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乙型流感爆发的调查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石地生1,刘孙杰,刘
热度0票 浏览90次
时间:2011年1月28日 10:58
【摘要】 目的 探讨大祥区蔡锷乡某小学一次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爆发流行的因素及特点,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现况调查方法,对流感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小学2009年5月20—30日共发生乙型流感45例,总罹患率为17.86%;全校6个班都有病例发生,以一年级和四年级发病最多,罹患率分别为 31.71%和27.50%;发病最少的为五年级,罹患率为5.00%;发病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3岁;男20例,女25例,男女之比为 1:1.25;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全身酸痛和头痛、咽痛、腹痛腹泻等,分别为100. 00%、66.67%、37.38%和4.44%;采集病人咽拭子标本4份,经实验室检测全为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发病原因:一是与通风有关,通风不良的班罹患率为 29.63%,通风良好的班罹患率为13.44%,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4.95,P<0.05);二是与洗手有关,不洗手或偶尔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23.21%,经常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8.57%,两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0.05)。结论 学校加强教室经常通风、和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文学论文发表
【关键词】 乙型流感 爆发 调查
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某小学距邵阳市市区20余公里,占地面积2亩,交通不便。该校有6个班238名学生(其中男生105名,女生133名)和教职工14名。2009年5月20日至5月30日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爆发流行,笔者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乙型流感病例及密切接触者。
1.2 病例入选标准 2009年5月20日以来,该校凡发热(T≥37.3℃)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病例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行性感冒诊断及处理原则》。
1.3 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的流行性感冒个案调查表,对病人逐人进行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观察。
文学论文发表
1.4 实验室检验方法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例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MDC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后用红细胞疑集抑制进行型和亚型的鉴定。检验方法依据《全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附件5“流感监测实验技术操作规范”。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病例三间分布、病因因素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该校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009年5月20—30日在学生中共发生乙型流感45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4例,临床诊断病例41例,总罹患率为17.86%。
2.1.2 首发病例 患者,女,11岁,4年级学生。2009年5月20日无明显诱因,突起发热,体温高达39.2℃,同时伴有头痛、头昏、乏力、轻度咳嗽、食欲减退等,在当地村卫生室治疗2天(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而转蔡锷乡卫生院诊治,经抗病毒、抗炎、对症等治疗,于6月3日治愈出院。病例既往体健,病前无外出史,也无类似病例接触史。
2.1.3 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于5月20日发病,21日发病3例,22、23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1.11%,5月31日起无病例发生(见表1)。表1 45例流感病例的时间分布
2.1.4 班级分布 全校共有6个班,各班均有病例发生,但以一年级和四年级发病较多,罹患率分别为31.71%(13/41)和27.50%(11/40),发病最少的为5年级罹患率为5.00%(2/40)(见表2)。表2 45例流感病例的班级分布情况
2.1.5 人群分布 在45例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3岁;男性发病20例,女性发病25例,男女之比为1:1.25;发病全为学生,教职工无病例发生。
2.2 临床特征分析 病例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全身酸痛,个别有腹痛腹泻。具体比例为:发热、咳嗽、流涕、全身酸痛45例(100%),头痛30例(66.67%),咽痛17例(37.78%),腹痛、腹泻2例(4.44%)。文学论文发表
2.3 实验室检测 5月25日采集新病例(发病3天内具有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症状的病例)咽拭子标本4份送邵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检测,结果4份标本全为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4 X线胸片检查 对10例症状较重的病例进行了X线胸片检查,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
2.5 发病与通风的关系 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的教室位于学校的左侧,前后及左侧都靠近山,山高于教室,通风差,病毒易于沉降,学生接触,相互传播,罹患率为29.63% (24/81),而其他4个班级的教室位于学校的正中和右侧,通风良好,罹患率为13.44%(21/157),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4.95,P<0.05)。
2.6 发病与洗手的关系 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卫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检查了手的卫生,有70.58%(168/238)的学生无洗手或偶尔洗手的习惯,更无饭前便后或作业后洗手的习惯,手的卫生普遍较差;14名教职工有经常洗手的习惯,故无病例发生;在学生中,不洗手或偶尔洗手者罹患率为23.21% (39/168),经常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作业后洗手者罹患率为8.57%(6/70),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 lt;0.05)。
2.7 控制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本次疫情主要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1)对45例病人送至蔡锷乡卫生院隔离治疗,直至完全治愈才恢复上学;(2)对教室内的课桌椅、凳子、墙壁、窗户、门把手、栏杆、空气及外环境都进行了彻底消毒,同时对手进行经常消毒;(3)全校师生都进行了口服板蓝根和抗病毒口服液,连服5天;(4)教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5)加强健教工作,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防病意识。
3 讨论
这是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爆发,传染来源不清,总罹患率为17.86%;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13岁,男女之比为1:1.25。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通风有关,通风不良的班罹患率较高为29.63%,通风良好的班罹患率为13.44%;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4.95,P<0.05);二是与洗手有关,不洗手或偶尔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23. 21%,经常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8.57%,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0.05)。因此,学校的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和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也是爆发疫情频发的场所,应高度重视学校的防病工作。笔者建议:(1)各学校领导及卫生管理人员应加强传染病报告的意识;(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在学校发现有聚集性异常增多病例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4)要加强对学校的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搞好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教室内整洁;(5)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6)在群众知情自愿的前提下,适当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7)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8)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9)各级疾控机构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文学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65.
