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实践中对教师…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lunwenchina
热度0票 浏览207次
时间:2010年9月28日 15:40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实践是素质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分别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层面,地位、角色的改变,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及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能力 挑战 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传统教育行为中教师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承担的角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课题是多样化的,有的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虽然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由于教师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或理论把握不够深入 也难于驾驭它。面对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有的教师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取的研究课题,自己根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如 何去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有的讲:过去我走进教室,对于教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说有100%的把握,也有90%的自信,但现在进入学生的研究性课 堂,心里总是“志石不安”。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呢?方法是: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勇于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本学科专业外,对其他学科也应有广泛兴趣,并不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只有广博知识,才能指导了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且能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传统教师地位,角色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过去哪种被动的理解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积极地去发现 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探求一定结论的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以上这一特点,把教师从以往那种主导地位拉下马,教师已不是包揽学生一切学习任务的角色而变 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建议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仅限于本学科范围内,体现在发现学生的疑 难,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以指导,进行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时标准答案上来,而且这种指导作用较为单一,且仅限于学科内部。但在研究性学 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范围广,各不相同,遇到问题困难也不一,这样教师那种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指导显然失灵。
三、对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教师教育观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挑战和引起变化。
1.教师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 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样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而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威信,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威信、地位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水平,而指导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对知识的驾驭 和掌握,自我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要在自己知识结构的形成上和指导水平上加以提高。
2.教师教育任务理念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育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研究性学习要的是一种创新知识,实践能 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书”“育人”观上来个彻底的改变。“教书”应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种实践能力的增加,而非只传授前人积累的间接知识, 而应重在指导学生获取一种富有创新的直接知识。“育人”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生做好人,形成好的品质,而是要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自觉乐意的养成一 种好的品德,为人做事的方式、原则。
3.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念的挑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一般标准是三好,以分数 论英雄。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完全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创新、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这种评价方式及所对学生学习的误导,有时,导致创新人才的夭 折。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关键目的是培养具有一种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观念,也应做彻底改变:不能以分 数论英雄,教师应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学生个人品德,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四、研究牲学习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和要求:
1.打破学科界线,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形成。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学习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界,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非固定在某一知识体系,它也可能是某一学科的而更多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
2.走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不是那种 偏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应式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也不是那种单纯性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多的而是富有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知识的方式。因此,研 究性学习中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方式,这一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师生围绕共同研究课题进行的互 相合作和交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炼就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更能体现一种社会主义教育中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础,课堂知识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简单、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内容 丰富多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但是,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并不否认传授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重视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对 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师能力 挑战 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传统教育行为中教师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承担的角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课题是多样化的,有的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虽然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由于教师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或理论把握不够深入 也难于驾驭它。面对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有的教师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取的研究课题,自己根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如 何去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有的讲:过去我走进教室,对于教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说有100%的把握,也有90%的自信,但现在进入学生的研究性课 堂,心里总是“志石不安”。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呢?方法是: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的观念。勇于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本学科专业外,对其他学科也应有广泛兴趣,并不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只有广博知识,才能指导了学生 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且能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传统教师地位,角色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过去哪种被动的理解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积极地去发现 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探求一定结论的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以上这一特点,把教师从以往那种主导地位拉下马,教师已不是包揽学生一切学习任务的角色而变 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建议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仅限于本学科范围内,体现在发现学生的疑 难,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以指导,进行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时标准答案上来,而且这种指导作用较为单一,且仅限于学科内部。但在研究性学 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范围广,各不相同,遇到问题困难也不一,这样教师那种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指导显然失灵。
三、对教师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教师教育观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挑战和引起变化。
1.教师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 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样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而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在此情况下,教师的威信,地位受到挑战,教师的威信、地位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水平,而指导水平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对知识的驾驭 和掌握,自我对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想树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要在自己知识结构的形成上和指导水平上加以提高。
2.教师教育任务理念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教育任务是教书育人,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研究性学习要的是一种创新知识,实践能 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的“教书”“育人”观上来个彻底的改变。“教书”应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种实践能力的增加,而非只传授前人积累的间接知识, 而应重在指导学生获取一种富有创新的直接知识。“育人”也不能局限于教学生做好人,形成好的品质,而是要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自觉乐意的养成一 种好的品德,为人做事的方式、原则。
3.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念的挑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一般标准是三好,以分数 论英雄。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完全囿于书本,缺乏独立思考、创新、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这种评价方式及所对学生学习的误导,有时,导致创新人才的夭 折。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关键目的是培养具有一种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观念,也应做彻底改变:不能以分 数论英雄,教师应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学生个人品德,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四、研究牲学习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和要求:
1.打破学科界线,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形成。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特点。学习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界,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而非固定在某一知识体系,它也可能是某一学科的而更多可能是多种学科的综合。
2.走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不是那种 偏重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应式教育模式,学生学习方式也不是那种单纯性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更多的而是富有主动性、积极性、探索知识的方式。因此,研 究性学习中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方式,这一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师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师生围绕共同研究课题进行的互 相合作和交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炼就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更能体现一种社会主义教育中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
3.“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础,课堂知识服务于实践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单一简单、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内容 丰富多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精神。但是,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并不否认传授性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相反,它十分重视课堂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对 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