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发布者:邬强,钱士匀,林英姿,吴荣泉,崔开媚,熊
热度0票 浏览123次
时间:2011年2月19日 10:16
【关键词】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
发表论文期刊网
生化检验是由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了决策依据,而生化检验正好符合了循证检验医学的需要[1]。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2]。实验教学在生化检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临床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3]。但由于生化检验实验内容较多、与临床实践相差较大,实验难度大、实验管理较困难等客观因素存在,已往的教学模式现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在探索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以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对生化检验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从2006年开始以检验专业本科班为对象,逐步进行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们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内容总结如下。
1 以学生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教师机械授课、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示范、学生照做的按部就班模式。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教师“教”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提高“学”的质量才是目的。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多层次、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发展。
发表论文期刊网
1.1 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
在每个学年开课之前,按照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7~8名学生,2 名组长,每一组安排一位带教教师,全程负责该实验小组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保证“三基”内容的基础上,按实验课程授课大纲要求划定授课内容供所带教组学生参考,划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学生集体商议并按带教教师划定的范围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这种做法可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各实验小组间课程内容可不重叠,使得整体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大大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含量及学习兴趣。
1.2 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学生亲自参加负责全部过程。全部实验课程用的材料、器皿、部分仪器每组固定一套。每一次实验授课由小组内一位学生承担,且轮流进行。学生主讲,教师助讲,角色互换。教师指导其制定授课内容,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实验试剂的配制与用量,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在每次实验课之前,该同学和组内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先由带教教师教其试剂的配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以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被带教教师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可以学到许多实验课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负责实验课的授课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实验结束后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试剂的处理、仪器的保养等收尾工作由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改变了以往学生做完实验就走,对实验后的处理工作一点不了解的情况。
1.3 变实验技能考试为实验技能竞赛
发表论文期刊网
改变以往教师统一安排实验考核,学生被动考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全部结束后,按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技能竞赛,竞赛成绩记为学生实验成绩的 20%(实验课成绩占学生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其他成绩由带教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实验内容笔试、实验操作考核、授课情况等综合给出)。具体竞赛方法是每组学生随机进行一个实验内容的全部操作,包括实验器材、材料的准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然后在教师审核后自行配置试剂进行实验。各组带教教师交叉考核每组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分析实验结果,进行打分。竞赛后进行评奖,并给予一定奖励。由考试向竞赛模式的转变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
2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医学生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医学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实际上,学生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都必须由实验教学来实现。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着重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工作。
2.1 以实验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发表论文期刊网
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要使其从实验设备、器材、试剂的预算入手,根据所选实验项目,预算本组实验所需器材、规格、数量,试剂的种类、数量及配制方法及准备的时间等,从中取得了切实的经验,对实习及毕业后开展科研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每一个实验小组必须设计一个科研性课题实验,由带教教师进行选题指导,这部分占学生实验课时的2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完整的课题设立、查阅文献、开展实验、完成论文、进行答辩过程。院系根据实验课题情况可以给予资金上的资助,每个小组撰写一篇论文,并且将答辩成绩记入学生实验成绩的20%。
2.1 建立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科研与教学互动
我们组建了检验医学专业开放实验室,优化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在保证满足基本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添置部分先进仪器用于实验、实习教学。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自愿参加,教师进行指导。开放实验的内容包括学生小组设计性、科研性课题实验,学生自选实验,实验仪器的开放三部分。进入毕业论文实验、获得学院资助的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同学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训练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与见习、实习互动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不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安排检验科的见习,并且在结束专业课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实习。由于生化检验技术日益进步,检验中的主要操作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极其不符,造成学生“学的”和实习时“用的”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往往不能适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破了原来的专业课学习后再见习、实习的模式,将实验教学与见习、实习相结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1 手工操作与仪器分析组合式教学
原来的实验教学主要选择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室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为学生讲解仪器的原理、性能和基本操作,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将手工操作与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仪器分析进行组合,对比方法、结果的差异性,提高教学效果。
3.2 实验课与见习、实习组合式教学
利用我们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系、检验科“科系合一”的优势,在理论课某一系统章节结束后,根据学生自选实验内容,安排小组性的见习实验。组织学生到教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实地进行实验,学生自带样品,带教教师教其熟悉生化分析仪等自动化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过程,现场讲解并演示仪器和试剂的准备、仪器的参数设置和操作、仪器的工作流程、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安排学生亲历各个操作,这部分实验时间约占总课时的30%,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生化检验实验课与临床实验室生化检测之间的差别,有目的性地进行以后的学习,调整好心态,实现与临床操作的初步接轨。
通过上述的改革实践证明,我们对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通过已建立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发现,参加教学改革的大多数学生对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认可的。(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加,学生成绩也明显提高。(3)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4)学生实习时的带教老师、毕业后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5)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兴趣都较改革前明显改善,同行对教学改革表示赞同的意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化检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亦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呈现出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培养检验人才的方式必须随之改革[4]。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教师及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课堂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降低,风险大,导致教师的心理压力有所增大。另外改革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必须得到教学管理者的配合与支持,转变其原来的教学管理思维模式,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期刊网
1 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 瞿良,朱玉琨,王惠萱.循证检验医学在现代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9):857.
