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形象的分析及其作用
摘要:技校音乐教学实践证实了技校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作品的形象分析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如何把握音乐作品形象分析以及分类和作用加以阐述,说明和强调技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音乐作品形象;感悟;技校音乐教学护理论文发表
技校的学生虽不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他们有着更广泛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要努力发现他们心灵深处最有活力的音符,是技校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涵盖很多方面和环节,而音乐作品的形象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个环节,使作品的形象对学生产生震撼,对其成长中的心灵就会产生一次美的洗礼.
一、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形象分析的前提
音乐感悟能力是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在感性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生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在指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每一音乐作品展示的形象,再通过反复欣赏或表演多次感悟,这样作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感受形象的影响力,理解形象的时代意义.护理论文发表
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文化修养、阅历、职业等都有密切关系。培养音乐感悟能力,首先要重视音乐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美国的艺术课程标准多处有强调音乐知识技能重要性的地方,瑞士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也都始终贯穿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这具体涉及到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知识及其运用。仅凭对于音乐的原始本能体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作支撑,就没有真正的感悟基础,更谈不上对形象的认识.二、音乐作品形象的类型
1.自然景色形象:朝阳的活力、夕阳的美好、原野的风光、山峦的壮丽,都可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格里格组曲《培尔·金特》的第一组曲第二乐章《奥塞之死》和第一组曲第四乐章《在山蘑的宫中》这两组曲中,描写了多个音乐形象。“朝景”中,开始主题在不同的调性重复几次后,人们刚觉得音乐较多的重复会有单调之感,作曲家就忽然引入新的东西把早晨清晰、嘹亮的音响转向另外的意境。大提琴独奏从D大调转到F大调,长笛的颤音和圆号的号角声非常美妙!学生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联想”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学生就会逐渐尝试从《外婆的澎湖湾》中感受清新,从《在希望的田野上》享受美好,从贝多芬的《月光曲》中体验壮阔、惊骇和悲怆,捕捉宁静、柔和与温馨.进而激励学生对美好的追寻.
2. 人物形象:歌曲和乐章都显性或隐性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表演都会对其中的形象有个初步的认识,随着感悟能力的不断提升,其认识将不断加深,由感悟到感动,形成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把握环节,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当学生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3.场景形象:音乐可以展示场景形象,也可为场景配置音乐来烘托场景。《迎宾曲》在基调、力度、和声、复调、音色、节奏、演奏形式的有机结合下展示了友好和谐欢快的迎宾场面,《雨打芭蕉》演奏有强有弱、快慢结合、张弛变换,击打出芭蕉傲然风雨中的场景。反复欣赏乐曲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才使场景形象在脑海中逼真出现。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女童《歌唱祖国》演唱,震撼了全场,庄严的时刻与歌曲中展示的伟大祖国的形象融合于全中国人民的心中,音乐与场景的关系得到了伟大的升华.护理论文发表
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很多不是单一的存在,常常是几种类型同时存在,这时往往有主有次,有时场景和景色突出人物,有时景色和人物构成场景的背景。当感悟这些形象的时候,所得到的美的感受比身临其境还要丰富多彩,这与不同的阅历和文化底蕴是密切相关的,他的感悟又和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一部作品形成的形象在作者心里是固定的,而在欣赏或表演者的心里是不同的,对清晨的感悟会有不同的意像,农民晨星理荒秽,工人蜂拥骑车急,学生琅琅读书声,那在理解音乐作品形象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情感润色。有的会产生更高的形象点,这就是平常说的形象大于思维。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作为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物我交融,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版.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护理论文发表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音乐作品形象;感悟;技校音乐教学护理论文发表
技校的学生虽不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他们有着更广泛的音乐兴趣和爱好,要努力发现他们心灵深处最有活力的音符,是技校音乐教师的重要职责.
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涵盖很多方面和环节,而音乐作品的形象分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个环节,使作品的形象对学生产生震撼,对其成长中的心灵就会产生一次美的洗礼.
一、音乐感悟能力的培养是形象分析的前提
音乐感悟能力是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在感性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得某种情绪体验,将这种体验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生发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起自身情感共鸣,再通过相关音乐知识的积累,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在指导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力求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
最后,要求学生总结对乐曲作较为完整的理解认识,使学生对该首作品的感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每一音乐作品展示的形象,再通过反复欣赏或表演多次感悟,这样作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感受形象的影响力,理解形象的时代意义.护理论文发表
感悟能力的培养与文化修养、阅历、职业等都有密切关系。培养音乐感悟能力,首先要重视音乐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美国的艺术课程标准多处有强调音乐知识技能重要性的地方,瑞士的奥尔夫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也都始终贯穿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这具体涉及到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知识及其运用。仅凭对于音乐的原始本能体验,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作支撑,就没有真正的感悟基础,更谈不上对形象的认识.二、音乐作品形象的类型
1.自然景色形象:朝阳的活力、夕阳的美好、原野的风光、山峦的壮丽,都可以音乐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在格里格组曲《培尔·金特》的第一组曲第二乐章《奥塞之死》和第一组曲第四乐章《在山蘑的宫中》这两组曲中,描写了多个音乐形象。“朝景”中,开始主题在不同的调性重复几次后,人们刚觉得音乐较多的重复会有单调之感,作曲家就忽然引入新的东西把早晨清晰、嘹亮的音响转向另外的意境。大提琴独奏从D大调转到F大调,长笛的颤音和圆号的号角声非常美妙!学生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时,往往通过“音乐联想”来重新塑造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学生就会逐渐尝试从《外婆的澎湖湾》中感受清新,从《在希望的田野上》享受美好,从贝多芬的《月光曲》中体验壮阔、惊骇和悲怆,捕捉宁静、柔和与温馨.进而激励学生对美好的追寻.
2. 人物形象:歌曲和乐章都显性或隐性地塑造人物的形象,学生通过欣赏或表演都会对其中的形象有个初步的认识,随着感悟能力的不断提升,其认识将不断加深,由感悟到感动,形成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把握环节,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打开了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当学生唱到“……可怜他死得这样惨”时,都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小英雄王二小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鲜血染红了大地的情景.
3.场景形象:音乐可以展示场景形象,也可为场景配置音乐来烘托场景。《迎宾曲》在基调、力度、和声、复调、音色、节奏、演奏形式的有机结合下展示了友好和谐欢快的迎宾场面,《雨打芭蕉》演奏有强有弱、快慢结合、张弛变换,击打出芭蕉傲然风雨中的场景。反复欣赏乐曲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才使场景形象在脑海中逼真出现。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女童《歌唱祖国》演唱,震撼了全场,庄严的时刻与歌曲中展示的伟大祖国的形象融合于全中国人民的心中,音乐与场景的关系得到了伟大的升华.护理论文发表
音乐作品中的形象,很多不是单一的存在,常常是几种类型同时存在,这时往往有主有次,有时场景和景色突出人物,有时景色和人物构成场景的背景。当感悟这些形象的时候,所得到的美的感受比身临其境还要丰富多彩,这与不同的阅历和文化底蕴是密切相关的,他的感悟又和审美能力密切相关的,一部作品形成的形象在作者心里是固定的,而在欣赏或表演者的心里是不同的,对清晨的感悟会有不同的意像,农民晨星理荒秽,工人蜂拥骑车急,学生琅琅读书声,那在理解音乐作品形象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情感润色。有的会产生更高的形象点,这就是平常说的形象大于思维。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作为欣赏者,在欣赏作品时必须“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联想力,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将自身与音乐融为一体,物我交融,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2月版.
【2】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护理论文发表