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性别语言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刘亚楼 马王储 王显志
热度0票 浏览204次
时间:2015年10月10日 08:53
国外性别语言理论研究成果综述
刘亚楼 马王储 王显志 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浑沌学视域下和谐语言生活构建-性别语言研究》部分成果 项目批准号:
HB10PYY073。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观点早就成为
共识,性别差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已广泛的为人类
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但在语言学方面关于两性语
言特点和差异的研究却起步很晚。直至 20 世纪初,语言和性别
问题才真正引起了语言学学者的关注(王烈琴,2003)。性别语
言研究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三次浪潮的发生密不可分: 20 世纪
20 年代初,第一次女性主义兴起期间,Jespersen 首先开启了语言
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后期,西方女
权运动的第二次大发展,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
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在相互关联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
的科学在美国首先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并开始运用语言学的观
点 和 理 论 探 讨 女 性 语 言 的 特 点 。 Lakoff 、 Labov 、 Trudgil 、
Zimmerman&West、Holmes 和 Cameron 等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逐
渐重视性别语言的社会性。到了 90 年代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发
展期间,语言学家们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在形式差
异上。社会语言学界根据这三次浪潮普遍将性别语言的研究划分
为“早期语言性别研究”、“现代性别差异研究”和“后现代性
别建构研究”(薛玉萍,2011)三大阶段。
一、早期语言性别研究
20 世纪 20 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以自由主义
的女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主要强调男女两性的共性和平等,反对
性别歧视,要求对男女同样对待,强调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样
的地位”(李金凤,2004:49)。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西方语言
学家们提出了生理决定论 (Biological Determinant Theory),该
理论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显著差异是生理决定的。在这种理论
下,丹麦语言学家 Otto Jespersen(1922)最先开始从语言学角度
对性别语言差异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两性语言存在词汇和言语
风格方面的差异,并用一定篇幅讨论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同时期
的另一位研究者 Maulhener 考察和分析了社会阶层人员之间的交
际。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两性不同的社会地位来考察语言和
性别的关系(曹湘洪, 2007)。 在此之后,语言学家 Bloomfield
(1933),Mary Haas(1944),Douglas Taylor(1951),Parsons
和 Bales (1955)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性别研究的内涵。但是二十
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里,语言学家们对性别语言的研
究都只是源于个人对某种与性别有关的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带有很深的“印象”和“假定”的特征,并未成为科学的系统。
二、现代性别差异研究
上世纪 60 年代,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第二次女
权运动热潮的兴起,语言与性别开始成了语言学中一门独立的分
支。语言学家们在女性主义和性别角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
会性别”(gender)这一理论意义,把性别研究从生物学领域转
向社会文化领域,宣告了生理决定论的终结。这时期的理论研究
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缺陷论(Deficiency Theory)。英国语言学者 R.Lakoff 这是一
理论的代表,Lakoff 在 1973 年提出了“女性语言”和“女性地位”
的理论,她认为如果社会不平等一直存在,那么性别语言的不平
等是不可能消弭的。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反映出男性和女性
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更具有语言权势,
女性本身就是一种缺陷(deficiency)。Lakoff 的缺陷论对性别语
言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支配论(Dominance Theory,也译做主控论)盛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后期。。英国语言学家 Cheris Kramer 从俗
语言学出发,认为“权力是理解语言模式与交际的关键”
( Weatherall , 2002 : 3 ) 。 持 支 配 论 观 点 的 学 者 有 主 要 有
D.Zimmerman、C.West、Spender 和 P.Trudgil 等,她们认为,女性
处于无权低劣的社会地位中,在两性语言交际中处于被动,受男
性支配,不同性别的社会权势导致了言语行为的差异。Zimmerman
和 West(1975)的实验结果发现:男性经常打断女性谈话,而女
性被打断后则选择沉默而非夺回话语主动权,根据她们的观点,
男性对女性的打断就是利用权力控制女性的一种方式。P.Trudgil
提出社会阶级越高的人对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要求越
高,因为女性更关注自身形象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所以女性更多
使用标准的语言形式。
差 异 论 ( Difference Theory/Sub-culture Model/Cross-culture
Model),也称二元文化论,该理论着眼于不同亚文化背景的性别