3 王琰, 钱士匀.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4 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指导[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发表论文期刊网
生化检验是由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临床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证检验医学的兴起和发展,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了决策依据,而生化检验正好符合了循证检验医学的需要[1]。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2]。实验教学在生化检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临床检验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3]。但由于生化检验实验内容较多、与临床实践相差较大,实验难度大、实验管理较困难等客观因素存在,已往的教学模式现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在探索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以知识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践中,对生化检验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从2006年开始以检验专业本科班为对象,逐步进行生化检验实验教学的改革尝试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们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内容总结如下。
1 以学生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切实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教师机械授课、学生被动学习,教师示范、学生照做的按部就班模式。教学过程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教师“教”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提高“学”的质量才是目的。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实践技能、创新、独立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以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的多层次、自主性实验教学模式,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发展。
发表论文期刊网
1.1 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程内容
在每个学年开课之前,按照以往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教师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7~8名学生,2 名组长,每一组安排一位带教教师,全程负责该实验小组实验课程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保证“三基”内容的基础上,按实验课程授课大纲要求划定授课内容供所带教组学生参考,划定的内容包括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部分。学生集体商议并按带教教师划定的范围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这种做法可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各实验小组间课程内容可不重叠,使得整体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大大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含量及学习兴趣。
1.2 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
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学生亲自参加负责全部过程。全部实验课程用的材料、器皿、部分仪器每组固定一套。每一次实验授课由小组内一位学生承担,且轮流进行。学生主讲,教师助讲,角色互换。教师指导其制定授课内容,学生讲解完毕后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总结。学生自己确定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实验试剂的配制与用量,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在每次实验课之前,该同学和组内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先由带教教师教其试剂的配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以后由学生自己完成。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被带教教师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实验准备工作中可以学到许多实验课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负责实验课的授课增加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使得学生必须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中去。实验结束后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试剂的处理、仪器的保养等收尾工作由小组学生共同完成,改变了以往学生做完实验就走,对实验后的处理工作一点不了解的情况。
1.3 变实验技能考试为实验技能竞赛
发表论文期刊网
改变以往教师统一安排实验考核,学生被动考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全部结束后,按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技能竞赛,竞赛成绩记为学生实验成绩的 20%(实验课成绩占学生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其他成绩由带教教师根据平时成绩、实验内容笔试、实验操作考核、授课情况等综合给出)。具体竞赛方法是每组学生随机进行一个实验内容的全部操作,包括实验器材、材料的准备,自行设计实验方法、步骤,然后在教师审核后自行配置试剂进行实验。各组带教教师交叉考核每组学生的每一步操作,分析实验结果,进行打分。竞赛后进行评奖,并给予一定奖励。由考试向竞赛模式的转变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
2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使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对医学生素质教育意识的增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医学卫生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实际上,学生动手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都必须由实验教学来实现。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着重进行了这方面的改革工作。
2.1 以实验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发表论文期刊网
学生负责实验全过程,要使其从实验设备、器材、试剂的预算入手,根据所选实验项目,预算本组实验所需器材、规格、数量,试剂的种类、数量及配制方法及准备的时间等,从中取得了切实的经验,对实习及毕业后开展科研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另外每一个实验小组必须设计一个科研性课题实验,由带教教师进行选题指导,这部分占学生实验课时的2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进行完整的课题设立、查阅文献、开展实验、完成论文、进行答辩过程。院系根据实验课题情况可以给予资金上的资助,每个小组撰写一篇论文,并且将答辩成绩记入学生实验成绩的20%。
2.1 建立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使用,科研与教学互动
我们组建了检验医学专业开放实验室,优化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在保证满足基本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添置部分先进仪器用于实验、实习教学。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自愿参加,教师进行指导。开放实验的内容包括学生小组设计性、科研性课题实验,学生自选实验,实验仪器的开放三部分。进入毕业论文实验、获得学院资助的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同学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训练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与见习、实习互动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不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安排检验科的见习,并且在结束专业课的学习后直接进入临床实习。由于生化检验技术日益进步,检验中的主要操作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极其不符,造成学生“学的”和实习时“用的”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往往不能适应,不利于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打破了原来的专业课学习后再见习、实习的模式,将实验教学与见习、实习相结合。
发表论文期刊网
3.1 手工操作与仪器分析组合式教学
原来的实验教学主要选择手工操作的实验方法,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检验医学专业实验室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为学生讲解仪器的原理、性能和基本操作,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将手工操作与自动生化分析仪等仪器分析进行组合,对比方法、结果的差异性,提高教学效果。
3.2 实验课与见习、实习组合式教学
利用我们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系、检验科“科系合一”的优势,在理论课某一系统章节结束后,根据学生自选实验内容,安排小组性的见习实验。组织学生到教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实地进行实验,学生自带样品,带教教师教其熟悉生化分析仪等自动化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分析过程,现场讲解并演示仪器和试剂的准备、仪器的参数设置和操作、仪器的工作流程、数据处理及结果报告。安排学生亲历各个操作,这部分实验时间约占总课时的30%,使学生切实认识到生化检验实验课与临床实验室生化检测之间的差别,有目的性地进行以后的学习,调整好心态,实现与临床操作的初步接轨。
通过上述的改革实践证明,我们对生化检验实验课教学改革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通过已建立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发现,参加教学改革的大多数学生对改革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认可的。(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大增加,学生成绩也明显提高。(3)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培养,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科研论文。(4)学生实习时的带教老师、毕业后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5)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兴趣都较改革前明显改善,同行对教学改革表示赞同的意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化检验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检验项目亦日益增多;检验技术呈现出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电脑化的现代化模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培养检验人才的方式必须随之改革[4]。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配合。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教师及实验室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课堂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降低,风险大,导致教师的心理压力有所增大。另外改革是否可以顺利进行必须得到教学管理者的配合与支持,转变其原来的教学管理思维模式,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期刊网
1 周新,府伟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
2 瞿良,朱玉琨,王惠萱.循证检验医学在现代临床检验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9):857.
3 王琰, 钱士匀.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4 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验指导[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