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哲学论文 >> 哲学其它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试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

热度0票  浏览167次 时间:2010年9月14日 10:51
 论文摘要: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下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保安族族源成分复杂,加之其居住地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保安族在与兄弟民族间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保安族世代传承和延续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习俗无疑是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描述保安族的婚礼过程,简要分析这种婚俗形式的构成,进而揭示保安族婚俗及其民俗构成在保安族社会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婚礼过程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教规不允许和非穆斯林通婚。所以,保安族传统的婚姻一般是由媒人牵线,父母包办。结婚后,女方不得提出离婚,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子手里。离婚后的妇女对再婚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婚姻法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安族的婚姻习俗和观念形态较以往已有改变。但仍保留了保安族婚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特质。这就使得保安族婚俗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当代婚礼的特点。 
  (一)说媒订亲。众所周知,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消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说现今的保安族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许多青年男女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择偶问题没有决定权,即使一对男女相互心仪已久,也不能私订终身。理性的做法是先禀告父母,父母再托媒人代向另一方求亲。媒人在保安族村落里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一般是本村中年岁较长、德高望重的男女。他们受人之托后,便去女方家征得其父母的意见,如果女方表示同意,媒人继续双向议定男方向女方家“送定茶”之事。若女方收下“定茶”,则表明双方对这段姻缘有了正式的约定,不接受“定茶”或被退回,那就意味着提亲失败。 
  两家正式订亲后,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关于彩礼的数目和内容,男女双方可以通过媒人进行磋商,依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行事。从这一送礼仪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古老的买卖婚的遗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从事牧业生产,劳动力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姑娘出嫁,减少了女方家庭的人力,因而,要通过送彩礼的方式给女方家一定量的财物,对其损失加以补偿。假如女方将彩礼收下,说明他们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下一步等待择定吉庆的日子,举行婚礼了。在未结婚之前,两家既已结成亲家,就免不了礼尚往来。每逢粮食新获,男女双方要互送一些有特色的食品,叫做“尝新面”。在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如“尔德节”来临时,还要相互馈赠礼品,即“送开斋”。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和重视。 
  二、婚礼过程。“保安族的婚礼大多在‘主麻日(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或三、六、九单日(保安族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举行”。婚礼分四个阶段:娶亲、送亲、迎亲和宴席。娶亲当日,以新郎、伴郎、伴娘(习惯中娶亲的伴娘是姐姐,送亲的伴娘以姑姑为先)为主角的亲友组成浩浩荡荡的娶亲队盛装出发,一路兴高采烈奔赴女方家。在媒人的引领下新郎给新娘家族中的长辈们互道“色俩目”问好。随后,娶亲的人上炕人席,新郎和伴郎却必须在炕沿下恭敬从命,等待一个小小仪式。这时,新娘父母当面叫应新郎吩咐:“我们答应你的求婚,并在今天作主将女儿许配与你,一则完成主命,二则将女儿的未来及责任全部交付给你。”意味着女儿从此将以客人的身份往来于娘家。新郎恭敬承领嘱托。接下来是“尼卡哈”仪式。伊斯兰教规定,每一成年的穆斯林都有结婚的义务,这是证婚仪式。这一程序完毕后,小伙子们开始活跃起来,抢红枣、核桃要“羊肉钱”(向娶亲人),拿锅底灰抹新郎的脸面。这是娘嫁嫂子们给新郎的“颜色”,重属恶剧作。一般情况下,新郎有所准备,见势不妙,就会择机而逃。 