研究,主要代表有 Deborah Tannen 和 D• H • Goodwin 等人。早
在 1980 年,Goodwin 就对费城两个不同的儿童群体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他发现男孩群体中阶级较高的男孩对阶级较低的男孩
多使用祈使句;女孩群体的平等性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则表现为
女孩对其他人更多使用表建议的句型。其后受 Gumperz 有关跨文
化交际理论的启发,Tannen 提到 “男女两性思想的不同便是文
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男女两性,他们
对自身,对将来的期望,以及对谈话的功能将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成长文化促成了两性话语的不同风格特征,因此在跨性别
交际中会产生很多误解。
礼貌论(Courtesy Theory),该理论多被划分为差异论的一部
分,其代表为新西兰语言学者 Holmes。Holmes(1995)继承并发
展了 Brown 和 Levinson(2001:298)提出的礼貌论,她发现男性
在两性交际中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话量更多,通常会提出更多
的问题并更多地打断对方;而女性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则
会更多给予对方鼓励性的反馈。Holmes 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行为,
反应出女性比男性更注意表达共同的交流目的。
以上四种观点都为语言和性别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早期模
式,并分别从地位、权力,文化和礼貌四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
言性别差异现象,但它们都过分强调“女性”和“男性”这一二
元对立体,也就导致了过于强调性别语言差异并且忽视其他变量
对差异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三、后现代性别建构研究
90 年代,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后现代性语言研究应运而生。
言性别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上化的发展
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以 Cameron(1995)为代表的一些语
言学者竭力反对传统的两元对立论,对支配论和差异论等观点持
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关注对性别本身的理论研究,而非
单纯的着眼于语言,这一趋势标志着社会语言性别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t Gender Theory)逐步形成。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理论:社团实践论(the Community Practice Theory)和表演论
(Performance Theory)。
社团实践论(the Community Practice Theory),又称行为集团
论,是由社会学家 Lave Wegner 在 1991 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学习理
论 (Holmes & Meyerhoff,1999:174),并由 Eckert & McConell-Ginet
首次将其引入了语言性别研究领域。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行为
集团的形成并不以某一地域或某个群体的言语行为为标准,它以
个人行为为标尺,凡是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的个体都可以形成行
为集团,言语行为是集团共同的行为方式之一,而不是行为集团
的核心标准。团体实践论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别(gender),
而非生理性别(sex),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活动决定了他们
的社会性别,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语言和性别之间
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社团实
践这一概念对语言性别领域的研究将性别语言的研究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表演论 (Performance Theory)是由美国后现代女性学家 Judith
Butler(1990)在她的批判性著作 Gender Trouble 中引入的概念,
她没有受到社会性别二元论的定势的束缚,提出性别不是预定
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是靠表演(performance)决定的。男性
和女性在交际过程中表演着自己的社会性别,性别身份在表演过
程中不断变化,永远没有终结。表演论强调不同语境下性别角色
的多样性,即:男女两性不仅仅在不同的言语社区或亚文化下表
演着自己的性别,他们还在一个群体内部或单个人身上进行系列
的性别风格化的表演。
总之,回顾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性别语言从早期零散
的语言现象研究到性别二元对立理论再到社会性别建构论,经历
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期间遭到种种质疑,并不断得到发展
和取得突破,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性别语言研究理论会更加丰
满充实,取得更多的研究硕果。语言的影响作用,这使研究范围
拓展扩大。
参考文献:
[1]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曹湘洪.关于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再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李金凤.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J].妇女研
究论丛,2004年11月.
[4]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11年7月.
[5]林雯萍.西方性别与语言风格研究的新视角.福建省外国语
文学会,2012.
[6]孙汝建.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云梦学刊,1996.
[7]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擅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8]杨永林.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
1991.
[9]周民权.社会性别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及方法论探究.[J].外语
教学,2011年7月.
