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有效生成 彰显教学无穷魅力
摘要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很多教师关心又常面临的问题,如何认识及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本文从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教育论文发表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堂的“开放性”常常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风云变幻的态势。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而衍生出枝蔓来,使教学经常性的存在某种偏轨,这种“偏轨”其实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教师若能敏感地从这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中捕捉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淡化预设,重构教学方案,使之生成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教学资源,那就真正体现了“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原则,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来。
1 淡化预设,促进生成教育论文发表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当教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受个性对话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为什么鹬被蚌夹住了嘴巴还能说话呢?同样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不放也还能说话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老师自己或许也未曾想过。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参阅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确定集体给语文教材编辑部写信,提出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一大段教学环节是教师视教情和学情随机生成的。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教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富探究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含了。教育论文发表
2 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和深入,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有时也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请看一段课堂实例:
师:我们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说说你心中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看法。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好坏不分,把孙悟空赶走了。
生: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因为她害得孙悟空被师傅骂。
生:我非常敬佩孙悟空,因为他虽然被师傅骂,但仍旧一次次打白骨精救师傅。
生:(大声地)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
(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感悟,让同学和老师为之一振。)
师:(微微一笑)哦!一次一次的努力,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生:(不好意思)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笑)干了坏事不泄气,那坏事岂不是越干越多了?
(全场笑,该生也笑,不过摸摸自己的头似有所悟。)
(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7页)
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案例中白骨精的狡猾嬗变,是“奸诈”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错误地把这种“狡猾”的行为视为是一种“聪明”是一种可学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点拨,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识别生活中的假、冒、骗的行为呢?该案例中教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阅读理解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用一句诙谐的语言,轻轻一点,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生成为语文育人功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刁钻”和“另类”,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
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位老师所言。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关键要看老师能否依照课改精神,又是否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资源,有效地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当然这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文积淀、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以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社会文化内涵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等等储备,才能高屋建瓴地把这一问题极时生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来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熟的探导中创造性的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很多时候,孩子们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做这样的天才,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促进课堂生成的本领,使朴实的语文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学科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为XJK08JJZ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林乐珍.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平衡——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2).
教育论文发表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新课堂的“开放性”常常使得课堂教学出现风云变幻的态势。教师精心预设的课堂教学计划常常会因为一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而衍生出枝蔓来,使教学经常性的存在某种偏轨,这种“偏轨”其实就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显,也是学生对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教师若能敏感地从这些无法预约的课堂“意外”中捕捉其中的有价值因素,“为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有智慧的教学策略,淡化预设,重构教学方案,使之生成较之“知识”更具再生力的教学资源,那就真正体现了“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凭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原则,从而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让语文课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活力来。
1 淡化预设,促进生成教育论文发表
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善于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这种主动积极的求索、创新精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知识修养,而且要有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和圆满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时时在教师预设的环节中按部就班的展开,在引领学生个性化感悟文本内容的时候,在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学生质疑摆在教师面前,面对这些“意外”,我们不应该固守预设,而应该尊重学情,当好一个促进者和引导者,积极有效地进行调控,促进更精彩的生成,使书本知识更深化。听过一位教师教学《鹬蚌相争》,当教程有条不紊地进行到要求学生大声朗读,体会文章内容和感受个性对话的时候,有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课文有问题。为什么鹬被蚌夹住了嘴巴还能说话呢?同样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不放也还能说话呢?”问题一出,教室里先是安静,接着就是一片哗然。这篇课文很多老师教过数遍,可这样的问题老师自己或许也未曾想过。这位老师并没有简单的直接回答学生的疑惑,而是先肯定了这位学生不迷信书本,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样的!接着以学生即兴生成的这个问题为生长点,要求同学们就这个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参阅课前发下的这则寓言的古文。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确定集体给语文教材编辑部写信,提出修改建议。很显然,这一大段教学环节是教师视教情和学情随机生成的。抛弃原先预设的方案,是因为教师敏感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富探究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向权威(教材)挑战,可以让学生体验思考的快乐,在这种充满探究意趣的平等对话中,教学内容已超越文本而生成更为深刻的内含了。教育论文发表
2 善待错误,引导生成
学生从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判断能力不会很全面和深入,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这些曲解和误解,有时也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请看一段课堂实例:
师:我们学完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读完后,说说你心中对孙悟空、唐僧、白骨精的看法。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好坏不分,把孙悟空赶走了。
生:我非常憎恨白骨精,因为她害得孙悟空被师傅骂。
生:我非常敬佩孙悟空,因为他虽然被师傅骂,但仍旧一次次打白骨精救师傅。
生:(大声地)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
(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感悟,让同学和老师为之一振。)
师:(微微一笑)哦!一次一次的努力,是干好事还是干坏事?生:(不好意思)当然是干坏事了。
师:(笑)干了坏事不泄气,那坏事岂不是越干越多了?
(全场笑,该生也笑,不过摸摸自己的头似有所悟。)
(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17页)
课标新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案例中白骨精的狡猾嬗变,是“奸诈”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错误地把这种“狡猾”的行为视为是一种“聪明”是一种可学的精神,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及时加以引导、点拨,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能去识别生活中的假、冒、骗的行为呢?该案例中教师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以阅读理解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用一句诙谐的语言,轻轻一点,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生成为语文育人功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借机施教,放大生成
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的场所,在开放性的课堂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会提出很多超越文本知识体系范畴的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刁钻”和“另类”,却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而可以开发成难得的教学资源。
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位老师所言。新课程倡导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和多元感受。关键要看老师能否依照课改精神,又是否具有教育机智和学科智慧,能极时地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反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资源,有效地利用、引导,来借“机”施教。当然这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高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文积淀、对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以及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知识、社会文化内涵及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等等储备,才能高屋建瓴地把这一问题极时生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来更深入的探究,从而使“静态”文本在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成熟的探导中创造性的延伸拓展,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很多时候,孩子们一个“天外飞星”式的提问,一个出其不意的答案,可以让我们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做这样的天才,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灵活把握善变的课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促进课堂生成的本领,使朴实的语文课堂因有价值的动态生成而彰显无穷的教学魅力。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学科教师专业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批准号为XJK08JJZB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2]林乐珍.在生成与预设间寻求平衡——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