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透视小学语文教材立足点的转变
从课文透视小学语文教材立足点的转变
张洪霞 乐胜乡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新一轮课改启动后,人们的教材观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材编制者的立足点正在由“编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
学习”为中心。本文从评析课文《青蛙和蛇》结尾的处理和习题设计出发,分析教材编制者在转变这一立足点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企图为我国新课改中教材的编写及设计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材观;立足点;教材改革
一、教材观背后立足点的转变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文化基础学科的
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的编制人员也逐渐树立起科学的教
材观,“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一
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研究。这
种文化探究不能脱离社会的脉动和学生的经验,不应预设凝固的
教学程序和划一的标准答案。”同时,优质的教材“也是引导学
生审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积极参与自然探究和自我探究
的指引。” 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更
应该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发展规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使学习
者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材中应该存在一定的“未定点”
和“空白”,这些“未定点”和“空白”可以“召唤着读者去填
补这个空白,去填补这个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这样才
能推动读者利用已知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去。
二、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立足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传承知识和人类文化的作用,其中蕴藏的
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语文课程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语文教材的编制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重视教材中所渗
透的人文价值,教材的编制人员要立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青蛙和蛇》为例,分析立足点转变中的不足之处
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尊重多元的文化,更要顾及教材内容与
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
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
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
蛙和蛇》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初次见面的小青
蛙和小蛇很快地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并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时
光;然而,双方的母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站在纯洁的友谊
和自然的法则之间,年幼的小青蛙和小蛇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呢?这篇文章是被编入以“动物”为题材的单元的,单元目的是
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环境与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并懂得人
类应当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这恰恰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和
环境的保护,体现出“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不仅如此, “课
文把动物世界里的奥妙和秘密,现象和本质,规律和复杂,形象
的展现在小读者的面前,让他们从小领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风
貌、无穷复杂的变化,汲取有益的营养。” 从教材的内容和编
写可以看出,编制者更加关注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笔者在搜集有关材料和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材编制人员立足点转变
的不彻底之处。
(一)结尾不够开放
《青蛙和蛇》这篇文章来自非洲的一篇民间故事。后分别被
美国某州小学四年级的语言课本和中国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所
引用,其内容与原型故事并无很大差异,但结尾处却各有特色,
发人深省。
《青蛙和蛇》结尾处写道:“第二天早上,小蛇早早地起了
床。他来到灌木丛,等了一天,可是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 “小
青蛙和小蛇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作为朋友度过的那一天,他们深深
地记得在灌木丛中一起做游戏,并且在想: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
块玩就好了。” 可以看出,结尾处很明显地告诉读者一个道理:
青蛙和蛇是天敌,他们永远不能成为朋友。再来看看美国课本中
《青蛙和蛇》的结尾:“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它
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
天到底去不去呢?” 两个结尾相比较,差异之处显而易见。前
者的故事结局确定无疑,读者不需要再对已知的事实存有任何幻
想;而后者的结尾相对来说开放了许多,并且能给小读者留下无
限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
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
知识进化的源泉。” 《青蛙和蛇》对结尾的处理目的就是将这
些“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却没有留给他们思考、探索和想象的
空间,这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且压抑了他们个
性的发展。
(二)习题导向性仍很明显
如果说《青蛙和蛇》结尾处仍有编者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学
生的嫌疑,那么课后的第二道习题已经将这一意图完全暴露了出
来。习题写道:“小蛇和小青蛙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玩,还有哪些
动物不能在一起玩?” 正如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一位老师所说的
那样:课文在结尾处已经暗示小青蛙和小蛇不能成为朋友,编者
生怕学生把他们的意图理解错,通过习题进一步明确他们是天
敌,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这就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
挥,违反了儿童发展的规律。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幅漫画:“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
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
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 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
它长期束缚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得
到解放。基于以上阐述,笔者在这里大胆地做一个假设:如果结
尾处没有暗示小青蛙和蛇不能成为朋友;习题也不是让学生们思
考“小蛇和小青蛙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在一
起玩?”;而是选用开放式结尾,并将问题改为 “如果你是小
青蛙或小蛇,你想对对方说些什么呢?”或“请谈一谈你是如何
搜集有关青蛙和蛇的资料的?”等类似的题目,我想会更利于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科书的编写不能从编者的主观想象和好恶出发,不能以
学生接受教科书中的知识为目的,而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
