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精华之中庸之道
论传统文化精华之中庸之道
王博 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摘要:儒家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和持久稳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历
史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真正涵义;论述了中庸思想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现实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
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中庸;用中;儒家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概述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传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大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为中华民族蓬勃
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孔子的“中庸”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
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强调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在实践中做到恰当合适,《中庸》对此称之为“合
内外之道”。我们做事的时候,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最诚挚的
角度出发,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的想法一致,并且顺应大自然的
规律和节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庸思想的断章取义
有人会说“中庸”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其实不
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对乡原的解释是不讲
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的偏见实在是后
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和中庸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
离有关,之后慢慢演变、误解为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
一的学说;再者,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圆滑,是世故,是没有原
则,没有进取,是追求平庸;更甚的是,许多以爱国自居的人,
往往以为恰是中庸,才害得中国人失了锐气,失了进取,结果让
国家积贫积弱,在近代倍受欺凌。照此看来,中庸乃是祸国之邪
说,不但敬而远之,实在应该把它打倒在地,这也是很多人对其
藐视的根本原因。
还有就是一种守旧的边际平衡论。在他们看来,“中庸”反
对“过”与“不及”是以稳定旧质为其前提的,是反对质变的,
因为新事物的规定性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
旧事物的“中正”和“过”与“不及”的矛盾中形成的,因此在
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一时难于确定它的质。这种说法似乎有一
定的道理,但本人认为这种批判是根本错误的,也正因为近几十
年对“中庸思想”的歪曲批判,人们才会扭曲了“中庸”精髓,
把“中庸”变成懦弱和不思进取唯心主义的象征。
三、中庸思想的望史生义
《中庸》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
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又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
这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子张做事总是超过限度,子夏则
是不及。两者都不好,“中”最好。但程颐对“中庸”的解读还
不到位,很容易让人把“中庸”理解为调和或者平分成等。
任何事物的“中”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事物的“临点”它
是静态的;一种是两临界点之中,有一活的、动态的、运动着的
“中点”,这一“中点”或是向左端靠拢,或是向右端前进,也
可能是正在其中间位置;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一“中点”恰好与
“两端”之一的某端叠合为一。即是《中论》所云的“惟变所适,
惟义所在”。这一要求也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所在。因此,可以把
孔子的“中”,看作一个“度”的概念,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恰如
其分,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凡事物皆有度,“度”是该事物
之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
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即是中庸。
四、中庸思想的一得之见
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不轻不重、不温不火,于此事不藏而
藏机,不露而露锋之为最佳。在做事的方法上,万事采取中间策
略,不刚不柔,不多不少,不偏不正,不上不下。以至有刃有余,
进退得当,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中庸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它
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协调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达到一种
平衡、稳定、恰当最佳的和谐状态。因此,中庸思想强调做事要
有分寸,不走极端,保持事物的最佳状态。把事情做得不到位不
行,但是把事情做得过了头也不行。
最后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
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
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
宽广胸襟。对中庸 “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
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
即事物的核心。
真正的中庸,是以人性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
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
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五、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
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
界都有影响,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
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它提倡宽容
中正的理想道德、反对极端道德主义的理论,它反对乡愿的伪善,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使得我们民
族养成宽弘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团结他人,使我们度过了一次
又一次的灾难。
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与
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道
德认知能力低下、道德行为缺失、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不高、
独立意识欠缺、心理素质薄弱等问题,这要求他们不仅在知识和
智力层面上发展,更应该在心理和人格层面健全,而中庸要求大
学生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以“至诚”的
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以达到自我修身完善的境界。
用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大学生身心和谐,并能使他们拓展知
识面、改革创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构建和谐社
会的整体和谐。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
范,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天人合一理论、
