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
(沈阳农业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00)摘 要:语言景观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着重考察公共空间中各类语言标牌的象征意义。在阐述语言景观理论基础之上,指出语言景观可被视为外语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语言景观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进而提出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的改进策略,从而优化外语教学课堂,提高外语教学效能。
关键词:语言景观;外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概念自出现就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将语言景观认同为语言环境的要素,力求探寻语言景观视角下外语教学策略,以其深度发掘语言景观的实践指导意义,改进外语教学方法,提升外语教学效果。
二、概述
根据Landry & Bourhis于1997年提出的语言景观概念,语言景观由某一属地、地区或城市群中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店牌和政府建筑物公共标识组成。近年,语言景观研究成为跨界于社会语言学、地理学、符号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目前,国内研究集中在综合性概述、语言景观译写研究、城市语言景观个案分析研究等方面。随着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入,新视角、新领域继而显现。语言景观可应用于语言学习,它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为语言学习指示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三、语言景观与外语教学环境
外语教学水平是提升全民语言能力的关键。影响外语教学效果的因素纷繁复杂,语言环境居于重要位置。语言环境是影响外语学习活动开展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语言环境影响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语言环境分为三个层次: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者相互独立却又彼此依存。其中,学校环境对语言获得影响最直接、最显著,家庭环境是达成语言教学目标的保证,而社会环境是语言应用能力检测、评价和反馈的重要场所。语言景观是外语教学环境的因子,具备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两种属性。语言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语言景观的改善互惠互利,相辅相成。从语言环境角度出发,根据地理位置的差异,语言景观可划分为两类:校园语言景观和校外语言景观,后者涵盖家庭和社会两个维度。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校园、校外语言景观效能,促成语言情景浸入式学习,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者语言潜质。
四、语言景观研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语言景观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是对语言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的补充和丰富。作为语言环境的要素,语言景观对学习者语言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增强学习者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是外语学习的必要条件,它是学习者对语言知识、语言文化和语言应用能力的整体感知和认识。语言景观是城市环境不可或缺的元素,无处不在的官方或私人标牌反复冲击学习者视觉感官,调动学习者的有意注意,激发学习者语言学习及应用的欲望,强化学习者的语言意识。
(二)培养学习者语言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打开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知识的传承并非维持原有知识体系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注入创新思维以保持其活力。语言景观涉及路标、街名、指示牌和店牌等,双语及多语使用参差不齐,词汇选择、语法规则、语言运用等方面漏洞百出。学习者通过调查、收集、观察、辨别语言标牌,发挥反思性批判思维,依据已有知识,通过推理和剖析,敢于质疑标牌中语言知识运用和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三)提高学习者语言运用水平
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流,交流融洽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语言应用水平。语言景观并非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在词法、语法等的框架内,依据不同语言环境,借助委婉语、礼貌原则、合作原则等规范语言运用,实现与读者的空间对话。
譬如,“男士止步”译为“Female Only”,语气更显柔和、礼貌,易被读者接受。学习者在阅读、收集、分析标牌过程中,通过关注语言运用特征,累积语言运用技巧,语言运用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五、语言景观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策略
(一)优化校园语言景观建设,激发学习者兴趣学校、课堂是外语学习的第一场所,校园语言景观的设计与布局影响学习者语言意识的增强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校园语言景观包括校园内的指示牌、警示牌、告示牌等和教室内的名言警句、时间表、黑板报等。相对于校外语言景观,校园语言景观的语言选择呈现不同特点。基于法律法规、行业特点、社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校外语言景观的语言趋于多元化,双语、多语并存屡见不鲜;而校园语言景观多以单语,即国家通用语言为主,双语和多语标牌不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干预良好外语学习环境的创设和目的语的接触频度。因此,通过在校园或教室内悬挂不同字体、颜色、材质的目的语单语或双语标牌,有益于提升学习者外语感知度,激发学习者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无意识情况下完成语言的学习。
(二)发挥校外语言景观教育功能,提升学习者语言意识协作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无处不在,社会和家庭是学习场所的延伸,社会语言景观和家庭语言景观的构建是学校语言景观的必要补充。社会语言景观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语言景观,即公共或私人空间中的广告牌、指示牌、店牌等。
家庭语言景观指在家庭环境中创造的以语言习得为目标的目的语标牌或双语标牌。充分利用家庭空间穿插语言资源,在唤醒学习者语言意识,促使其自发学习的同时,完善学习者人格,智育、德育协调发展。
(三)调动学习者主体意识,增强学习者跨文化能力事物发展最终由内因决定。校园、家庭、社会语言景观归根结底属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学习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学习者主体意识。学习者要明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其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环境的共建者和学习资源的开发者。语言景观是语言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学习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修正语言景观中的语用失误,纠正语言景观双语、多语翻译中的不当之处,并在已有语言景观基础上,补充新内容,促成语言景观的优化与更迭。作为外语学习的资源、工具,语言景观的意义呈现是人们跨文化能力和文本词汇、语法、语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语言景观设置恰当与否与标牌建设者和读者的跨文化能力关系密切,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语言景观意义传输的必然要求。
六、结语
语言和景观的结合不可避免地推动语言景观与语言学习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景观可被视为外语教学环境的要素纳入外语教学体系。语言景观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合理利用语言景观能够强化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培养学习者探究和跨文化能力,全面提升学习者的外语综合素养。语言景观学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属于正强化,但目前量化标准和指标体系还未确立。语言景观研究者可以以此为突破点,进而真正发挥语言景观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