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网络热点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范伟娜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闻媒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社会热点事件的形成和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使用网络的人数日益增多,对网络热点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本文依据网络热点事件,主要分析了其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及其中的心理效应,以对以后探索应对措施提供帮助。
关键词:网络热点;信息;机制;心理效应
一、网络热点的界定
网络热点是指在网络上出现频率较高,引发人们高度关注并激烈讨论的话题或事件。网络热点具有传播迅速,瞬间爆发,且传播过程中容易夹杂着网络流言和舆论攻击,易引起群体情绪激化等特征。其内容主要涉及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社会突发事件, 也包括医疗卫生、学校教育等事关民生的大事,以及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时政新闻和娱乐、八卦等。网络热点事件会经历一个发布、传播、发展、演变、消退的过程[1]。
二、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对于此类发源于网络的社会热点事件,心理效应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4]。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例如在08年汶川地震捐款事件中,万科集团与王老吉最终同样都是捐款1亿,但公众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万科集团最初捐款200万以及王石的激烈回应激发了公众的不满,这可以用近因效应来解释,也就是说在人们对万科集团形成总体印象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而王老吉则在捐款现场创下捐款数额之最——1个亿,这与万科集团的形象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因此使得人们对王老吉赞誉有加,用首因效应来解释就是,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对王老吉的第一形象很好,从而会对以后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刻板印象
“我爸是李刚”事件从一起交通肇事案最终演变为网络热点事件,与网民对以李刚为代表的所谓“官二代”“富二代”玩世不恭、不学无术、傲慢无理等负面信息的感知不无关系。除了民众对“官二代”、“富二代”群体的不良印象外,民众对负面信息的极大关注和传播便是形成网络热点事件的催化剂。社会上现在存在一种“仇富”“仇官”
心态,即对“富二代”“官二代”的负面信息格外关注,本质上是一种“否定效应”。心理学家罗伊·鲍梅斯特认为,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要大,这也是正面消息没有负面消息传得快、传得广、受关注度高的原因所在。因此,很多普通的事件一经网络放大就升级为热点事件。当有关事件的信息在网上传播时,负面信息往往会产生超出寻常的传播效果。否定性信息不仅一经媒体报道便会以更快于肯定性信息的速度传播,而且在否定效应的作用下,人们对这类信息会具有更高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不管一个人具有其他什么样的特性,一种极端否定的特性会使人产生一种极端否定的印象。
(三)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又叫对应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人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部较稳定的人格因素,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 08年汶川地震中“范跑跑事件”引发人们的激烈争议,人们纷纷指责地震中不顾学生安危独自逃跑的范美忠,认为他有损教师职业道德,自私自利,与地震中其他英雄教师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在解读范美忠的这种行为时,是把他的这种逃跑行为作为他人格的组成部分,是其内在的、稳定的人格特质,因此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
(四)娱乐心理
2014年4月演员文章被爆出轨,曾一度被封为“模范丈夫”的文章,一经传出与女星姚迪的传闻之后,各大媒体、微博等纷纷跟踪报道,各种舆论铺天盖地,文章的良好形象瞬间因为这一重大事件而崩塌,甚至很多人在网上大骂文章。这本来是一起娱乐圈的事件,但整件事情的影响波及全社会,引发全民围观,甚至于说,文章出轨,大众比马伊琍还要愤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明星生活的关注以及娱乐心理,当今时代,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消遣的一种方式。同时由于人们对“模范丈夫”这一称号的期望太高,以至于在发生某些有违这一称号事情的时候,人们很难接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泄愤心理和害怕自己遭受同样经历的心理。用否定效应来分析这一事件,是因为人们有关注负性事件的倾向,而且尤其是当此类消极性的信息与他人价值观方面或品行相关时,否定效应体现得更为明显,即认为文章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人。而大众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又会把这一事件归因于文章本人的特质,并且认为如果换做是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做,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归因偏差。
(五)比坏心态
三、结语
网络热点事件是社会积重问题的突破口,是不满情绪的宣泄处。各大网站要加强管理,继续实行实名制管理,并对热点话题及时反馈,及时更新信息,既要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又要引导公众舆论走向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吴小君,张丽,龚捷.从网络热点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论转化机制[J].现代传播.2012(11):111-114.
[2]乐国安等.社会心理学(第四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唐琪.网络热点事件的科学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