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正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关键词】 小儿 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正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其肘内翻后遗症发生率可达46.7%,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方法[1]。长期以来,笔者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中医传统手法矫正治疗,现将1995-2005年间得到随访的106例病例疗效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会计论文发表
1 病例资料
男58例,女48例,年龄最小15个月,最大12岁。骨折类型:伸直型87例,其中桡偏型21例,尺偏型36例,中立型(无明显尺桡偏者)30例;屈曲型19例,其中桡偏型4例,尺偏型8例,中立型7例。就诊时间最长5 d,最短20 min。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正骨八法,对无明显移位的桡偏骨折,给予常规拔伸牵引后屈肘90°并略外旋固定;无明显移位的尺偏骨折及中立骨折,在常规拔伸牵引后,给予外翻外旋手法正骨,致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略嵌插以抵消骨折远段内倾内旋应力;有移位的骨折,对桡偏型按常规整复,尽量要求解剖对位,并略外旋固定,或骨折远端残留轻度桡移,但绝不允许矫正过度;对尺偏型骨折,除力求解剖复位外,还应使桡侧有一定的嵌插。具体操作是骨折在常规复位后一手握近端,一手握前臂,略伸肘,前臂向桡侧外翻外旋,用力要缓慢而稳定,不可使已复位的骨折再移位;屈曲型尺偏者也同样在常规复位后施以外翻外旋手法正骨使桡侧骨皮质略有嵌插。
3 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均达2年以上。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以内,肘内翻5°以内,51例;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20°,肘内翻6°~10°,39例;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21°~30°,肘内翻11°~15°,14例;差: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30°以上,肘内翻15°以上,2例。优良率84.9%。
4 讨论
笔者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桡偏型骨折几乎无肘内翻发生,肘内翻基本上发生在尺偏型骨折患者,个别可发生于中立型患者,且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内翻不是进行性的,而是恒定在一定时段呈逐渐减弱状态,骨折愈合塑形后期和数年后的肘内翻角度无明显变化,在损伤时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即骨折远段内倾内旋)是肘内翻发生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在本组长期随访的病例中得到证实。所以,在治疗上预防肘内翻发生须从早期治疗着手,在骨折复位后人为加大肘外翻,增大携带角度数,使以后肘关节内翻时起到抵消作用,可保证携带角在正常范围。
因此,笔者对桡偏型骨折复位后即便骨折远端仍有轻度移位,不必再强求完全纠正,为防止因胸前位患肢悬吊时的内旋应力,可使前臂外旋纠正,以确保治疗效果;对中立型骨折运用外翻外旋使之轻度桡偏外翻,给予骨折愈合期内所形成的肘内翻留有余地;对尺偏型骨折复位后人为造成桡侧嵌插,向内侧轻度成角,前臂略外旋,宁可矫枉过正,这样可使肘内翻发生率减低。本组病例采用以上手法,可明显地减少减轻肘内翻的发生。
会计论文发表
运用此手法进行早期矫正预防肘内翻时,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目测矫正程度,尤其是参照健侧携带角度数很重要,复位后力求桡偏,使肘关节略外翻,对照健侧携带角度略增大5°为宜,这样便有效地防止肘内翻后遗症。另外,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后成角也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复位,行切开复位或多次手法暴力整复,此可自行塑形且不影响携带角和最终功能[2]。因小儿骨折生长快,不愈合者很少,故固定时间不必太长,解除外固定后加强功能锻炼,一般多能恢复正常功能。本组中有少数病例复位以后仍有轻微的前后成角或移位,但在随访中未见明显畸形或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 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52.
会计论文发表
[2]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8.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其肘内翻后遗症发生率可达46.7%,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预防方法[1]。长期以来,笔者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中医传统手法矫正治疗,现将1995-2005年间得到随访的106例病例疗效观察总结报道如下。
会计论文发表
1 病例资料
男58例,女48例,年龄最小15个月,最大12岁。骨折类型:伸直型87例,其中桡偏型21例,尺偏型36例,中立型(无明显尺桡偏者)30例;屈曲型19例,其中桡偏型4例,尺偏型8例,中立型7例。就诊时间最长5 d,最短20 min。
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正骨八法,对无明显移位的桡偏骨折,给予常规拔伸牵引后屈肘90°并略外旋固定;无明显移位的尺偏骨折及中立骨折,在常规拔伸牵引后,给予外翻外旋手法正骨,致使骨折端桡侧骨皮质略嵌插以抵消骨折远段内倾内旋应力;有移位的骨折,对桡偏型按常规整复,尽量要求解剖对位,并略外旋固定,或骨折远端残留轻度桡移,但绝不允许矫正过度;对尺偏型骨折,除力求解剖复位外,还应使桡侧有一定的嵌插。具体操作是骨折在常规复位后一手握近端,一手握前臂,略伸肘,前臂向桡侧外翻外旋,用力要缓慢而稳定,不可使已复位的骨折再移位;屈曲型尺偏者也同样在常规复位后施以外翻外旋手法正骨使桡侧骨皮质略有嵌插。
3 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均达2年以上。优: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以内,肘内翻5°以内,51例;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0°~20°,肘内翻6°~10°,39例;可: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21°~30°,肘内翻11°~15°,14例;差: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30°以上,肘内翻15°以上,2例。优良率84.9%。
4 讨论
笔者在长期临床观察中发现,桡偏型骨折几乎无肘内翻发生,肘内翻基本上发生在尺偏型骨折患者,个别可发生于中立型患者,且肱骨髁上骨折的肘内翻不是进行性的,而是恒定在一定时段呈逐渐减弱状态,骨折愈合塑形后期和数年后的肘内翻角度无明显变化,在损伤时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即骨折远段内倾内旋)是肘内翻发生的基本原因,这一点在本组长期随访的病例中得到证实。所以,在治疗上预防肘内翻发生须从早期治疗着手,在骨折复位后人为加大肘外翻,增大携带角度数,使以后肘关节内翻时起到抵消作用,可保证携带角在正常范围。
因此,笔者对桡偏型骨折复位后即便骨折远端仍有轻度移位,不必再强求完全纠正,为防止因胸前位患肢悬吊时的内旋应力,可使前臂外旋纠正,以确保治疗效果;对中立型骨折运用外翻外旋使之轻度桡偏外翻,给予骨折愈合期内所形成的肘内翻留有余地;对尺偏型骨折复位后人为造成桡侧嵌插,向内侧轻度成角,前臂略外旋,宁可矫枉过正,这样可使肘内翻发生率减低。本组病例采用以上手法,可明显地减少减轻肘内翻的发生。
会计论文发表
运用此手法进行早期矫正预防肘内翻时,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目测矫正程度,尤其是参照健侧携带角度数很重要,复位后力求桡偏,使肘关节略外翻,对照健侧携带角度略增大5°为宜,这样便有效地防止肘内翻后遗症。另外,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前后成角也不必一味追求解剖复位,行切开复位或多次手法暴力整复,此可自行塑形且不影响携带角和最终功能[2]。因小儿骨折生长快,不愈合者很少,故固定时间不必太长,解除外固定后加强功能锻炼,一般多能恢复正常功能。本组中有少数病例复位以后仍有轻微的前后成角或移位,但在随访中未见明显畸形或肘关节屈伸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 郭世绂.临床骨科解剖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52.
会计论文发表
[2]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