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不同年龄脑力劳动者体育锻炼及健康现状调查分析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测量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商学院2004级362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进行了四年跟踪测试。结果发现: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四年中总体上表现为从“高起点”向“低收尾”发展的趋势;2)一、二年级“三自主选项课”的教学改革、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体育课程考核等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到了三、四年级时,课程体育要求过低、学生锻炼时间减少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过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4)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的人群主要由营养不良与肥胖学生组成,所占比例达到75%,而在采用即将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不迭标人群进一步扩大,由于耐力素质“不达标”而导致体质健康“不迭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高达76.56%。
论文关键词:体质;健康;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健康况。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体能素质有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两高两低”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光体育运动”等一系列活动。本研究对大学生四年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跟踪研究,以期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主性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标准》推进策略等提供弹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年来苏州火学商学院2004年362名大学生(男140人,女222人)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发展变化走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询与本研究有关的专著和论文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材料和科学依据。
1.2.2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与2000年全国大学生指标进行显著性比较。
1.2.3测试项目与方法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苏州大学商学院2004级362名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坐位体前屈(男)、仰卧起坐(女)进行了测试与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四年来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变化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四年中总体上表现为:从“高起点”到“低收尾”的发展变化趋势
“高起点”即在一、二年级时,学生的生理机能(女生)、身体素质处于高于全国指标,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低收尾”即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开始迅速下滑,而耐力素质从二年级就开始下滑,到了四年级,学生的立定跳远、耐力素质以及男生的生理机能低于全国水平,并具有显著性差异。
2.1.1身体形态变化
身高与体重是反映人体发育的程度、身体匀称度以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男生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0.5厘米,体重增长0.9公斤;而女生两项指标增长缓慢,身体发育趋于平衡,但平均指标都高于全国。②与2000年全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身高指标方面,学生在一年级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体重指标方面,男女生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大学生,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BIM指数方面,男女生都高于全国大学生,男生四年中都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女生在一、二年级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到了三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到了四年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随着学年的增长,男生的身高、体重、BIM指数稳步增长;女生身高缓慢增长,体重略在下降,使BIM指数逐渐下降。
2.1.2生理机能变化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容易受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胸围等因素影响,通常采用肺活量指数来评价人体机能。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在肺活量方面,男女生四年的平均肺活量都高于全国指标,除了男生在一年级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学年中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②在肺活量指数方面,男生在四年中都低于全国水平,并在三、四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女生则相反,高于全国水平,并在一、二年级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三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随着学年的增长,男生的肺活量在二、四年级出现两个小高峰,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女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2.1.3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在立定跳远项目中,男女生在一、二年级时高于全国水平,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时低于全国水平,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②在耐力跑的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项目中,一、二年级时高于全国水平,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时低于全国水平,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③在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中,四年来都高于全国水平,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④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在立定跳远、耐力跑中,一、二年级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随着学制的增长,从二年级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三、四年级时下降到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在二年级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但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指标。
2.2对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高起点、低收尾”的现象分析
2.2.1造成“高起点”现象分析
2.2.1.1“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增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根据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项目、上课时间、上课教师。从商学院两次选课的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2.54%,“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客观上促使学生上好体育课,认真参与课外锻炼,以至93.92%的同学在立定跳远、86.74%的同学在耐力跑、62.98%的同学在坐位体前屈与仰卧起坐的“二选一”项目中获得了四年中的最好成绩(见表3),确实增进了学生的健康水平。
