 肛周脓肿根治术时手术切口有主切口和引流切口之分,主切口一般是与内口相对应的切口,切口下端的位置应低于脓肿下缘0.5 cm左右,切口要修剪成顶小底大的倒喇叭状,使切口充分敞开,保持引流通畅。引流切口一般是在主切口旁的其他间隙,脓肿的部位或脓腔较大,一个主切口不足以保证畅通引流者,须加引流切口对口引流,切口也要足够大,位置要低,同样离切口或相邻的引流切口不能太远,最好小于3 cm。本组有1例因切口设计不合理而在根治术后再次形成脓肿,再次手术时,在主切口旁加引流切口方能治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坚持换药,细心换药 肛周脓肿根治术后换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换药不当,同样可以使手术失败,导致伤口桥形愈合形成肛瘘,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强调换药的重要性,并要求其坚持大便后换药至伤口完全愈合。换药的目的是清除伤口内的粪便、分泌物,保持伤口引流通畅,防止伤口粘连、桥形愈合。医务人员对病人必须有高度责任感,认真观察、小心操作、动作轻柔、准确到位。本组有2例病人因没有坚持换药导致桥形愈合形成肛瘘而再次手术,教训深刻。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09.
[2]黄继承,史乍杰.一次性根治治疗肛周脓肿136例临床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3(10):212.
1996~2006年,我院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318例,失败8例,现报告如下。
发表论文期刊网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病例318例,失败8例,失败率为2.5%,其中高位肛周脓肿56例,失败5例,失败率为8.9%,低位肛周脓肿262例,失败 3例,失败率为1.1%。失败病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3个月~62岁。内口处理不当5例,切口引流不畅1例,换药不当2例。失败病例表现:再次脓肿形成2例,继发肛瘘6例。
2.治疗方法 本组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失败病例均通过第二次手术治愈,一般采用骶麻或局部浸润麻醉,对再次形成脓肿者发现后应立即手术。其中2例再次形成脓肿者均通过根治手术获得治愈,1例为第一次手术切口不合理,引流不通畅,导致术后第9天再次脓肿形成,再次手术时切开脓腔,充分敞开切口,彻底清除内口感染组织,同时作对口引流,脓腔用甲硝唑溶液冲洗后置纱条引流换药;1例为第一次手术时没有找准内口以致术后第22天伤口仍未愈合,并再次形成脓肿,再次手术时,找准并敞开内口,彻底清除内口周围感染组织,修剪伤口,畅通引流,置纱条引流换药。失败病例表现为肛瘘者,2例为换药不当桥形愈合而形成皮下瘘管,再次手术时,敞开瘘管,清除坏死组织,修剪伤口成倒喇叭状,术后坚持换药。4例为内口处理不正确而继发肛瘘形成,均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愈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治疗结果 本组不愈合的8例病人中,有4例在住院期间再次手术得到治愈,占50%;另有4例均在3个月后再次手术愈合,占50%。
讨 论
1.正确寻找并处理内口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肛腺感染是肛周脓肿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1],肛腺经肛腺导管开口于肛隐窝,临床上通常把受到感染的肛隐窝称之为内口。肛周脓肿能否一次性根治,寻找和正确处理内口是治疗成败的关键[1]。肛周脓肿能够一次性根治已经成为肛肠专科医生的共识,但仍有少数病人手术失败,表现为术后再次形成脓肿或肛瘘,本组发生率为2.5%。失败的原因以内口处理不当为主。脓肿急性期、脓腔的形成,使内口寻找失去了准确方向,加上内口附近充血、水肿、管道闭塞,更使常规方法寻找内口增加了难度。为了提高肛周脓肿内口寻找的准确性,笔者探索并总结了 “看、挤、探”的三字方针。首先在肛镜下“看”,有红肿,有扩大的肛窦或溢脓者,为内口所在,但有这种表现者少于10%;其次是“挤”,在肛镜下“看”的基础上,用手轻轻挤压脓肿如有脓液溢出,则为内口所在,这种情况少于5%;最后一步就是“探”,无上述两种表现者,可在波动感最明显处切开脓腔,伸入食指分开脓腔,再探查内口所在方向,一般在脓腔内侧有凹陷或离肛管直肠壁最薄处即为内口方向,在食指引导下用银质探针探查能顺利穿出即说明寻找成功,99%的肛周脓肿通过此法均能找到内口。肛周脓肿手术失败,再次表现为肛周脓肿者,可再次手术治疗并按此法寻找内口,同样可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失败表现为肛瘘者,再次手术最好在第一次手术3个月以后进行,理由有两个方面:①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失败形成肛瘘者,其内口的寻找一般比较困难,3个月内再次手术,再失败的概率大、且创伤大、愈合后疤痕严重,肛门功能影响大。②3个月后手术,瘘管已形成,周围组织已软化,手术时内口容易寻找,且创伤小,愈合后疤痕轻,肛门功能影响小。
2.科学的设计手术切口 肛周脓肿根治术时手术切口有主切口和引流切口之分,主切口一般是与内口相对应的切口,切口下端的位置应低于脓肿下缘0.5 cm左右,切口要修剪成顶小底大的倒喇叭状,使切口充分敞开,保持引流通畅。引流切口一般是在主切口旁的其他间隙,脓肿的部位或脓腔较大,一个主切口不足以保证畅通引流者,须加引流切口对口引流,切口也要足够大,位置要低,同样离切口或相邻的引流切口不能太远,最好小于3 cm。本组有1例因切口设计不合理而在根治术后再次形成脓肿,再次手术时,在主切口旁加引流切口方能治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坚持换药,细心换药 肛周脓肿根治术后换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换药不当,同样可以使手术失败,导致伤口桥形愈合形成肛瘘,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强调换药的重要性,并要求其坚持大便后换药至伤口完全愈合。换药的目的是清除伤口内的粪便、分泌物,保持伤口引流通畅,防止伤口粘连、桥形愈合。医务人员对病人必须有高度责任感,认真观察、小心操作、动作轻柔、准确到位。本组有2例病人因没有坚持换药导致桥形愈合形成肛瘘而再次手术,教训深刻。
【参考文献】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709.
[2]黄继承,史乍杰.一次性根治治疗肛周脓肿136例临床分析[J].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4,3(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