规律出发,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能动发展问题摆在教材编写的中
心,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认知、提升情感、增强创新精神的
杠杆,让学生成为使用教科书的主人。” 从而,教材的编写才
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
张洪霞 乐胜乡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新一轮课改启动后,人们的教材观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材编制者的立足点正在由“编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
学习”为中心。本文从评析课文《青蛙和蛇》结尾的处理和习题设计出发,分析教材编制者在转变这一立足点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企图为我国新课改中教材的编写及设计提供启示。
关键词:教材观;立足点;教材改革
一、教材观背后立足点的转变
在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文化基础学科的
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的编制人员也逐渐树立起科学的教
材观,“优质教材不是冷冰冰的死板的教条或教义,而应当是一
种富于‘人文情怀’,引导儿童展开对话的一系列文化研究。这
种文化探究不能脱离社会的脉动和学生的经验,不应预设凝固的
教学程序和划一的标准答案。”同时,优质的教材“也是引导学
生审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积极参与自然探究和自我探究
的指引。” 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更
应该重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心理发展规律。教材内容的选择要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发展,使学习
者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教材中应该存在一定的“未定点”
和“空白”,这些“未定点”和“空白”可以“召唤着读者去填
补这个空白,去填补这个悬而未决或尚未提到的东西”,这样才
能推动读者利用已知的知识经验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去。
二、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立足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传承知识和人类文化的作用,其中蕴藏的
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语文课程
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语文教材的编制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应重视教材中所渗
透的人文价值,教材的编制人员要立足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
度,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青蛙和蛇》为例,分析立足点转变中的不足之处
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尊重多元的文化,更要顾及教材内容与
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
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
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
蛙和蛇》是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初次见面的小青
蛙和小蛇很快地建立了纯洁的友谊,并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时
光;然而,双方的母亲却坚决反对他们在一起。站在纯洁的友谊
和自然的法则之间,年幼的小青蛙和小蛇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呢?这篇文章是被编入以“动物”为题材的单元的,单元目的是
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到环境与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摇篮,并懂得人
类应当保护环境、热爱自然。这恰恰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关注和
环境的保护,体现出“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不仅如此, “课
文把动物世界里的奥妙和秘密,现象和本质,规律和复杂,形象
的展现在小读者的面前,让他们从小领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风
貌、无穷复杂的变化,汲取有益的营养。” 从教材的内容和编
写可以看出,编制者更加关注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笔者在搜集有关材料和听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教材编制人员立足点转变
的不彻底之处。
(一)结尾不够开放
《青蛙和蛇》这篇文章来自非洲的一篇民间故事。后分别被
美国某州小学四年级的语言课本和中国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本所
引用,其内容与原型故事并无很大差异,但结尾处却各有特色,
发人深省。
《青蛙和蛇》结尾处写道:“第二天早上,小蛇早早地起了
床。他来到灌木丛,等了一天,可是小青蛙一直都没有来。” “小
青蛙和小蛇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作为朋友度过的那一天,他们深深
地记得在灌木丛中一起做游戏,并且在想:要是我们能一直在一
块玩就好了。” 可以看出,结尾处很明显地告诉读者一个道理:
青蛙和蛇是天敌,他们永远不能成为朋友。再来看看美国课本中
《青蛙和蛇》的结尾:“晚上,小青蛙和小蛇各自睡在床上,它
们望着窗外的月光都回想着今天的快乐时光......可是,明天,明
天到底去不去呢?” 两个结尾相比较,差异之处显而易见。前
者的故事结局确定无疑,读者不需要再对已知的事实存有任何幻
想;而后者的结尾相对来说开放了许多,并且能给小读者留下无
限的想象空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
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
知识进化的源泉。” 《青蛙和蛇》对结尾的处理目的就是将这
些“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却没有留给他们思考、探索和想象的
空间,这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且压抑了他们个
性的发展。
(二)习题导向性仍很明显
如果说《青蛙和蛇》结尾处仍有编者将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学
生的嫌疑,那么课后的第二道习题已经将这一意图完全暴露了出
来。习题写道:“小蛇和小青蛙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玩,还有哪些
动物不能在一起玩?” 正如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一位老师所说的
那样:课文在结尾处已经暗示小青蛙和小蛇不能成为朋友,编者
生怕学生把他们的意图理解错,通过习题进一步明确他们是天
敌,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这就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
挥,违反了儿童发展的规律。
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幅漫画:“漫画中画了两个坛子,坛子打
破前,一个人蜷缩在坛子中;坛子打破后,那个人依然蜷缩在坛
子中,姿势一点没有改变。” 这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真实写照,
它长期束缚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难以得
到解放。基于以上阐述,笔者在这里大胆地做一个假设:如果结
尾处没有暗示小青蛙和蛇不能成为朋友;习题也不是让学生们思
考“小蛇和小青蛙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玩?还有哪些动物不能在一
起玩?”;而是选用开放式结尾,并将问题改为 “如果你是小
青蛙或小蛇,你想对对方说些什么呢?”或“请谈一谈你是如何
搜集有关青蛙和蛇的资料的?”等类似的题目,我想会更利于调
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科书的编写不能从编者的主观想象和好恶出发,不能以
学生接受教科书中的知识为目的,而应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
规律出发,把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能动发展问题摆在教材编写的中
心,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认知、提升情感、增强创新精神的
杠杆,让学生成为使用教科书的主人。” 从而,教材的编写才
能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