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生的无奈与悲剧的结语
【摘要】现代文学处于一个缔造悲剧的时代,人的“生存”是无奈的。正是这种生存的无奈使人的生存陷入到无法逃离的困境之中。中国现代小说以犀利的笔触展现了这群小人物的存生际遇与悲剧的命运。
【关键词】生存;死亡;生命;悲剧主题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每个人的死法不同,每个生命体死亡的意义也不同,为生存而死的一群在困境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或为难以维持的生计而疲于奔命,或为爱欲的失落而苦闷彷徨,或为封建伦理的压迫而走向精神希望幻灭……他们以自身不同的死亡构成了生命多元的终结形式,而死亡也以生命终结的意义构筑了这现实生存无法摆脱的困境。
一、“困境的挣扎”
文学作品的死亡主角是一群身陷生存困境的痛苦的挣扎者。他们在社会死亡的悲剧中挣扎着,为生计奔波,寄希望于社会又不断失落,构筑了社会底层的小生产者人性失落的悲剧以及灰暗家庭陨落的悲剧。挣扎中,懦弱生病的元素缺少生命活力却又充满生活渴望。他们无力改变这黑暗的现实而走进庸常的灰生活,他们的生命一天天地在黑暗中沉下去,在这种黑幕与挣扎具存的同时已经看不到新的转机,于是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的结局。小说《寒夜》以平淡忧郁的笔墨,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写出了在寒冷的时代普通人生的困窘和小人物汪文宣的命运:平静而烦琐,压抑而绝望。他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人。小说暗示了他昔日的意气风发,当年他也是一个富于启蒙精神的五四青年,他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改造社会,这是一种典型的五四时期的教育救国的倪焕之式理想;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高度敏感,总是对外界充满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与猜测。可以说,生活在继续着,痛苦继续着,而且不停地增加。生的痛苦折磨的汪文宣无法摆脱,在无奈之际,他只有选择死亡,来结束这段痛苦的人生。于是在那个凄冷的寒夜,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汪文宣在这种性格的形成具有个体生命史的深层原因,但抗战后期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强大心理压力却无疑是促使他的心理情绪充分呈现并发生畸变的外在契机。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汪文宣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萧红在《呼兰河传》中,通过简单、重复却充满感情色彩的短句子,构筑了一个天真无邪的“死亡”叙述视角,作品中“死亡”的一系列人物也是生存困境中无力的一群“挣扎者”,他们以诗意的格调埋葬了自己悲苦的人生。在社会语义上,文本中这种“死亡”是现实的产物,苦难的重压使人无法谋得生存,汪家不过是普通民众千万家庭的一个缩影罢了,汪家的日渐艰难导致了家庭的灭亡,社会的死亡。可以说,小说中人物的生命的死亡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乱世中平常家庭的大门,将被物质精神的双重贫乏挤压的平常人的无望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生命的解脱”
其次,“死亡”确实在爱情悲剧中扮演了一个解脱者的角色。殉爱者可以无所畏惧地喝下了“毒酒”,为了爱情陨身殉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再所不惜。爱欲不得的失落和生存的痛苦使他们从死亡中获得了解脱。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为爱而死的例子比比皆是:鸣凤死了,她为了保全自己心底的那一份真纯的爱情而投湖自尽;子君也死了,她曾为自己的爱情积极抗争过,但无济于事,只能郁郁而终。她身上流溢出无尽的悲哀,无穷的忧思,也有美丽事物消亡的深深无奈。作为“爱”的牺牲品,人生是悲剧的,“死”仅仅是一种无言的“反抗”,而丁玲笔下的莎菲就不同了。莎菲在作品中也是为爱而死,但是一种完全的自主与自由的选择性的死亡自觉,面对社会和时代,莎菲无力改变,她只有以自己的死来铭记这一个时代的悲剧,用死亡的巨大代价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并发出了心底的希冀和呼唤。莎菲选择“悄悄地死”虽然没有形成既定事实,但却体现了她人生的勇气,她是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旧礼教的叛逆者,也是青年女子在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小说《边城》也以唯美的格调演绎了一场凄美之死的爱情悲剧。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女孩子的母亲,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两人演绎一同赴死的悲剧,翠翠的命运依然是为爱而死的悲剧,她得到了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爱,但天保不幸遇难,傩送也不知去向。“死亡”让人不愿面对但却是爱情冲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人类渴望朴素文明与排斥现代“文明”的冲突中, “殉爱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颤栗的迷惘,哀怨的调子,死一般的沉寂,一切美丽终将转瞬消失。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三、“悲跄的殉道”
