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课程思政”视阈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热度0票  浏览47次 时间:2021年10月13日 15:03
(辽宁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鞍山 114051)摘 要: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通过协同育人来达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构建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格局,进而发挥教师队伍的协同育人整体功能,使知识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在“德育为本,立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国高校对思政教育愈发重视,大思政队伍建设如火如荼。但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远未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人为割裂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应对思政教育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解决“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的积极尝试,是对“课程”和“思政”的有效融合。
一、“大思政”格局与“协同育人”的内涵解析
1、“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大背景下,变革原来专业课、思政课等课程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育人模式,提出要整合包括专业课、思政课、公选课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挖掘思政元素,加强育人效果。通过“课程思政”,打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困境。
2、“协同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的含义是指在高等院校中,各个部门作为下面的一个小系统,互相配合,相互协作,通过不同层级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一次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对于协同育人,首先就要认识系统与人的具体含义,只有认识到协同育人的本质才能使专业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实践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3、“协同育人”模式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如何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是当前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一个根本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但又有不同侧重。高校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而课程思政则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育人的理念,而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贯彻中央关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的行要求,需要防止将二者割裂开来的两张皮现象:过去是专业课认为思政育人那是思政课的事,与专业课本身没有关系,甚至逆向逆行;今天还要防止认为课程思政是专业学院的事,与马院思政课没有关系的认识误区。[1]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体现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担负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课程面最广、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着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二者的共同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过去人们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课程主要进行知识教育,因而造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不仅无法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难以发挥思政课程的理论与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只有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才能形成“合力”。推进“课程思政”
不仅对专业课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同时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的提高,而且特别突出要坚持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防止出现“迎合化”、“中性化”、“自由化”、“娱乐化”等问题。
“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注重于思想价值引领方面,强调在各类各门课程(包括思政课、专业课和通识课)中增强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和文化认同;而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更加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主要强调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促使其形成“四个自信”。不能将“课程思政”等同于“专业课程思政”,也不能等同于“思政课程”。应当着力解决专业课程思政化和思政课程通识化的倾向。专业课是学生未来安身立命的本钱,我们推进课程思政体现了在专业课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育人的功能,但绝不是要违背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把专业课上成了一门思政课;当然,思政课教学中也不能离开知识的元素和载体,否则就会将思政课搞成空洞的说教。推进“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课程都要承担立德树人的功能,但是如果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出现了上述倾向,那么,“课程思政”就走歪了。强调其他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就是要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使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共同体。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完善路径
1、多元协同: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在内的多主体参与的育人机制
首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机会。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上尚未成型,可以为专业课教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期开展相关思政培训。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习相关知识,一对一进行交流沟通,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掌握思政相关知识。同时,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下,思政工作者也要密切地关注专业课教师,引导专业课教师解决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还可以通过开办宣传教育的方式,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职业道德。
其次,将教育管理渗透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中。对于教育管理者要为专业教师做好榜样,起到示范的作用,时刻将“以德育人”放在管理的前卫。也要不断地学习并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地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刻为专业教师做好榜样。在管理中也要以政治理论为基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2、过程协同:创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制度体系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整个过程中要建立连贯的协同育人机制,针对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入职后各个阶段建立育人机制,保证机制的协同一致性,使其成为整体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创新教育方法,教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采取小组讨论、开展小型辩论赛、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并在解答学生困惑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抓住时机开展思政教育。
建立协同效应评价体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评价模式,探索构建包括学生在内的多元评价模式,实现协同的过程控制;探索构建包括客观效果和主观满意度在内的多维评价,实现协同机制的全面评价。学校层面在实施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模式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学校考评机制,以此作为激励和约束思政教育两支队伍的准绳。
3、系统协同:整合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的场域和平台
首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场域。建立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两者间的信息畅通渠道,将两支队伍各自掌握的学生信息系统性整合,协同好线上、线下关系,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学生思想动态交流机制,使专业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共享学生思想状况、社会实践情况、专业学习状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实现双向交流,提升协同育人实效。[2]
其次,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不断拓宽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的协同平台,推动课程平台、学科平台和管理平台有机统一。 从学科基本属性出发,对学术平台、学生社团、实践基地等进行顶层内容设计与制度安排,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学科门类中的若干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思政”
实施方案,提高“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平台上,促进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的有机统一、学科内容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 . 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M].
济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2015.
[2]. 范跃进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 [M].
北京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201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