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及对策探究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1464)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阶段的工作重点已经由过去的数量上的扩张转到了内部质量的建设上来,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这既是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其实现内涵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及行业企业服务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为了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就必须建立起一套符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作为高质量教学工作的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有效的反馈渠道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整改,还可以监控到整改的措施是否到位、整改的效果是否良好,从而改变原来的评价滞后、整改监督不力等现象,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1.首先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缺失。从学生相关的指标和数据上来看,每学期只有期末成绩,而少了整个教育过程的相关数据采集,在学生评教环节中往往是每学期末的时候集中对任课老师进行测评,而不能及时体现出每节课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对教学过程中的动态整握不够。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这一门课程的开设是不能重复进行的,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做不到及时整改,不能及时调整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就意味着一直存在,并无法进行弥补。
2.教学质量的评价偏重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测评,对教学准备工作如教案的编写、试卷出题、改卷质量等教学情况检查比较多,而对于教学主体之一的学生评价还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接受程度等体验的评价却很少。
3.评价体系相对比较单一。高职教育应该本着“开门办学”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因此评价体系也应引入“社会化”、“市场化”作为其评价标准。现有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基本还是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没有引入市场、行业对其进行评价,这样相对单一的评价主体就无法客观地体现高职教育效果的优劣。只有充分重视社会评价,如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及在相关行业中的社会认可度等。
从社会评价中才能真实反映出高职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是否相符、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
4.教学质量评价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够,对教学准备工作的检查、学期试卷查阅等还都主要是通过纸质档案的形式进行,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管理的功能还不太完善,因此在信息的公开、查询方面都有着诸多的不便,不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查询需要的信息。
二、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标准
有些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的时候,就是简单地在参考本科院校基础上进行了简化,降低了教学要求来制定出本校的教学标准。高职教学不是低质量的本科教学,而应该是偏重于职业技术的教育,因此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在制定标准时应该体现出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从事相应的职业岗位时,所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的需要达到的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定位和规划,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并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了解本校的优势和短板,找到自己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逐步提高学校的教学标准,从而达到提升办学质量的目的。
三、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监控机制1.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更偏重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这样才能及时纠正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建立一套从教学计划、教学准备工作、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平时检测到期末检测和学期教学质量分析整个过程的质量评价体系,能够监控教与学的全过程。
除了我们常规的期初检查教师教学计划、教案的准备情况外,首先我们还应定期监控教师教学进度的执行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按期完成,避免不按教学计划授课、期末前仓促地把剩余教学内容全部讲完的情况,保证教学效果。其次我们要维护课表的严肃性,杜绝随意调课的现象,严格调停课手续;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每学期进行一次测评,而是应该畅通学生网上测评渠道,随时让学生能够把教学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课堂教学效果、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情况能够及时反映,让教师能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促进教学上的改进,促进教师的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也应涵盖理论教学平时章节检测情况,落实章节测试这个环节,测试成绩有登记,使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及时找出解决办法和补救措施。
期末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应涵盖教学实施状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结合学生成绩分析考试命题等情况、教与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等。有些学校存在老师写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时,思想上不重视,有应付的心理,直接复制粘贴其他课程的或是复制上年的分析报告,不和学生成绩相结合,不从数据出发进行统计和提炼问题,那么分析报告也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无法准确分析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指明改进的方向。因此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不能由每个老师一交了之,从此就被放进档案柜束之高阁,而应该引起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在教研活动中把质量分析报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相同专业、相同年级、相近课程中分别统计出全面的数据,结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适合不同基础的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有实际操作性的改进措施。
2.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更应体现出本校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大学教育相比,“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其重要特征,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是否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高职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教育专业竞争力所在。
但是,高职专业的发展现状和相关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不紧密,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其结果就是近几年来高职音乐类专业的生源缺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就业率较低。广大高职院校则自觉将这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办学成果的标准,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较高的就业率。
高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的结构性矛盾,使其毕业生比起制造业技能类高职来说,就业率低和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不对的现象比较普遍。在我们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几所中职学校合并后升格建成的,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的建设、以及办学经费的建设上远远不如本科院校,如果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去寻求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那么将对优质生源失去其吸引力,并且会进一步制约学校的发展。
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现实,冷静应对,遵循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优化资源配置,致力于强化高职音乐类专业的内涵建设,扬长避短,苦练内功,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工夫,打造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都比较的单一,评价指标中往往对实验实训的场地面积、实验设备的价值、实验室的利用率这些进行衡量,按照教育部有关标准进行建设,而对实践内容的设计是否贴近行业标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等却因没有统一的标准流于形式。
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应该追求零缺陷零次品的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实用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出有关质量主体如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创业就业全覆盖的目标及计划,并且在执行过程能够通过动态数据来发现问题并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找到改进的方法,最后再落实到整改行动上来。本项目力求找到由原来的事后总结到即时整改的一条途径,从而更好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往往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被评价对象,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这种评价体系比较封闭,往往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如考试等评价活动一般由老师发起组织,学生只是去被动地听从和接受,因为主动权不在学生手里,因此往往激发不出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校内部评价的单一评价主体结构,引入市场、行业对接岗位标准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对学生效果进行的评价,这些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调整,能够充分调动评价对象的积极性。
在这种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的主体多元化,由教师一人担任教学评价的主体发展多元主体,聘请行业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主动去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工作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调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制定学习阶段性目标,定时去检查自己学生效果的达成度,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对老师教学的建议,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家校联合,使老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给我们的教学质量评价带来了更便捷、更高速的便利,也补弥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实时地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也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利于教学活动的及时诊断与整改。但是,不同的学校的评价软件也应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别的学校现成的评价体系的软件拿来使用,还应该结合本校教学特点,设计更适合本校的教学评价软件。
总之,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各高校通过内部质量的监控,采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即时发生的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从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大的、社会认可度更高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