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主体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浅谈低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96次
时间:2020年12月18日 15:17
闻丽霞 /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义勇小学
道德内在于生活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它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这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目前已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
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优化主体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落脚点,那么,怎样在课堂中优化主体活动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课堂是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战场。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有许多表演的机会,效果并不好,要想让一节课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必须“让上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种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参与学习过程。首先,要充分利用思维、记忆、想象、言语、情意等心理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态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材。学习时手脑并用,由浅入深,面向全体,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活动的机会,全面参与各教学环节的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并体会到在课堂中自身的价值。教师要抓住重难点,酌取精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向生活学习,并要充分尊重和考虑小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在教学时从认知规律出发,不断优化教学关系,增强学生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
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主体活动的状态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效果的重要因素,被动学习不能让学生发挥创造潜能,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活动状态,美国创造教育家托兰斯认为:“要使创造教育成功,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真正感到学习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学习。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因其语言及抽象思维有限,尚处于直观动作思维发展过程中,他们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是比较肤浅、片面的,所以活动对其道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某项技能的展示或某种体验,而是指向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智慧的获得。例如在《我爱我们班》一课中 , 引导学生初步树立班集体生活观念 , 萌发集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以对班级事物的关注为基础,经过一年多的校园生活,集体意识正在萌发,但由于独生子女身份等客观因素,他们的归属感,责任感有待提高。所以,我把温暖的班级生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班级生活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现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团结,通过回忆再现,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友爱和团结,以增强班集体的安全感,归属感。整堂课都是在学生主动参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启发他们积极思维,热心创造,使教与学双边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其次,相互学习、相互评价、相互促进,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后,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升华同学情谊,感受班级生活的快乐。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自尊心,促使学生创新能力充分得到显现和发展。
三、发挥学生学习的民主性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打破教学的封闭和专断状态,努力创造开放民主的教学情境。
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是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增加交流和互动,适当进行角色转换。例如《家乡新变化》
一课中,通过变化巨大的市政府周边的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说说家乡变化的样子。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小,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体验不够深刻,我在课前亲自收集家乡以前的照片,通过今昔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的新变化,学生体会颇多。
但对于家乡的发展变化,个别学生会有一些消极说法:如环境污染、生活水平不如别人家乡等存在质疑。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开始要求学生自己去思疑再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疑,让学生明白:家乡还在建设发展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完美之处,允许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发现还需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提出和坚持言之有理的意见,让每个学生都以放松的心情来钻研,以认真思考、发现问题为荣,唤醒学生对家乡的悦纳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民主,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道德,身边处处有规则。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引发学生思考和研讨。
例如《家乡新变化》一课中,家乡的变化远不止基础建设等物质层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人们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这些变化学生缺乏亲身体验,所以就要把课堂带到社会,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去获取答案,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这些启迪和诱导,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主动地、有探索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把学生引向广博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用充满热情的心灵、审视的目光去观察、去创造。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