普遍和谐、持节而中思想,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素质、
构建和谐生态社会、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
作者简介:
王博,男,1981年出生,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
思政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王博 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摘要:儒家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中华民族保持内在凝聚力的源泉和持久稳步发展的精神动力。本文通过历
史与现代思想的碰撞,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真正涵义;论述了中庸思想对现代社会实践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现实伟大民族复兴和中国梦
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中庸;用中;儒家思想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概述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传承了中国传统
文化价值观念,大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为中华民族蓬勃
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孔子的“中庸”影响中国几千年。可以说,中庸是孔子哲学
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强调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在实践中做到恰当合适,《中庸》对此称之为“合
内外之道”。我们做事的时候,应该从自己内心深处、最诚挚的
角度出发,使自己的行为和心灵的想法一致,并且顺应大自然的
规律和节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庸思想的断章取义
有人会说“中庸”看来也就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其实不
然,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对乡原的解释是不讲
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对中庸的偏见实在是后
人理解有误,同样也是和中庸的某些观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偏
离有关,之后慢慢演变、误解为讲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天合
一的学说;再者,很多人都认为中庸是圆滑,是世故,是没有原
则,没有进取,是追求平庸;更甚的是,许多以爱国自居的人,
往往以为恰是中庸,才害得中国人失了锐气,失了进取,结果让
国家积贫积弱,在近代倍受欺凌。照此看来,中庸乃是祸国之邪
说,不但敬而远之,实在应该把它打倒在地,这也是很多人对其
藐视的根本原因。
还有就是一种守旧的边际平衡论。在他们看来,“中庸”反
对“过”与“不及”是以稳定旧质为其前提的,是反对质变的,
因为新事物的规定性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
旧事物的“中正”和“过”与“不及”的矛盾中形成的,因此在
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一时难于确定它的质。这种说法似乎有一
定的道理,但本人认为这种批判是根本错误的,也正因为近几十
年对“中庸思想”的歪曲批判,人们才会扭曲了“中庸”精髓,
把“中庸”变成懦弱和不思进取唯心主义的象征。
三、中庸思想的望史生义
《中庸》记载:“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
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论语》又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
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
这是孔子对子张和子夏的评价。子张做事总是超过限度,子夏则
是不及。两者都不好,“中”最好。但程颐对“中庸”的解读还
不到位,很容易让人把“中庸”理解为调和或者平分成等。
任何事物的“中”有三种可能性,一种是事物的“临点”它
是静态的;一种是两临界点之中,有一活的、动态的、运动着的
“中点”,这一“中点”或是向左端靠拢,或是向右端前进,也
可能是正在其中间位置;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一“中点”恰好与
“两端”之一的某端叠合为一。即是《中论》所云的“惟变所适,
惟义所在”。这一要求也是中庸的核心思想所在。因此,可以把
孔子的“中”,看作一个“度”的概念,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恰如
其分,无过无不及的理想状态。凡事物皆有度,“度”是该事物
之为该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
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恰到好处,这即是中庸。
四、中庸思想的一得之见
不偏不倚、不离不弃、不轻不重、不温不火,于此事不藏而
藏机,不露而露锋之为最佳。在做事的方法上,万事采取中间策
略,不刚不柔,不多不少,不偏不正,不上不下。以至有刃有余,
进退得当,能进能退,能上能下,中庸作为做事的一种方法,它
要求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协调对立双方之间的矛盾,达到一种
平衡、稳定、恰当最佳的和谐状态。因此,中庸思想强调做事要
有分寸,不走极端,保持事物的最佳状态。把事情做得不到位不
行,但是把事情做得过了头也不行。
最后中庸的本质并不是如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无原则”的
东西,它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去除偏激,
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和
宽广胸襟。对中庸 “无过而无不及”恰到好处的把握,是要我
们辨黑白、论是非,它是要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事物的“中”,
即事物的核心。
真正的中庸,是以人性为主体,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
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
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五、中庸思想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
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
界都有影响,也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一个无法绕开的课
题,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的思想。它提倡宽容
中正的理想道德、反对极端道德主义的理论,它反对乡愿的伪善,
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使得我们民
族养成宽弘博大的胸怀善待他人、团结他人,使我们度过了一次
又一次的灾难。
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与
传统思想发生激烈的摩擦和碰撞,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道
德认知能力低下、道德行为缺失、意志薄弱、自我调控能力不高、
独立意识欠缺、心理素质薄弱等问题,这要求他们不仅在知识和
智力层面上发展,更应该在心理和人格层面健全,而中庸要求大
学生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以“至诚”的
态度不断进行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以达到自我修身完善的境界。
用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大学生身心和谐,并能使他们拓展知
识面、改革创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构建和谐社
会的整体和谐。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准则,是儒家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规
范,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有着其特殊的位置。天人合一理论、
普遍和谐、持节而中思想,对于改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素质、
构建和谐生态社会、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师为公.中庸深解[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2.
作者简介:
王博,男,1981年出生,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
思政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