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放射科数字化改造与影像发展探索
摘 要:目的: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在医用物理、技术与临床应用方面又有新进展,进入数字化时代,医学影像化建设已迫在眉睫,未来医疗活动中,医生将进行数字化远程诊疗。由于数字化成像设备的普及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进入实用阶段,软阅读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方式应用于影像科室与临床医师的工作中,PACS系统是以医学影像领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为要求,以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全面解决医学影像获取、显示、处理、贮存、传输和管理为目的的综合性规划方案及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医院影像科室的具体应用,是整个医院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和重要环节。
关键词:放射科;数字改造;影像
随着CR、DR的应用与普及,医学影像学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影像学优势明显,如:检查效率高,图像质量好,可进行多种后处理,图像易于保存与检索,可进行远程诊断与会诊等特点,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接受数字影像设备。其中,以普放领域的CR、DR的数字化升级最引人注目。于是,各地有条件的大中小型医院均纷纷开始购置CR、DR等,以实现放射科的数字化改造。然而,笔者通过走访多家医院发现,由于设备上线时考虑不周,未能配套相应的影像网络系统,至使大部分医院CR、DR,包括数字胃肠、DSA等数字影像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性能,不但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亦给最终使用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便。PACS是影像数字化存储与传输系统的首字母缩写。它主要包括数字化影像系统、存储系统、传输系统、显示终端及诊断系统等。影像数字化和PACS给上世纪末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不仅使得影像检查变得快捷,更使影像诊断从过去的“四维”模式变成了“五维”模式——使图像的读取和远程传输突破了时间的界限,变得高效。过去传统的影像载体是胶片,在数字化时代,胶片显现了诸多弊端,昂贵、储存成本大、难以长时间保管、不便携带等等。而PACS中的海量存储设备,理论上可以无限量存储影像信息,占用空间小,取用便捷,成本低廉。
关键词:放射;改造;影像
1 目前,已实现数字化改造的放射科网络建设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1 已建成了完整的科室级或部门级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的放射科,这些医院已建成了连接大部分影像科室的功能强大的PACS系统,拥有高性能DICOM服务器及能够在线保存较长时间影像数据的大容量存储设备。DICOM服务器提供了worklist、SCU、SCP等强大功能。所有相关影像科室可通过任意登记终端向DICOM服务器提交登记信息,各检查设备如CR、DR等通过检查号从DICOM服务器取得患者登记资料,检查结束后,图像回传至DICOM服务器,并由服务器按对应信息归档存储。后处理工作站及诊断工作站均从服务器取得患者资料及图像,用于图像输出及出诊断报告。部分医院还实现了部分关键临床科室通过DICOM服务器调阅检查资料及图像的功能。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放射技师工作量最小,尤其在DR系统中,只需输入检查号调出患者资料后即可开始检查,投照后确认图像即可完成检查。后处理技师及诊断医师直接从DICOM服务器获取资料及图像,故可对来自多个图像源的资料及图像进行处理。医师更可在授权范围内直接调阅来自不同影像设备如CT、MRI、USG等图像进行参考,还可调阅历史检查资料进行对比,从而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一些临床医师亦可通过PACS系统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患者检查图像。这种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及影像网络带来的优势,使相关科室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1.2 已建成科室局域网,但未建成PACS系统。
这种情况多见于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在上线CR、DR等设备时,考虑到诊断需要,配套建立了诊断工作站,并建成了科室局域网,但未设立DICOM服务器及大容量存储设备。由于工作站软件网络服务功能有限,不能提供worklist、SCP等服务,只能被动接受各成像设备传入的图像及患者资料并保存于本地,这不仅大大加重了各成像设备的网络负荷,使其工作效率下降,故障率升高。图像在线保存时间受工作站存储容量限制,最短时甚至只能保存几天内的检查图像。网络维护人员需要经常性备份与清空图像,以为后续工作腾出空间。诊断医师无法调阅更久的资料用于对比,更无法调阅其他影像设备的图像资料来参考。且各检查设备不一定能共享同一后处理工作站,可能需要为每一台影像设备配置各自的后处理工作站。为此,会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料与设备资源浪费。这种模式,对于工作量小,特别是只有一台CR或DR的小型医院完全可以胜任。但对于工作量大、成像设备超过2台以上者则明显不适用,或者说会成为工作效率的瓶颈。
1.3 未建立科室局域网,亦未单独设立诊断工作站
这种情况只见于小型医院或一些门诊部。在上线CR、DR时,未对CR或DR固有的小型局域网作任何扩充,仅能完成数字图像的采集与输出。诊断报告多采用手写完成,部分CR或DR可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完成诊断报告的书写。所有图像及资料均保存于成像设备主机内,因此需要经常性进行图像的备份与清空。历史资料检索受主机容量的限制,一般非常小。要想调阅更久的资料,需人工从大量光盘中检出并放入工作站上方可调阅,手续繁琐。医师无法获得其他设备的图像,不能实现远程诊断。技师检查前亦需自己输入大量患者资料后方可检查。这种模式,效率极其低下,但上线成本最低,仅适用于患者流量极小的科室进行数字化改造时采用。
2结论:随着放射科数字化改造进程的加快,各地大中小型医院放射科均开始了数字化改造步伐。但部分医院盲目上线CR、DR等设备,对为数字化设备提供了强大后备支持的影像网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升级改造后的数字设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或工作效率得不到明显提升,均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投资。故笔者建议,在上线CR、DR等数字设备时,多闻、多问、多查、多看,综合考虑各医院各科室实际工作量、工作流程、人员配备等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规划好配套的影像网络系统规模及功能,并与CR或DR系统一并或提前实施,以充分发挥数字影像设备带来的便利与高效。
数字化放射包括数字成像设备以及放射科数字化网络与HIS的整合,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和大型PACS,基层医院放射科用于微型、小型PACS,PACS能够将长期保存病人影像检查的信息检索调出,传输到各工作站,便于医生将治疗、诊断完善,可使医疗信息资源达到充分共享,进一步优化医院和放射科的工作流程,提升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品质和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使病人的诊治更为便捷,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特别是PACS的建设,将有利于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层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基层医院一定要更新观念,按自身特点循序渐进、以点带面,建设有基层医院特色的数字化放射学,同时加强对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