文学主角的死亡还表现为一群封建伦理压迫下的“殉道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体系,这些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生存无疑是一种深重的压迫,于是人性的生存与封建伦理的重压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抗,对抗所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结局,胜利将使生存就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反之“人”就将成为这场抗争中的牺牲品,成为为封建伦理道德殉命的“殉道者”。作品《金锁记》在沉重的悲剧气氛中,显示了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火辣辣的生命曹七巧,在错配门户的机缘中,她以尊严和情欲作为代价,殉了阴沉沉的名分与礼防。作品以主人公凋零变态的生命形式,展示了曹七巧这个“殉道者”,以尖刻和粗俗来开辟生命、以阴郁畸形的卑劣建构苦闷与失落的全过程,以致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而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依然是一个旧礼教的牺牲品,她在恐怖的痛苦中死去。在这里,“鲁迅借助仪式来描写死亡,死亡因为仪式而揭开了日常遮蔽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尖锐性。”1鲁四老爷家的祭祖仪式彻底击跨了祥林嫂最后的精神防线,使她成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一个在祝福仪式时间内死去的一个“谬种”。《家》中难产而死的瑞珏也是为了传统里“血光之灾”的说法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们都是时代挣扎中悲剧的结语,从她们的“死”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张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M],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
[2]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关键词】生存;死亡;生命;悲剧主题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每个人的死法不同,每个生命体死亡的意义也不同,为生存而死的一群在困境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或为难以维持的生计而疲于奔命,或为爱欲的失落而苦闷彷徨,或为封建伦理的压迫而走向精神希望幻灭……他们以自身不同的死亡构成了生命多元的终结形式,而死亡也以生命终结的意义构筑了这现实生存无法摆脱的困境。
一、“困境的挣扎”
文学作品的死亡主角是一群身陷生存困境的痛苦的挣扎者。他们在社会死亡的悲剧中挣扎着,为生计奔波,寄希望于社会又不断失落,构筑了社会底层的小生产者人性失落的悲剧以及灰暗家庭陨落的悲剧。挣扎中,懦弱生病的元素缺少生命活力却又充满生活渴望。他们无力改变这黑暗的现实而走进庸常的灰生活,他们的生命一天天地在黑暗中沉下去,在这种黑幕与挣扎具存的同时已经看不到新的转机,于是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的结局。小说《寒夜》以平淡忧郁的笔墨,通过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写出了在寒冷的时代普通人生的困窘和小人物汪文宣的命运:平静而烦琐,压抑而绝望。他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人。小说暗示了他昔日的意气风发,当年他也是一个富于启蒙精神的五四青年,他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改造社会,这是一种典型的五四时期的教育救国的倪焕之式理想;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高度敏感,总是对外界充满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与猜测。可以说,生活在继续着,痛苦继续着,而且不停地增加。生的痛苦折磨的汪文宣无法摆脱,在无奈之际,他只有选择死亡,来结束这段痛苦的人生。于是在那个凄冷的寒夜,他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汪文宣在这种性格的形成具有个体生命史的深层原因,但抗战后期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强大心理压力却无疑是促使他的心理情绪充分呈现并发生畸变的外在契机。