刘亚楼 马王储 王显志 河北联合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浑沌学视域下和谐语言生活构建-性别语言研究》部分成果 项目批准号:
HB10PYY073。
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观点早就成为
共识,性别差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已广泛的为人类
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关注,但在语言学方面关于两性语
言特点和差异的研究却起步很晚。直至 20 世纪初,语言和性别
问题才真正引起了语言学学者的关注(王烈琴,2003)。性别语
言研究的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三次浪潮的发生密不可分: 20 世纪
20 年代初,第一次女性主义兴起期间,Jespersen 首先开启了语言
学对性别差异的研究。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中后期,西方女
权运动的第二次大发展,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心理
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在相互关联渗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崭新
的科学在美国首先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并开始运用语言学的观
点 和 理 论 探 讨 女 性 语 言 的 特 点 。 Lakoff 、 Labov 、 Trudgil 、
Zimmerman&West、Holmes 和 Cameron 等一些著名的语言学家逐
渐重视性别语言的社会性。到了 90 年代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发
展期间,语言学家们对于性别语言的研究开始主要集中在形式差
异上。社会语言学界根据这三次浪潮普遍将性别语言的研究划分
为“早期语言性别研究”、“现代性别差异研究”和“后现代性
别建构研究”(薛玉萍,2011)三大阶段。
一、早期语言性别研究
20 世纪 20 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以自由主义
的女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主要强调男女两性的共性和平等,反对
性别歧视,要求对男女同样对待,强调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样
的地位”(李金凤,2004:49)。受这种思潮的影响,西方语言
学家们提出了生理决定论 (Biological Determinant Theory),该
理论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显著差异是生理决定的。在这种理论
下,丹麦语言学家 Otto Jespersen(1922)最先开始从语言学角度
对性别语言差异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了两性语言存在词汇和言语
风格方面的差异,并用一定篇幅讨论了女性语言的特点。同时期
的另一位研究者 Maulhener 考察和分析了社会阶层人员之间的交
际。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两性不同的社会地位来考察语言和
性别的关系(曹湘洪, 2007)。 在此之后,语言学家 Bloomfield
(1933),Mary Haas(1944),Douglas Taylor(1951),Parsons
和 Bales (1955)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性别研究的内涵。但是二十
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叶这段时间里,语言学家们对性别语言的研
究都只是源于个人对某种与性别有关的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带有很深的“印象”和“假定”的特征,并未成为科学的系统。
二、现代性别差异研究
上世纪 60 年代,社会语言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第二次女
权运动热潮的兴起,语言与性别开始成了语言学中一门独立的分
支。语言学家们在女性主义和性别角色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
会性别”(gender)这一理论意义,把性别研究从生物学领域转
向社会文化领域,宣告了生理决定论的终结。这时期的理论研究
成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缺陷论(Deficiency Theory)。英国语言学者 R.Lakoff 这是一
理论的代表,Lakoff 在 1973 年提出了“女性语言”和“女性地位”
的理论,她认为如果社会不平等一直存在,那么性别语言的不平
等是不可能消弭的。两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反映出男性和女性
在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更具有语言权势,
女性本身就是一种缺陷(deficiency)。Lakoff 的缺陷论对性别语
言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支配论(Dominance Theory,也译做主控论)盛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后期。。英国语言学家 Cheris Kramer 从俗
语言学出发,认为“权力是理解语言模式与交际的关键”
( Weatherall , 2002 : 3 ) 。 持 支 配 论 观 点 的 学 者 有 主 要 有
D.Zimmerman、C.West、Spender 和 P.Trudgil 等,她们认为,女性
处于无权低劣的社会地位中,在两性语言交际中处于被动,受男
性支配,不同性别的社会权势导致了言语行为的差异。Zimmerman
和 West(1975)的实验结果发现:男性经常打断女性谈话,而女
性被打断后则选择沉默而非夺回话语主动权,根据她们的观点,
男性对女性的打断就是利用权力控制女性的一种方式。P.Trudgil
提出社会阶级越高的人对语言的“正确性”和“准确性”要求越
高,因为女性更关注自身形象和社会地位等因素,所以女性更多
使用标准的语言形式。
差 异 论 ( Difference Theory/Sub-culture Model/Cross-culture