  与男方的娶亲队伍相对应,女方也有一个约二十人左右的送亲队。送亲开始,“护送”人员都争先恐后搬运嫁妆。一位年龄较大的妇女手托一个盛五色粮(麦、豆、大米、青稞、小米)的盘子。一手搀扶新娘一边向院外退去,一边朝院内撒五色粮。撒五色粮的目的是辞别娘家时希望将吉祥和幸福留给娘家。出了娘家门,新娘便跨上披红挂绿的高头大马,在送亲队的簇拥下欢天喜地向新郎家“挺进”。 
  迎亲是保安族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也是最能体现保安族婚趣的地方。当新娘的送亲队即将到达新郎家时,却被新郎村上的青年小伙子组成的“人墙”拦住了前进的道路。执意让送亲队将新娘抱进婆家,送亲人也不甘示弱,你推我搡,坚持让娶亲人将新娘骑马送进去。俗话说“好汉打不出村去”,新娘的哥哥或其他兄长只得迅速抱起新娘向新郎家跑去。从表面上看“哥哥抱妹人洞房”有失文雅,这是最能代表保安族婚俗特色的地方,意蕴着妹妹人生阶段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是父母之命终结的地方。 
  保安族的婚宴有“转客”的习俗。送亲客人在新郎家简单用餐后,被请到家族各户去吃饭,以显示新郎的家族势力及内部的团结和睦。“转客”之后,宴席才在新郎家真正开始。“保安族的宴席比较丰盛,也比较讲究。”先上的是“放有冰糖、桂元、葡萄、杏干、茶叶的三炮台盖碗”,再次上的是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接着上油炸馓子系列、糖肉包、花卷馍等面食;最后端来的是“八碗”、一锅子。筵席能充分展示保安族独特食品和热情的待客礼仪。结婚是每个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仪式,是人们人生礼仪的重要阶段,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普遍重视。保安族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提婚、议婚、结婚的不同程序上,保安族独有的经济文化生活特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尝新面”的习俗,“撒五色粮”的仪式以及用马娶亲和古婚俗中赛马的风俗,都体现了保安人对粮食作物和马匹等牲畜的高度重视,表明保安族以农业为主,农牧兼营的生产方式特点。蕴含浓厚人情味的“转客”习俗,不仅显示了保安人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的民族性格,而且展现了该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特色。蛋皮核桃、瓜子、花生等瓜果多种多样,应有尽有;馓子、肉包、花卷馍等食品色香味俱全,其中有不少是保安族有代表性的土特产和民俗小吃。通过新郎、新娘的打扮装饰,我们可以看到保安族的服饰文化特点。另外,按照传统习俗,保安族在娶亲日子里要唱宴席曲,曲调优美抒情,从中可以了解保安人的情感世界。所以说,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婚俗中看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先有婚姻后有家庭。所以,结婚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于是,人们总是在结婚的过程中将自己民族的精神信仰、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以不同的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婚俗是了解和研究一个民族或俗民群体的极为重要的“窗口”,通过它,可以窥见该群体生活状况的基本概貌。 
  二、保安族婚俗的构成 
  “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一种风俗包含一个民俗模式,也即当某种行为变成风俗的时候,也就是行为形成较稳定模式的时候。保安族的婚礼由一系列阶段组成,形成了一套在保安族地方普遍适用的模式。
  一、民俗质。“构成民俗事象的最原初、最基本的质料,简称民俗质”。@保安族的婚礼活动中,所有能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与婚俗有一定关联的事物,都是这一婚俗的民俗质。比如,一颗红枣或核桃,是自然界树木上的一个果实或种子,没有什么民俗意义。但是,它们被保安族人用在婚礼活动中了,便具有了象征爱情和幸福的意义了,因而也就成为婚俗的民俗质了。可以说,凡是婚礼需要的布料、食品、器具、马匹等等,都是婚俗的民俗质。然而,“任何单一的、孤立的民俗质本身不可能成为民俗,只有当两个以上的民俗质相结合,同时显现出一定的民俗含义时,才能构成一个民俗单位,才能被用来传递民俗信息。”保安族婚俗中有“打公公”的习俗。新娘一进院,婆婆、公公就被小伙子们请出来,公公趴在一条板凳边受婆婆的“打”,这一风俗意味着公公必须尊重婆婆了(因为在此以前妇女得不到丈夫的尊重),这里板凳、逗笑声都是与婚俗具有相关性的民俗质。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成为一个婚俗单位,并被人们赋予专门的民俗名称——打公公。多种多样的民俗质是保安族婚俗不可或缺的最起码的因素。这里需要提出的是,构成保安族婚俗的基本质料——民俗质,并不是俗民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的。无庸置疑,民俗质必须与保安人这一俗民群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关联,但更重要的是,这一民俗质必须与特定的民俗活动——婚礼有某种显性或隐性的关系,离开了同结婚这一特定主题的联系,任何材料都不能充当婚礼中的民俗质。比如,一匹活生生的马,当马游离于婚礼之外,与婚礼活动毫无瓜葛时,它仅仅是一匹马,尽管它可能是其它民俗单位、民俗活动的民俗质,但不是婚俗的民俗质。然而,当人们给马披红挂绿,用它来充当迎娶新娘的交通工具时,就成了婚俗中迎亲仪式中的民俗质了。