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汪文宣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萧红在《呼兰河传》中,通过简单、重复却充满感情色彩的短句子,构筑了一个天真无邪的“死亡”叙述视角,作品中“死亡”的一系列人物也是生存困境中无力的一群“挣扎者”,他们以诗意的格调埋葬了自己悲苦的人生。在社会语义上,文本中这种“死亡”是现实的产物,苦难的重压使人无法谋得生存,汪家不过是普通民众千万家庭的一个缩影罢了,汪家的日渐艰难导致了家庭的灭亡,社会的死亡。可以说,小说中人物的生命的死亡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乱世中平常家庭的大门,将被物质精神的双重贫乏挤压的平常人的无望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生命的解脱”
其次,“死亡”确实在爱情悲剧中扮演了一个解脱者的角色。殉爱者可以无所畏惧地喝下了“毒酒”,为了爱情陨身殉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再所不惜。爱欲不得的失落和生存的痛苦使他们从死亡中获得了解脱。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为爱而死的例子比比皆是:鸣凤死了,她为了保全自己心底的那一份真纯的爱情而投湖自尽;子君也死了,她曾为自己的爱情积极抗争过,但无济于事,只能郁郁而终。她身上流溢出无尽的悲哀,无穷的忧思,也有美丽事物消亡的深深无奈。作为“爱”的牺牲品,人生是悲剧的,“死”仅仅是一种无言的“反抗”,而丁玲笔下的莎菲就不同了。莎菲在作品中也是为爱而死,但是一种完全的自主与自由的选择性的死亡自觉,面对社会和时代,莎菲无力改变,她只有以自己的死来铭记这一个时代的悲剧,用死亡的巨大代价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并发出了心底的希冀和呼唤。莎菲选择“悄悄地死”虽然没有形成既定事实,但却体现了她人生的勇气,她是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是旧礼教的叛逆者,也是青年女子在矛盾心理的代表者。小说《边城》也以唯美的格调演绎了一场凄美之死的爱情悲剧。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女孩子的母亲,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两人演绎一同赴死的悲剧,翠翠的命运依然是为爱而死的悲剧,她得到了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爱,但天保不幸遇难,傩送也不知去向。“死亡”让人不愿面对但却是爱情冲突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人类渴望朴素文明与排斥现代“文明”的冲突中, “殉爱者”陷入了深深的矛盾,颤栗的迷惘,哀怨的调子,死一般的沉寂,一切美丽终将转瞬消失。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三、“悲跄的殉道”
文学主角的死亡还表现为一群封建伦理压迫下的“殉道者”。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一整套封建专制体系,这些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对现代社会中人性的生存无疑是一种深重的压迫,于是人性的生存与封建伦理的重压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抗,对抗所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结局,胜利将使生存就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反之“人”就将成为这场抗争中的牺牲品,成为为封建伦理道德殉命的“殉道者”。作品《金锁记》在沉重的悲剧气氛中,显示了一个来自下层社会的火辣辣的生命曹七巧,在错配门户的机缘中,她以尊严和情欲作为代价,殉了阴沉沉的名分与礼防。作品以主人公凋零变态的生命形式,展示了曹七巧这个“殉道者”,以尖刻和粗俗来开辟生命、以阴郁畸形的卑劣建构苦闷与失落的全过程,以致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而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依然是一个旧礼教的牺牲品,她在恐怖的痛苦中死去。在这里,“鲁迅借助仪式来描写死亡,死亡因为仪式而揭开了日常遮蔽的部分,具有独特的尖锐性。”1鲁四老爷家的祭祖仪式彻底击跨了祥林嫂最后的精神防线,使她成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一个在祝福仪式时间内死去的一个“谬种”。《家》中难产而死的瑞珏也是为了传统里“血光之灾”的说法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们都是时代挣扎中悲剧的结语,从她们的“死”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刘复生、张宏:《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 [M],蓝天出版社,2004年版。
[2] 鲁迅:《鲁迅小说全集》 [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发表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