Model),也称二元文化论,该理论着眼于不同亚文化背景的性别
研究,主要代表有 Deborah Tannen 和 D• H • Goodwin 等人。早
在 1980 年,Goodwin 就对费城两个不同的儿童群体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他发现男孩群体中阶级较高的男孩对阶级较低的男孩
多使用祈使句;女孩群体的平等性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则表现为
女孩对其他人更多使用表建议的句型。其后受 Gumperz 有关跨文
化交际理论的启发,Tannen 提到 “男女两性思想的不同便是文
化的差异,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男女两性,他们
对自身,对将来的期望,以及对谈话的功能将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成长文化促成了两性话语的不同风格特征,因此在跨性别
交际中会产生很多误解。
礼貌论(Courtesy Theory),该理论多被划分为差异论的一部
分,其代表为新西兰语言学者 Holmes。Holmes(1995)继承并发
展了 Brown 和 Levinson(2001:298)提出的礼貌论,她发现男性
在两性交际中掌握着更多的主动权,话量更多,通常会提出更多
的问题并更多地打断对方;而女性为了保证交流的顺畅进行,则
会更多给予对方鼓励性的反馈。Holmes 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行为,
反应出女性比男性更注意表达共同的交流目的。
以上四种观点都为语言和性别间关系的分析提供了早期模
式,并分别从地位、权力,文化和礼貌四种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语
言性别差异现象,但它们都过分强调“女性”和“男性”这一二
元对立体,也就导致了过于强调性别语言差异并且忽视其他变量
对差异造成的影响的问题。
三、后现代性别建构研究
90 年代,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后现代性语言研究应运而生。
言性别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上化的发展
趋势。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以 Cameron(1995)为代表的一些语
言学者竭力反对传统的两元对立论,对支配论和差异论等观点持
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关注对性别本身的理论研究,而非
单纯的着眼于语言,这一趋势标志着社会语言性别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t Gender Theory)逐步形成。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两种
理论:社团实践论(the Community Practice Theory)和表演论
(Performance Theory)。
社团实践论(the Community Practice Theory),又称行为集团
论,是由社会学家 Lave Wegner 在 1991 年创立的一种社会学习理
论 (Holmes & Meyerhoff,1999:174),并由 Eckert & McConell-Ginet
首次将其引入了语言性别研究领域。这一理论的学者认为,行为
集团的形成并不以某一地域或某个群体的言语行为为标准,它以
个人行为为标尺,凡是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的个体都可以形成行
为集团,言语行为是集团共同的行为方式之一,而不是行为集团
的核心标准。团体实践论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别(gender),
而非生理性别(sex),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活动决定了他们
的社会性别,并使他们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语言和性别之间
没有直接的联系,它们通过不同的行为模式相互作用”。社团实
践这一概念对语言性别领域的研究将性别语言的研究提高到了
一个新的高度。
表演论 (Performance Theory)是由美国后现代女性学家 Judith
Butler(1990)在她的批判性著作 Gender Trouble 中引入的概念,
她没有受到社会性别二元论的定势的束缚,提出性别不是预定
的,性别角色和性别特征是靠表演(performance)决定的。男性
和女性在交际过程中表演着自己的社会性别,性别身份在表演过
程中不断变化,永远没有终结。表演论强调不同语境下性别角色
的多样性,即:男女两性不仅仅在不同的言语社区或亚文化下表
演着自己的性别,他们还在一个群体内部或单个人身上进行系列
的性别风格化的表演。
总之,回顾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性别语言从早期零散
的语言现象研究到性别二元对立理论再到社会性别建构论,经历
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期间遭到种种质疑,并不断得到发展
和取得突破,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性别语言研究理论会更加丰
满充实,取得更多的研究硕果。语言的影响作用,这使研究范围
拓展扩大。
参考文献:
[1]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曹湘洪.关于语言和性别研究的再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李金凤.语言性别理论发展与西方女性主义思潮[J].妇女研
究论丛,2004年11月.
[4]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11年7月.
[5]林雯萍.西方性别与语言风格研究的新视角.福建省外国语
文学会,2012.
[6]孙汝建.性别语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云梦学刊,1996.
[7]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擅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8]杨永林.现代英语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山东外语教学,
1991.
[9]周民权.社会性别语言学的哲学渊源及方法论探究.[J].外语
教学,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