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趋势
( 1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市 300134 ; 2 北京羽呈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中国艺术品市场自宋元以来基本形成,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近现代。
我国现代艺术市场出现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商品市场结构开始形成,商品价格恢复,世界艺术资讯大量涌入,艺术品商品化、艺术品自由交易机制确立、职业画家普及这三个基本条件确立,传统“画店”式艺术品销售形式得到恢复,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画廊和画店则因有效附着在中国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993 年至 2002 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期,“热钱”
大量涌入。中国开始出现自己的专业性画廊,其中一些摆脱了传统画店经营模式,转入当代性画廊经营模式,其中一个最显著的迹象是,国际上广泛引进了代工艺术家的管理制度。
自 2003 年下半年开始,2003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艺术品拍卖年成交额从 10 亿元达到 1000 亿元。
进入新世纪,传统书画市场仍然占中国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
由于国家政策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和引导,资金涌入,终于使2009 年中国书画艺术市场在经济危机和房价调控带来的金融和经济萧条中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艺术品市场迎来新世纪的第一个价格高峰。
中国画廊在新世纪进入发展期,专业画廊数量增加并进入盈利时代,外资画廊大量涌入,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专业画廊已形成了细分市场各显其能的大舞台。我国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已由 2000 年的 15.06 亿元人民币直接爆发到 2011 年的 930.6 亿元,虽然在产业结构上还存在很大的结构性问题,但不可否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这一高速发展的态势现今仍然保持。
但由于前期透支严重,市场在 2012 年开始进行回调,之前大量涌入的资本在 2014 年退潮,使得两年内年拍卖市场成交量下降明显,中国艺术市场开始进入趋于理性的新常态化发展模式。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传统业态在优胜劣汰并不断改进模式,包括艺术艺术基金、大数据、艺术电商、私人银行、文交所、艺术保税、艺术保险、物流仓储等各种创新模式在内,都在不断的深挖市场潜力和刺激群体消费。
与此同时,有一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并非是同一范畴。中国的文化艺术相关产值绝大部分还处于原作艺术品交易的极度偏重的背景下,而文化产业则是被忽视的重要拼图。这可能与人们“固有思维”的影响不无关系。类似收藏热、手工崇拜、精英主义等思维还在影响人们的投资与消费方式,有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希冀有一天能够一本万利、赚的盆满钵满。
艺术行业不仅是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发展成熟的衍生性产物,更是文化创新的核心领域之一。当前主要参与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还是艺术经纪人、艺术策划人和艺术机构的行政管理者等,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书画艺术品鉴赏知识及艺术史、文物考古、博物馆、文学、哲学以及历史知识,以及市场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他们不仅要能够预测市场变化,及时把握市场脉搏,还需要广泛良好的公共关系和社会关系网。这就需要长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
传统艺术收藏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是艺术家与收藏者,而各种中间环节便充当媒介连结这两部分,促成收藏活动的完成。
中间环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经纪人,第二个方面是画廊、策展人、批评家及媒体等,第三个方面是博览会、美术馆、基金、拍卖行、衍生品等。随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持续快速发展,艺术与资本对接,艺术金融扩张,文化产业不断成为艺术市场及艺术界最具潜力的一个地带。当代中国艺术市场与传统艺术市场相比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双向性:一方面,“纯粹”艺术正通过跨界整合的方式,逐步朝着商业化与日常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艺术创新借助最新科技手段开始持续侵入到日常用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文化艺术开始大面积辐射大众生活消费。这也给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艺术与经营管理两个领域都精通的人才非常稀缺,懂文化艺术的不懂经营管理,反之亦然。而我国兼备艺术类教育与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专业架构也并没有系统化,当今国内艺术市场基本处于一种‘艺术的不商业,商业的又学术不来’的尴尬状态,文化产业的行业规范还不清晰,大量的交易是通过零散的甚至违法的中介形成的。
随着全球化的大趋势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背景沿着新常态、新时期、互联网 +、国际化及资产化这条主线经历着向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巨大转变,“互联网 + 文化 + 金融”
模式推动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融合能力迅速提升。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不仅与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背景相吻合,而且表明中国文化产业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公众的认知和审美体系正在随着新时代升级重建,文化产业也只有紧跟这股不可逆的浪潮,不断更迭,找到大众痛点,用一个合适的路径解决,是现在文化产业研究者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艺术品的精神属性也决定了它是生活必需品,现 在早就不是人们只满足在“活着”层面的时代了。随着国民整体眼界与素质的提升,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不断增加,市场也将不断被放量。当代艺术的价值不确定性和价值实现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艺术家不再只依靠作品本身的交易,除了通往大师的金字塔路径外,将以更为多样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
在版权法律迟迟不被完善的庇护下,我们经历了通过盗版急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在如今这个情况下恐怕只能归于历史了。下一个十年,在知识产权愈加有力的保护促进下,无论是艺术还是各类知识产权相关的文创产业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有了对原创文化的尊重,才会有更加良性的市场环境。从跨界到无界,正如艺术创作的创新方式,从形式到观念,从精英化、大师化甚至神化的艺术家,到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将逐步大于艺术作为一种职业角色。“艺术赋能”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高频常用词。艺术公教与传播的方式已经开始扩展至商场,酒店乃至社区与农村甚至郊野,同时也在各类屏幕中以图片版权的商业化方式出现。而对于“传播”本身来说,媒体机构的价值也逐渐在弱化,跨界平台的力量不断增强,精准的传播与营销要比虚假的点击量更加重要。美术馆的展陈专业性与收藏的系统性将是其基础支撑,而模式的多样性和扩展的维度则是更为重要的方向。“互联网 +”的时代在上个十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下个十年将是“艺术 +”的时代,是文化艺术对产业全方位升级的时代。
同时,我们要探索一个新的跨界人才培育模式,以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助力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发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号召,全面贯彻落实《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
的精神,通过高校、国家艺术基金、专业机构等多层次地开展文化产业高级人才专项教育与培训、打造文化产业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养,建设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为文化艺术产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障;引导文化产业从业者朝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文化艺术市场经营秩序,推动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市哲学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TJGLWT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