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论文发表网(www.lunwenchina.cn),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受“清朗”行动影响,原网站QQ被封,新老作者请联系通过新的QQ:189308598。或者电话微信:15295038855

你的位置:论文发表网 >> 论文库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浅析高科技对中国影视美学的影响  

热度0票  浏览70次 时间:2022年1月11日 09:59
  (内江师范学院)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的制作与拍摄越来越多应用影视制作之中,本文从目前在高科技影响之下对于中国影视美学造成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影视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与行动转变提出建议。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一部分影视从业者正确对待高科技,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充分展现民族性、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真正理解影视的真谛。
  关键词:高科技;中国影视;民族性
  一、研究起缘
  世界:影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影视艺术的整个发展史都与科学技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1895 年 12 月 28 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一家地下室的咖啡馆里,播放了自己摄制的影片《火车进站》、《水浇园丁》,这一天被视为电影诞生的日子。到目前为止,整个影视的历史上发生三次革命:第一,从无声到有声,标 志为 1927年美国的第一步有声片《爵士歌王》;第二,从黑白到彩色,标志为1935年美国拍摄的《浮华世界》;第三,高科技的应用,标志为 1977 年美国导演乔治 . 卢卡斯拍摄的《星球大战》,至今为止高科技对影视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1] 。
  中国:中国的影视诞生晚于世界电影诞生十余年,于1905 年拍摄的《定军山》是中国影视诞生的标志,其历经了半封建本殖民、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等,它的发展过程充满的艰辛与曲折,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影视行业。但是我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影视行业的发展速度也是异常迅猛,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推进中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让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二、中国影视现状分析
  影视行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呈现。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增加极大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成功,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高科技并不是影视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在影视行业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让不少的影视从业者陷入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当中——“技术至上”,认为在拍摄、制作过程中使用前沿的影视拍摄、场景模拟、影视制作就能够真正拍摄出经典、震撼、吸引受众的作品。近年来,许多影视作品在高科技至上的影响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影视作品缺乏对受众审美的重视
  观众在影视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中,存在着保守性与变异性。所谓的审美心理保守性,是指人们的审美意识或者审美趣味习惯于某种传统的趋向进行,具体表现在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种种偏好、选择与取舍,以及特殊的欣赏方式、欣赏习惯、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2] 。所谓的审美心理的变异性,是指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使人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3] 。笔者认为,每一个时代的观众都有都有一种特有的保守性,每一个民族的观众都有一种也有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影视题材的热爱与留恋,对叙事的方式的留恋对于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事物与感情的回味等等;每一个时代的观众也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变异性,但这种变异性是受制于所处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新技术的发展等等。所以影视从业者在开始准备创作之初就要着重考虑甚至细化自己创作的影视作品的受众定位,但是从目前国内影视作品现状来看,从业者对此考虑甚少。所以现在有些作品从一开始、还未制作成功就已经和观众有了隔阂,以致基本不会和观众的情感、认知等产生共鸣,甚至显得和观众格格不入,这样一方面会使影片体现不出自我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使观众晦涩难懂。创作者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认识来拍摄、剪辑,只是在着重考虑现在的高科技如何能使影片更加所谓的“吸引人”,更加所谓的“好看”,全然无考虑观众。能够在心理上唤起观众的情感与兴趣,必然要与观众的保守性与变异性一致,只从视觉效果上来改进显然是要徒劳无功的,甚至在在一定程度上一起观众的反感。
  换句话来讲,目前大多数的影片,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缺乏尊重观众与以人为本。尊重观众是体现在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初剧本的选择、、情节的设置就要开始,要把观众考虑进去,站到自己预订受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要真正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扎根人民群众,影片中要体现出尊重观众与人文关怀,才能让受众喜欢上影视。
  (二)影视作品缺乏对剧本的重视
  目前很多影视从业人员非常的看重与注重影视作品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在宏大的场面、精美的画面、演员良好外在形象、表现手法等下的功夫比较大,却对于剧本的重视程度却很低,甚至有一些从业者认为在差的剧本只要邀请有人气、有颜值的演员加上高科技的制作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资深电影理论家张俊祥早在 1980 年就意识到我国影视发展的问题发表了《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一文,对当时一些电影导演只关注电影的表现手段,不注重电影的文学价值;只重视借鉴借鉴西方电影的艺术手法,不重视国产影片的文学剧本;只注重电影的形式,忽视电影的内容等现象提出来批评[4] 。”虽然这段评论已经过了近四十年,但是这种四十年前的认识却仍然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今影视行业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缺乏对影视的剧本、内容的重视一直没有真正提高。现在有些影片的故事情节完全胡编乱造,有的甚至歪曲历史,丑化历史,完全不按照逻辑编排,甚至给观众已汇总捉弄观众智商的感觉。现在的拍摄,重点都是放在了高科技摄影技术、现场宏达场景、聘请大牌明星、后期特效处理等,不得否认这些确实可以给受众一个强大的视觉冲击,可能带来短时间内的火热和高额票房收入,但是如果只重视这些,不重视剧本的创作,不重视思想与灵魂,即时卖出了很好的票房、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但这种片子依旧不是真正的影视作品,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片子,是不会在观众心中深深留下烙印的作品。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经花费十年创作剧本《乱》,甚至亲身参与其中,经过十年磨一剑的辛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本国观众与世界各国观众的一直好评,想想我国有几位这样的导演在剧本之上花费这么大的功夫吗?剧本是影视作品的根基,不潜心创作、不细心推敲、不尊重历史、不深入群众是很难创作出影视精品的。高科技能推动影视的发展,但这只是外在的一种媒介,经得起时间、历史、人民考验的作品才是基于优秀剧本的作品。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用技术手段与艺术表现充分展现剧本,展现原貌,只有技术与艺术同时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显现影视作品的变迁与进步。
