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AIDS患者的护理安全防护
【关键词】 艾滋病;安全防护;对策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随着AIDS患者数量的增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建立并迅速的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1]。因此,越来越多的HIV或AIDS患者是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首发症状进行初诊,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对初诊的患者进行识别,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对减少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36例首诊入住呼吸内科患者并最终确诊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识别高危患者,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保证护理安全。
中国论文发表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 年5月呼吸内科收治36位HIV初筛及确诊试验阳性的AIDS患者,均为首次在本专科诊治,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酶标法或间接荧光法等检测HIV抗体阳性,再经疾控中心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复核HIV抗体皆为阳性。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 已婚25例,未婚11例。年龄22~59岁24例,年龄60岁以上12例,最大年龄78岁。夫妻或男女朋友间一方有冶游史19例,有吸毒史12例,无明确原因5例。
2.患者主要体征 36例患者中27例有发热症状,其中22例是以反复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伴有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症状18例,其中伴有呼吸困难表现6例。其发热为持续发热或间断性发热,持续时间1~6个月不等,体温38℃~40℃,多为稽留热。22例患者有或曾有躯干皮疹、口腔黏膜溃疡等表现,占全部病例的61%。19 例患者半年体重下降5~13 kg;伴腹泻18例,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以无痛性烂便为主,持续1~4个月。同时兼有发热、腹泻、口腔溃疡或皮疹、体重减轻等三个以上体征者 29例,占 80.5%。护理安全防护对策 1.加强护理人员对AIDS的知识及技能培训 艾滋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从无临床症状到严重病变,形成多系统、多样化表现。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识不足。 91.9%的护士担心工作时可能会感染HIV。带着恐惧和心理压力去护理患者直接影响了护士对AIDS患者的态度及行为,增加了对AIDS患者的歧视 [2]。因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HIV医源性传播相关知识及防护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才有能力在临床工作中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提供咨询和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医护人员安全,防范职业暴露。中国论文发表
2.做好有效的沟通及入院评估,及时发现高危患者 很多HIV/AIDS患者都是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进行首诊,患者并不知道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如很多患者到呼吸内科首诊时大都是“感冒发热”为主诉。而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及人们对AIDS认识不足,AIDS的传播途径很多与性接触、静脉吸毒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人们对于AIDS患者不由自主地躲避、歧视。导致HIV感染者、 AIDS患者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开始很多患者隐瞒自己有过冶游史、静脉吸毒史等病史,增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同情患者、尊重患者隐私,打开患者心结,详实了解患者病史,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从而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对AIDS疑似患者的识别,做好HIV抗体筛查 诊断AIDS必须至少具有2个主要体征和1个次要体征[3]。本资料36例患者中有27例(75%)发热,伴腹泻18例(50%),与AIDS诊断标准相一致。其发热为持续发热或间断性发热,持续时间1~6个月不等,体温38℃~40℃,多为稽留热。腹泻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以无痛性烂便为主,每天 6~10次,持续1~3个月。皮疹分布在全身,表现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结节、浸润性斑块,皮损好发于双颊、颧部、头皮、耳后及胸部,也多见于躯干/肢体; 口腔内明显溃烂及白斑,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19例患者半年体重下降5~15 kg;其他症状为乏力、食欲下降等。而本资料中兼有发热、腹泻、口腔溃疡或躯体皮疹等三个以上体征者 29例,占 80.5 %。由此提示,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腹泻是AIDS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症状。入院患者中,护士如发现患者同时具有以上多个体征应引起安全防护重视,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查。中国论文发表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随着AIDS患者数量的增长,HIV的流行在中国已经建立并迅速的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1]。因此,越来越多的HIV或AIDS患者是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首发症状进行初诊,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如何在临床工作中对初诊的患者进行识别,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对减少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36例首诊入住呼吸内科患者并最终确诊AIDS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工作中护理人员如何识别高危患者,实施积极正确的职业防护,保证护理安全。
中国论文发表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 年5月呼吸内科收治36位HIV初筛及确诊试验阳性的AIDS患者,均为首次在本专科诊治,住院期间所有患者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酶标法或间接荧光法等检测HIV抗体阳性,再经疾控中心确诊试验(蛋白印迹法)复核HIV抗体皆为阳性。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 已婚25例,未婚11例。年龄22~59岁24例,年龄60岁以上12例,最大年龄78岁。夫妻或男女朋友间一方有冶游史19例,有吸毒史12例,无明确原因5例。
2.患者主要体征 36例患者中27例有发热症状,其中22例是以反复发热为主要症状就诊,伴有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症状18例,其中伴有呼吸困难表现6例。其发热为持续发热或间断性发热,持续时间1~6个月不等,体温38℃~40℃,多为稽留热。22例患者有或曾有躯干皮疹、口腔黏膜溃疡等表现,占全部病例的61%。19 例患者半年体重下降5~13 kg;伴腹泻18例,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以无痛性烂便为主,持续1~4个月。同时兼有发热、腹泻、口腔溃疡或皮疹、体重减轻等三个以上体征者 29例,占 80.5%。护理安全防护对策 1.加强护理人员对AIDS的知识及技能培训 艾滋病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从无临床症状到严重病变,形成多系统、多样化表现。国内多项调查研究提示,我国护理人员对AIDS一般知识的认识不足。 91.9%的护士担心工作时可能会感染HIV。带着恐惧和心理压力去护理患者直接影响了护士对AIDS患者的态度及行为,增加了对AIDS患者的歧视 [2]。因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HIV医源性传播相关知识及防护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才有能力在临床工作中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提供咨询和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医护人员安全,防范职业暴露。中国论文发表
2.做好有效的沟通及入院评估,及时发现高危患者 很多HIV/AIDS患者都是以常见疾病的症状体征进行首诊,患者并不知道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如很多患者到呼吸内科首诊时大都是“感冒发热”为主诉。而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及人们对AIDS认识不足,AIDS的传播途径很多与性接触、静脉吸毒等多方面原因有关,人们对于AIDS患者不由自主地躲避、歧视。导致HIV感染者、 AIDS患者背负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治疗开始很多患者隐瞒自己有过冶游史、静脉吸毒史等病史,增加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机会。因此,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理解同情患者、尊重患者隐私,打开患者心结,详实了解患者病史,及时发现高危患者,从而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对AIDS疑似患者的识别,做好HIV抗体筛查 诊断AIDS必须至少具有2个主要体征和1个次要体征[3]。本资料36例患者中有27例(75%)发热,伴腹泻18例(50%),与AIDS诊断标准相一致。其发热为持续发热或间断性发热,持续时间1~6个月不等,体温38℃~40℃,多为稽留热。腹泻多为反复发作的慢性腹泻,以无痛性烂便为主,每天 6~10次,持续1~3个月。皮疹分布在全身,表现为小的斑丘疹到大的结节、浸润性斑块,皮损好发于双颊、颧部、头皮、耳后及胸部,也多见于躯干/肢体; 口腔内明显溃烂及白斑,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充血、有乳酪状覆盖物。19例患者半年体重下降5~15 kg;其他症状为乏力、食欲下降等。而本资料中兼有发热、腹泻、口腔溃疡或躯体皮疹等三个以上体征者 29例,占 80.5 %。由此提示,发热、皮疹或口腔溃疡、腹泻是AIDS患者就诊的最主要症状。入院患者中,护士如发现患者同时具有以上多个体征应引起安全防护重视,并及时报告医师进行HIV抗体初筛检查。中国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