2.2.1.2将课外俱乐部活动纳入课程体育考核,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程中,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校园一卡通”与“网络管理系统”对课外俱乐部活动进行管理与考核,在考核中,学校制定两个最低标准,即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至少活动30分钟,如果学生每周没有完成活动的有效记录,缺少一次扣2分,直到扣完20分为止。对2004级商学院学生课外俱乐部活动网络管理系统的查询发现,在一年级时学生每周平均活动次数达到2.45次,到了二年级每周平均活动2.31次,这些记录不包含参加非俱乐部活动,比如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体育竞赛等。学校要实现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必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运动参与目标”这一课程难点就会因此而得以解决¨。这表明课外俱乐部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终身锻炼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
2.2.1.3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课程体育考核,促使学校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量与评价实质上只是一种测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是对学会业余身体锻炼结果的检验,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励学生自觉地、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它是通过测试和评价结果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从《标准》和体育课程的关系来看,虽然其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以《标准》测试内容代替课程内容和性质。
学校一、二年级的公共体育课程规定“《学体质健康标准》的总分占第二学期体育成绩的3%”,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总分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生、奖学金评选”的规定,这些规定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必须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够得到高分,获得体育学分,以及获得参加奖学金、三好生评定的机会,享受体育课程带来的附加功能。
2.2.2造成“低收尾”现象分析
2.2.2.1课程体育要求过低
到了三、四年级时,学生的课程体育由课外俱乐部(20%)与体质健康标准(80%)构成,并且每学年只有0.5学分。学生在一学期中,只要完成lO次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有效记录,可以得到20分,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要获得5O分,课程体育就可以得到6o分,从而课程体育的学分就可以轻松获得。
2.2.2.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标准过低
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原本是想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较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及格,只要参加测试就能够得到最低50分,而正常体重的学生可以得到58分。在男生(坐位体前屈)、女生(仰卧起坐)的测试中,学生平均成绩虽然逐年下降,但在三、四年级仍然高于全国水平,并有35%以上学生达到本人四年来最好成绩(详见表3),这表明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达标,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2.2.2.3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过少
到了三、四年级时,学生由于忙于考研、考证、考公务员、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找工作等,致使俱乐部活动中“代刷卡”、“应付活动”的现象增多,从而使有限课外锻炼的效果打折扣。调查结果显示,到了三年级时学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只有1.12次,而到了四年级时下降到0.68次,学生课余锻炼时间明显减少,这是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2.3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现象分析
2.3.1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现象的分析
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四年过程中,只有8人(女生3人,男生5人)“不达标”,女生是由于体重较低(2人)和营养不良(1人),而男生是由于肥胖(5人),这表明“不达标”的人群主要是身体瘦弱与肥胖学生组成,这与刘成等人在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研究中发现“大约有5%左右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成绩或《标准》成绩未达到相关规定而不能毕业或不能获得学士学位,而这部分学生中8o%以上是体质肥胖或瘦弱者”的结果相一致。
2.3.2在即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现象的分析
从表4统计结果来看:①“不达标”的人数逐年增加,一年级的5.52%上升到四年级的41.16%。②在“不达标”人群中,因耐力素质“不达标”人数也逐年增加,由一年级的55%上升到四年级的71.14%。③在“不达标”人群中,身体处于肥胖与超重状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幅度不大,但是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最好状态的一、二年级时,因肥胖与超重所占比重达44%~65%,而男生高达8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虽然增加了选测项目,修改了测试项目的权重,提高了评分标准,对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特别规定了“1000米(男)、800米(女)、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计为不及格,该学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最高为59分,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Ⅲ”的新标准,这给超重与肥胖以及耐力素质比较差的大学生能否“达标”、“毕业”带来严峻考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在学年增长的过程中,男生的身高、体重、BIM指数稳步增长;而女生身高缓慢增长,体重略有下降,BIM指数逐渐下降。
3.1.2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在学年增长的过程中,男生的肺活量在二、四年级出现两个小高峰,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女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指数均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3.1.3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立定跳远、耐力跑中,由一、二年级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随着学制的增长,从二年级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三、四年级时下降到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在二年级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但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指标。
3.1.4“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课程体育考核等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形成“高起点”现象。而到了三、四年级时,课程体育的要求过低、学生锻炼时间的减少,这是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形成“低收尾”现象。
3.1.5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的人群主要由身体瘦弱与肥胖学生组成。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价,“不达标”人数逐年增加,而在“不达标”人群中,由于耐力素质“不达标”导致体质健康“不达标”所占比例在55%以上。
3.2建议
3.2.1在课程体育改革过程中,基于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事实,进一步加强课外俱乐部管理与考核工作,在考核中提高每周活动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二次,并将考核周数增加到15周,使课外俱乐部活动制度与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相结合,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2.2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针对学生的耐力素质比较差的事实,增加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时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锻炼;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开展特殊教育与运动处方研究,确实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