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不见得比研究生差
博导真牛X 两年不到共发表5篇SCI文章
根据新闻报道,天津的博士导师,其实还没有自己的博士生。甚至还没有正式公开任何的课程。但是作为一名助教的教师辅导了几名并不十分拔尖的本科生。却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的高水平的论文。
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不见得比研究生差
说起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件事,出生于1984年的焦魁笑言,这首先得益于自己上学比别人早一年,而且小学是五年制。高二时,在父母的支持下,他出国留学,先后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和滑铁卢大学取得了本硕博学位。
毕业后,在导师的建议下,他应聘到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在一年后经过选聘成为硕士生导师,“我是经过两年的努力,达到了天大对于博士生导师的所有硬件标准后,才在今年夏天通过选聘成为博导的。”
“在国外读大三时我就进入课题组了。导师是我后来的硕士生导师周彪老师。他对我很好,像带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带我。大四时,他带着我‘做了点东西’,然后告诉我可以写文章了。”经过导师的多次指导修改,焦魁的两篇文章都发表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上,并被其他研究者引用了上百次。尽管当时并没有预料到这两篇文章在后来求职时给他“加了不少分”,但这样的经历的确给了他做科研的信心和兴趣。
焦魁说,他的博士生导师李献国老师也认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不见得比硕士生和博士生差,并支持他带本科生做科研。
一共带8名本科生 7人选择继续深造
在焦魁看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比发表论文重要得多。“最开始,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要发表论文。”焦魁说,2011年回国后,按照天大对新聘教师的规定,他并没有立即给学生上课,而是以“助课”的身份帮助其他老师在课下辅导本科生。
“正是因为这个身份,我和本科生相处得很好,几乎成了他们‘班主任’。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特别能干,做事很踏实,而且我们感情处得特别好。我就问他们愿不愿意和我一起做点事,孩子们很爽快地答应了。”焦魁说,于是他找来8个学生,把他们分成4个小组,给了不同的科研方向,“其实我并没有给他们特别难的题目,但这些题目都比较新颖,而且我自己又有些基础,便于孩子们上手,我指导起来也得心应手。”
一年之后,学生们的科研有了进展,这时,焦魁告诉大家:“可以写文章了。”学生们问:“用英文还是中文?”焦魁说:“英文吧。”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几个学生便真的用英文写起了论文。
“不只是英文的语法问题,其实从图的规范性到文章的逻辑关系,仅大改就进行了好几遍。改的过程也很辛苦,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个学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5篇SCI论文。”焦魁说,这也给了学生们继续做科研的信心。今年,这8名学生都毕业了,其中有7个人选择了继续深造,“我当时并没有选‘尖子生’,好几个学生的硕士都是自己考的。”
“我其实并不鼓励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尤其是将发表论文作为科研的目的。当时这几名本科生和我一起做科研,目的也很单纯,仅仅是想锻炼一下而已,做的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焦魁认为,功利性不强恰恰是这些本科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原因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