二、民俗素。具有明确民俗含义的最小民俗单位是民俗素。“民俗单位是整个民俗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有一组表现或鲜明或隐晦的含义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展示形成一个民俗表现形式,传达一个民俗意义或象征一个民俗意义”。㈣保安族完整的婚礼有五个阶段:提亲、娶亲、送亲、迎亲、宴席。每个阶段展开的过程中都有若干个民俗素。第一个阶段中,媒人提亲、送定茶、送彩礼等三种礼仪就是三个民俗素。娶亲时父母配婚、阿訇证婚和要羊肉钱三个民俗素使婚姻获得了三方面的民俗含义:真主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社会认可。新娘撒五色粮也是个很有代表性的民俗素,这里新娘子是该民俗素的实践者和表达者,她把一个个民俗质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民俗的意义单位的民俗素(其意义前面已提到)。当然,作为组成保安族婚俗基本要素的民俗素,有些表现形式是可能变异的,这是由构成民俗素的材料的变化或不同而造成的。比如,订婚时送彩礼仪式,这是个典型的民俗素,是必须有的一个程序。不过,彩礼的内容和价值就会有很大差别,不同时代各有差异,同时代不同经济实力的家庭也不同。解放前,保安族的人们送彩礼时,主要是送些布料、衣服、茶叶之类的东西,数量依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而定。现在,随着保安人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成为彩礼内容的自行车、缝纫机又被彩电、冰箱等更现代化的东西取而代之,而送彩礼的礼仪仍然保持民俗素的单位存在于保安族婚俗之中。民俗素消失的情况,在保安族的婚俗中也是存在的。古俗中,有新娘、新郎两家小伙子赛马的习俗,现已失传。不可否认,外来民俗素的直接传人,有意引进或潜移默化地吸收对保安族婚俗现状和发展趋势都有着重要影响力,这与保安族的来源和形成的复杂性有关。根据有关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推论,保安族是以蒙古民族为主,融合了汉、土、回、藏等民族成分而形成的一个民族,他们与当地的各民族长期往来,文化上、精神上相互影响和融合是必然的,表现在婚姻上,保安族古婚俗在形式上与汉族古代的“六礼”基本一样,内容上则以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当今社会,现代西方婚姻形式对包括保安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传统婚姻习俗的冲击十分明显。 
  最后,看保安族的结婚民俗链。乌丙安先生说:“‘民俗链’完全可以概括若干民俗素联结,排列构成的一连串密切相关的民俗组合关系”。保安族婚礼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做一个婚俗链。婚俗中所有的民俗素严格按一定的时间顺序依次出现,彼此密切联系,环环相扣,结成为“链”的组成关系。有关民俗素先后出现的顺序是:A提亲;B送定茶;C送彩礼;D择吉日(举行婚礼的时间);E娶亲;F证婚活动;G送亲;H迎亲;I哥哥抱妹人洞房;J‘亮嫁妆”;K“转客”(又称叫客);L吃宴席。以上民俗素排列组合成有序的线性结婚民俗链。这就是当今保安族人结婚时普遍套用的婚俗链。在这个婚俗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发散”出蕴含喜庆祥瑞、幸福美满意义的民俗素,保安族人就是这样用这个有规则的婚姻民俗链来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婚俗生活的。“民俗链在民俗传承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并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它在特定的民俗情境下往往是常变的。”与此相适应,保安族婚礼中的民俗链具有稳定性和调适性的双重特征。一方面保安族婚俗是保安族人世世代代集体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文化,它的变化是缓慢的,往往滞后于保安人现实生活上的重大变革。另一方面,大量创新物质产品涌进保安人的生活世界,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充实保安人的心灵空间,拓展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得保安族婚俗中的基本质料和基本单位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新变化。民俗质和民俗素的变更,必将促使婚俗民俗链进行自我调节,重新建构,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运行。当代保安族婚俗既大致遵循传统的仪式程序,又追求现代时尚潮流,这是保安人既强调传统又重建自我的结果。 
  三、小结 
  通过对当代保安族婚俗及其民俗构成的浅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保安族的婚礼活动作为一种生活文化现象,它之所以成为全体保安族人共同遵循的民俗,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已以婚俗链的形式类型化、模式化,成为保安人生活文化的结晶。生活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动态或流动的文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生活文化的积淀将愈来愈深厚,更加趋向科学化和理智化。也即生活文化会跟随着历史的进程世代传承,永不停息。那么,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也同其他民族的一样,在暂时性稳定和永恒性发展中存在于保安族的生活实践中。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TAG: 保安族 婚俗 民俗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