2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汇编.2004,66-68.
【关键词】 乙型流感 爆发 调查
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某小学距邵阳市市区20余公里,占地面积2亩,交通不便。该校有6个班238名学生(其中男生105名,女生133名)和教职工14名。2009年5月20日至5月30日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爆发流行,笔者及时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乙型流感病例及密切接触者。
1.2 病例入选标准 2009年5月20日以来,该校凡发热(T≥37.3℃)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之一者,缺乏其他实验室诊断依据。病例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流行性感冒诊断及处理原则》。
1.3 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统一的流行性感冒个案调查表,对病人逐人进行调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观察。
文学论文发表
1.4 实验室检验方法 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例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MDC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后用红细胞疑集抑制进行型和亚型的鉴定。检验方法依据《全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附件5“流感监测实验技术操作规范”。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病例三间分布、病因因素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流行强度 该校经流行病学个案调查,2009年5月20—30日在学生中共发生乙型流感45例,其中实验室确诊病例4例,临床诊断病例41例,总罹患率为17.86%。
2.1.2 首发病例 患者,女,11岁,4年级学生。2009年5月20日无明显诱因,突起发热,体温高达39.2℃,同时伴有头痛、头昏、乏力、轻度咳嗽、食欲减退等,在当地村卫生室治疗2天(用药不详),病情无好转而转蔡锷乡卫生院诊治,经抗病毒、抗炎、对症等治疗,于6月3日治愈出院。病例既往体健,病前无外出史,也无类似病例接触史。
2.1.3 时间分布 首例病例于5月20日发病,21日发病3例,22、23日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1.11%,5月31日起无病例发生(见表1)。表1 45例流感病例的时间分布
2.1.4 班级分布 全校共有6个班,各班均有病例发生,但以一年级和四年级发病较多,罹患率分别为31.71%(13/41)和27.50%(11/40),发病最少的为5年级罹患率为5.00%(2/40)(见表2)。表2 45例流感病例的班级分布情况
2.1.5 人群分布 在45例病例中,发病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3岁;男性发病20例,女性发病25例,男女之比为1:1.25;发病全为学生,教职工无病例发生。
2.2 临床特征分析 病例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全身酸痛,个别有腹痛腹泻。具体比例为:发热、咳嗽、流涕、全身酸痛45例(100%),头痛30例(66.67%),咽痛17例(37.78%),腹痛、腹泻2例(4.44%)。文学论文发表
2.3 实验室检测 5月25日采集新病例(发病3天内具有发热伴咳嗽或咽痛症状的病例)咽拭子标本4份送邵阳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检测,结果4份标本全为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
2.4 X线胸片检查 对10例症状较重的病例进行了X线胸片检查,其中4例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
2.5 发病与通风的关系 一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的教室位于学校的左侧,前后及左侧都靠近山,山高于教室,通风差,病毒易于沉降,学生接触,相互传播,罹患率为29.63% (24/81),而其他4个班级的教室位于学校的正中和右侧,通风良好,罹患率为13.44%(21/157),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4.95,P<0.05)。
2.6 发病与洗手的关系 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对学生的卫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检查了手的卫生,有70.58%(168/238)的学生无洗手或偶尔洗手的习惯,更无饭前便后或作业后洗手的习惯,手的卫生普遍较差;14名教职工有经常洗手的习惯,故无病例发生;在学生中,不洗手或偶尔洗手者罹患率为23.21% (39/168),经常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作业后洗手者罹患率为8.57%(6/70),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 lt;0.05)。
2.7 控制措施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针对本次疫情主要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1)对45例病人送至蔡锷乡卫生院隔离治疗,直至完全治愈才恢复上学;(2)对教室内的课桌椅、凳子、墙壁、窗户、门把手、栏杆、空气及外环境都进行了彻底消毒,同时对手进行经常消毒;(3)全校师生都进行了口服板蓝根和抗病毒口服液,连服5天;(4)教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5)加强健教工作,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我防病意识。
3 讨论
这是一起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爆发,传染来源不清,总罹患率为17.86%;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13岁,男女之比为1:1.25。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通风有关,通风不良的班罹患率较高为29.63%,通风良好的班罹患率为13.44%;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4.95,P<0.05);二是与洗手有关,不洗手或偶尔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23. 21%,经常洗手的学生罹患率为8.57%,两者罹患率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91,P<0.05)。因此,学校的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和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学校是人员高度聚集的场所,也是爆发疫情频发的场所,应高度重视学校的防病工作。笔者建议:(1)各学校领导及卫生管理人员应加强传染病报告的意识;(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传染病管理工作,在学校发现有聚集性异常增多病例时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机构;(3)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4)要加强对学校的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搞好周围环境卫生,保持教室内整洁;(5)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防止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6)在群众知情自愿的前提下,适当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7)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8)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学生养成经常洗手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防病意识;(9)各级疾控机构要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文学论文发表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2-65.
2 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汇编.200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