  (三)影视作品缺乏民族性
  在国外高科技大片盛行的大背景下,我国影视从业者也开始似乎拿着中国文化套用外国高科技技术表现,搞得历史不像历史,现实不像现实。张艺谋的《英雄》、后续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夜宴》等等影片播出之后受到了舆论的一片质疑,缺乏思想,缺乏民族性,形式过于哗众取宠。
  虽然后来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首映后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自己想法,“我们的主流电影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工业电影,一条是文化电影。我们第五代走的一直是第一条,现在来探索第二条。 [5] ”笔者认为,电影分为文化电影与工业电影是正确的,但张艺谋导演似乎是在拿这种分类法来为自己在高科技技术条件下拍摄的电影有点“强词夺理”的解释。
  新闻传播学巨匠,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于1964年出版《理解媒介 --- 人的延伸》,该书的出版震惊了传播学界。其中就提出一个著名概念——地球村,认为人类的传播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口头传播时代 --- 部落化时期;第二,印刷传播时代 --- 非部落化时期;第三互联网信息时代 ---重新部落化时期。通过麦克卢汉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其在高科技互联网时代是民族性更强的时代。互联网越发达,人们之间的距离越近,但是在此过程中会越发凸显地域、民族。
  所以我国的影视从业者应该看得更远,随着影视的大繁荣、大发展,要从民族性出发,利用高科技,落脚于民族性。
  影视艺术的创作要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但是这种特色不是一味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某些愚昧、落后的一面,我国八九十年代的一些影片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愚昧、落后并且在国际上获奖,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外国观众对中国的了解,迎合了外国观众的口味。同时这也在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一些影视从业人员的创作,以为这就是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与民族特色。真正的民族特色是从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变化中挖掘出的,真正的民族特色是走进人民群众中挖掘出的,真正的民族特色是充满责任感的面对现实生活。影视艺术要想经得起时代与历史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无不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关注人民的疾苦与民族的命运,具有历史的责任感,能够唤起人民的精神凝聚力的作品。在高科技全面、深入的影响下,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影视作品越要体现影视艺术的民族性,才能真正让我国的影视艺术发展越来越远,影响越来越大。
  (四)影视作品缺乏真实与人文精神
  高科技的发展给影视艺术发展创造了许多“可能”,让许多传统影视技术“不可能”变成“可能”,高科技的功劳功不可没,但是这也越来月让观众感觉缺乏真实。现在的电影、电视中的很多场面不是真实拍摄出来的,而是由计算机生成的数字技术合成的所谓的“真实”场景,并且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这种真实度的确可以达到以假乱真。近年来,好莱坞的电影越来越追求与重视数字技术形成的特效,题材的选择也是越来越脱离了人类的现实,一味的强调视觉冲击,故意玩弄数字技术,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原因在于缺乏人文精神注入。彭吉象老师的分析与点评是非常到位的,中国的影视现在普遍呈现出缺乏人文精神。
  “影视艺术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强调艺术的质量和意蕴,强调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说道底,影视艺术作为人类的艺术创造物,必须体现人的理想、人的愿望、人的情感,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中国故事片和电视剧,还应当体现一种中国艺术精神。” [6] 的确,在高科技越来越发达的时期,在高科技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导致很多影视导演人员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创作重点不是放在影视内容方面,而是放在高科技方面,甚至将影视达到的心理效果寄托于影视的视觉效果,认为通过高科技产生的强烈视觉冲击与吸引就能达到心理效果,过分依赖高科技。不可否认,高科技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 但一味地重视高科技,过分夸大高科技的作用就会出现“它玩弄奇观的倾向正在将电影带向一条远离真实、远离人性的道路 , 其结果是电影在远离艺术的真正本质 , 成为技术的堆砌。” [7]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科技对影视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高科技为影视艺术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应考虑这种高科技进步的同时为影视艺术带来的不正确的认识。要想改变目前高科技对于中国影视影响的这种局面要,影视从业人员必须从以下几点进行转变:
  首先影视从业人员(重点导演)思想转变,一定要意识到让影视反应人类社会现实生存,引导人类的反思,这是创作原则,并且在影视创作中要注入中国元素,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影视创作观念,不能一味的满足、迎合观众的需求,同时也要承担起积极引导与提高观众的审美、思考。其次影视从业人员认识转变,一定要认清高科技对于影视发展的利弊,一定要认清影视的本质,不能一味依赖高科技,认为高科技无所不能,不能依赖高科技所虚拟的影视效果替代充满人文精神的故事。认识到真正的影视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无法代替艺术的功能,正视影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满足、教育、引导受众的功能。
  再次,影视从业人员(重点是剧本人员)行动转变,一定要走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去发现创作题材,优秀的影视作品一定是扎根于人民,植根于时代,反应群众的真实情况,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唤醒观众的共鸣,达到一种真正的艺术真实。在高科技影响的道路上,要不断地回头,真正利用高科技,展示影视艺术强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8.
  [2] 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39.
  [3] 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40.
  [4] 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55.
  [5] 中国电影仍是小菜一碟 [N]. 北京晚报,2006 年 9 月 21 日第 3 版 .
  [6] 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33.
  [7]张慧.数字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及其反思[D].广西:广西大学,2012:25.
  作者简介:师晓鑫,男,山西太原,(1991-),汉族,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播音主持、广播电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china.cn),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的机构。本站提供一体化论文发表解决方案:省级论文/国家级论文/核心论文/CN论文。

投稿邮箱:lunwenchina@126.com

在线咨询:189308598(QQ) 

联系电话:15295038855(徐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0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